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國人民就開始喝茶了。隨著茶葉逐漸傳到世界各地,茶也具有了世界性,但是,由于民族國家的不同,又形成了五花八門的喝茶習俗。
日本人飲茶以“茶道”出名,講究一點的人家都設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門口,讓客人一個個進去,客人經過門口時,要在門旁洗手,然后脫鞋入室,主人則最后才進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禮。主人開始煮茶時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園或石子路走走,讓主人自由、從容地準備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讓客人再回茶室,然后開始一起飲茶,飲完茶以后,主人還要跪坐在門外,向客人祝福道別。
印度人好喝奶茶,也愛喝一種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薩馬拉茶”。印度人傳統飲茶方式較特別,把茶倒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另外,絕不用左手遞送茶具,因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
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他們先在茶壺里泡上濃濃的一壺,要喝時倒少許在茶杯里,然后沖上開水,隨各人習慣,調上濃淡不一的味道。有客人來時,茶壺里的濃茶一倒,開水一沖,再在茶中加入果醬或蜂蜜,沖成果醬茶,即可盡情而飲。
以肉食為主的蒙古人,幾乎餐餐都喝茶,喝磚茶。這種磚茶是一種制成塊狀的茶,沏時敲一小塊放入鍋內加水煮開,不能簡單地用開水沏泡,這種茶加一些鹽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
泰國人喜歡冰茶。即在茶中放入一些冰塊。在氣候炎熱的泰國,飲用這種冰茶使人倍感清涼舒適。
美國人喝茶的歷史不長,是從18世紀開始的。但當1902年市場上出現了“袋裝茶”后,茶葉銷量大增。美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愿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他們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因此,喜歡喝速溶茶,這與喝咖啡的原理幾乎一樣。所以,美國至今竟仍有不少人對茶葉只知其味,不知其物。在美國,茶消耗量占第二位,僅次于咖啡,不過不是中國式的,而是歐洲風味的。歐洲飲茶也有很長的歷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國后,習慣也帶了過來。美國市場上的中國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多是罐裝的冷飲茶。美國人與中國人飲茶不同,大多數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香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遺憾的是,由于這茶以涼為主,便沒有中國茶沏出的那種品味、那種溫馨、那種悠閑,喝茶的情調也大打折扣。
德國人也喜歡飲茶。德國人飲茶有些既可笑又可愛的地方。比如,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我國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制成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實。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德國人也買中國茶葉,但居家飲茶是用沸水將放在細密的金屬篩子上的茶葉不斷地沖,沖下的茶水通過安裝于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內,之后再將茶葉倒掉。有中國人到德國人家做客,發覺其茶味淡顏色也淺,一問,才知德國人獨具特色的“沖茶”習慣。
到土耳其沒喝過蘋果茶就如同沒到過土耳其一樣。土耳其人好客熱情,請喝茶更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習俗。主人往往熱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蘋果茶。土耳其茶喝起來較苦,雖然茶味濃濃,卻不是那么討人喜歡;土耳其咖啡香郁撲鼻,然而濃得化不開的感覺并不是每個初嘗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產的蘋果茶,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男女皆愛。酸酸甜甜的蘋果茶,濃濃的蘋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來格外的舒爽。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亞等都喜歡綠茶,但飲用時總要在茶葉里加入少量的紅糖或冰塊,有的則喜歡加入薄荷葉或薄荷汁,稱為“薄荷茶”。原因是北非氣候干熱,人們多吃肉食,而喝薄荷茶有利于解暑和幫助消化。這種茶清香甜涼,喝起來有涼心潤肺之感。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不許飲酒,卻可飲茶。因此,飲茶成了待客佳品??腿藖碓L時,見面“三杯茶”。按禮節,客人應當當主人的面,一飲而盡,否則,視為失禮。
埃及人喜歡甜茶。他們招待客人,常在茶里放許多白糖,同時送來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這種濃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會感到黏黏糊糊的。
馬來西亞肉骨茶,它的口碑的確不錯。肉骨茶吃法獨特,其湯配豬腰,再蘸豆卜或者油條來吃,大塊肉則可吃可不吃。而另外替客人準備的豬腰、肉骨等更令人食欲大增、欲罷不能。
阿富汗人認為“中國茶葉世界第一”,他們最愛用中國茶葉。在阿富汗,茶館到處可見,人們以茶代酒,無論生活多么困苦,每天也要喝幾杯清茶。
在號稱“奶茶王國”的巴基斯坦,茶館也是比比皆是。每天早上,大多數巴基斯坦人都要喝一杯奶茶。這種奶茶是用茶葉(多是紅茶)加水煮濃后,取出茶葉,倒入鮮奶和糖制成的。
庫爾德人視茶為生命。“寧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無茶”。他們喝茶的習慣有些特殊,雖然每天必喝濃茶,但每次只能喝一兩杯,這種濃紅茶是用水和茶葉熬濃后加糖而成。
緬甸人愛喝一種怪味茶。說怪是因為它的制法和味道特殊。首先將茶葉泡開,然后與黃豆粉、洋蔥末、蝦米松、醬油和炒熟的辣椒粉拌勻后飲用,有時還要放點鹽。此茶辣、澀,腥、甘、咸五味俱全。他們喝得津津有味,別人只好嘆為觀止了。
17世紀以前,英國人還不知道茶為何物。據說茶是由英王查理二世(1630-1685年)的王后凱瑟琳帶到英國的。凱瑟琳出身于葡萄牙的布拉岡沙家庭。她出嫁時從東印度公司購買了中國紅茶100公斤,把它帶到英國王宮,她把喝茶當作一種宮庭樂趣。不久,英國朝廷大臣、貴族、社會名流紛紛效仿,天長日久,喝茶的風氣逐漸遍及全英國。到今天,飲茶不僅是英國人所喜愛的消遣方式,而且是一項重要的生意,英國擁有許多茶葉公司。茶是英國最流行的飲料,將近一半的人口喜歡飲茶。人們普遍認為茶能醫治百病,有的人竟到了飯可以不吃,茶不可不喝的地步。一位英國劇作家曾經說過:“有茶就有希望”。喝茶在英國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風俗,英國人已離不開茶。 茶的重要性也體現在英國人的語言——英語中,并逐漸融入到英國文化中。英語中也出現了許多與茶(tea)有關的短語如:sb.'s cup of tea (某人的一杯茶),指“正合口味,正中下懷”。英語中也產生許多與tea 有關的詞組,如:tea cup(茶杯),tea caddy(茶筒),tea pot(茶壺),tea tray(茶盤),teapoy(茶幾),tea garden(茶園),tea cake(當茶點用的一種餅子),tea dealer(茶商)。 英國人喝茶比較定時,不像中國人那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喝茶。英國人習慣于三餐兩茶。每天,人們工作、學習一段時間后,需要停下來休息一刻鐘左右,喝杯茶,吃點東西,這段時間叫 Tea Break(茶休),茶休一般為一天兩次:Morning Tea(上午茶)和 Afternoon Tea(下午茶)。 上午茶一般在10點半左右,下午茶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鐘時,喝下午茶的習慣源于英國 18世紀的一位女公爵,她每天在午餐和晚餐之間總感到有點餓,于是就在每天下午 4點到 5點之間喝點茶,吃點兒點心、三明治等,這種飲食法馬上在英國盛行起來,成為今天的 Afternoon Tea。茶休在英國是“雷打不動”的休息時間,這在別的西方國家是沒有的。 英國人喝茶與中國人不同。中國人大多喜歡喝清茶,即不往茶里加任何東西;而在英國,人們主要喝奶茶,沖茶時,先在茶里放少許牛奶,再放熱開水,據說是害怕開水把杯子沖炸。有的英國人還喜歡在奶茶中加點兒糖,當然要不要加糖,加多少完全憑個人的喜好而定;有些人則喜歡在清茶里加些檸檬汁,但不能同時在茶里又加奶又加檸檬汁。 講究禮儀的英國紳士認為,英國人在小飯館或快餐店一邊吃飯一邊喝茶是不文雅的,他們認為吃飯時不能喝茶。 英國家庭和朋友往來,最喜歡請朋友喝茶。一些家庭喜歡在周末下午請朋友共享茶點,舉行一個小小的 Tea Party(茶會)。這種非正式的茶會,少則二三人,多則數十人。一般家庭都備有茶葉、茶具、茶點。下午茶一定要濃,主人在廚房將茶和各色點心準備好后,用茶車(Tea Wagon)推入客廳或戶外,供客人享用,客人們一邊品茶,一邊聊天,情盡在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