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多家新聞媒體刊載:在我國新頒布的《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的“前夜”,全國一些地方相繼出現企業解約職工的浪潮:有的企業一次性解除數百人的勞動合同,有的甚至因為《勞動合同法》即將生效而關閉企業或重起“爐灶”。而深圳華為公司解約職工的方式更為巧妙,也更為人性。一是實行集體辭職制度,即包括董事長在內的所有工齡滿8年及以上的職工,都要在2008年元旦前辦理辭職手續;二是實行“主動辭職”制度,即凡符合條件的職工,都要向公司提交“自動辭職”申請。而“主動辭職”的目的,是為了到2008年初“競爭上崗”;三是實行辭職補償制度,即凡“主動辭職”的職工,都給予相應的補償費用,且補償金比《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高出許多;四是實行“競爭上崗”制度,即通過全員“自動辭職”,為明年的“競爭上崗”鋪平道路,大家同在一個“起跑線”上,做到優中選優,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的浪費或惰性問題,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且不論華為的做法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有利于企業發展;也不論華為的做法是否是為了應對《勞動合同法》帶來的挑戰,規避風險。單從華為等企業“解約”、“辭職”事件的本身,已經折射出政府在政策法規、公共服務及市場配置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三大問題。
一、政策法規體系亟待配套
目前,我國出臺了許多勞動人事方面的政策法規,包括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更多的是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在我國目前的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相對處于弱勢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為此,《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勞動者在滿足“已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或“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等條件后,便可以與用人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成為永久員工。這項條款給人們的理解是:只要此類職工沒有嚴重的違紀行為,企業就不能解雇他們,職工從此就端起了計劃經濟時代的“鐵飯碗”。
這樣的規定,這樣的理解,企業肯定會認為不公平。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會像過去一樣容易背上越來越重的人員負擔,它必須把“閑人”養起來,這又會使永久性職工“情性”加大,企業當然不愿意。所以,有些專家把華為的“辭職事件”稱之為無奈之舉,是有道理的。而華為的做法是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產生的,老法規和新法規對此都沒有什么約束力??梢?,我們的法律還是有“空”可“鉆”的。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特別強調:“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過去,企業的“三項制度”改革,曾被歸納為“砸三鐵”,即打破鐵交椅、鐵工資、鐵飯碗。雖然后來不再提“砸三鐵”,但對職工的管理已由固定變契約、由身份變崗位、由自管變外包。這些年來,無論是企業改革,還是事業改革,從勞動人事制度上講,就是打破“鐵飯碗”,不僅是工作,就連職務都不再是“終身”的。所以,把本來的改革成果“契約合同”制,又改回“永久合同”制,與計劃經濟時代的固定職工、 “鐵飯碗”有什么本質區別?與這些年的改革方向是否一致?另外,《勞動合同法》中的一些規定,與《公司法》及企業用人自主權是否一致,都值得商榷。因此,企業勞動人事法規體系需要盡快配套。
二、公共服務與市場配套體系亟待健全
在我國,之所以出現就業與再就業難,勞動者千方百計試圖尋找一個比較穩定、風險較小的工作單位或崗位,就是因為我國目前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配置體系不規范、不健全,它不能及時有效地滿足初次就業、再就業以及多次就業者的要求。在美、英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企業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是勞方與資方簽訂自由的勞動合同關系,即資方可以自由地解雇勞方,而勞方也可以自由離職。但前提是,這些國家都有比較成熟、健全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配置體系。在那里,勞動者可以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制度性障礙,同時,健全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配套體系,可以使一個具有一定知識和工作經驗的勞動者比較容易獲得再次就業的機會。
目前,我國人力資源的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資源比較分散,且部門之間各自為戰,政策措施缺乏統一規范。同時,還存在供求信息量不足、渠道不暢、覆蓋面不寬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勞動者失業后不能很快或輕松地重新就業。另外,人力資源就業與再就業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數量不多,服務質量和水平不高,市場配置機制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得不充分,也使勞動者在被企業解約或辭退后,不能滿足其及時重新就業的需求。不僅如此,還使企業在自由調整或優化職工隊伍、進行人員新陳代謝更替、應對市場變化方面遇到人為阻力。
因此,整合資源、統一規范,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配置體系,使之能夠成為人力資源就業與再就業需求的“蓄水池”和“集散地”,這應是各級政府新時期的重要職責任務。
三、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職工提供失業后所需的生存保障,是各級政府保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根本措施。在美、英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職工失業后,政府不僅能及時為其提供失業金,保證其正常生活,而且還全力為其提供再就業的各種知識、技能培訓,直到其重新就業。這樣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及其體系,使那些因種種緣故而被解雇的職工,能夠被及時納入到覆蓋全社會所有成員的社會保障體系服務之中,并能夠使他們維持基本體面的生活,且能夠通過相應的公益性開發培訓,使其比較快地再就業。因此,任何勞動者都不存在被企業解雇之后的后顧之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主體,雖然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但絕不能把本來屬于政府的責任,轉嫁給企業承擔。比如覆蓋全社會的保障體系建設和成熟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與市場配置體系建設,這是政府的職責所在。上述兩個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解決或解決不好,單方面要求企業去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上是將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了企業。
因此,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職工被企業解雇之后的一切后顧之憂,各級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應該盡快強化。只有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配置體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企業與職工在調整勞動關系、促進各自發展方面才會獲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