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朋友張明目前在一家民營電子通訊企業負責研發工作。以他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到外資企業,獲得更高的薪酬。但是,張明卻舍不得離開這家為之奮斗多年的民營企業。這家企業最吸引人的是,在較高的工資福利之外,還有各種誘人的培訓機會。張明說,他在公司六年,先后參加過很多次不同類型的培訓,比如為期半年的入職培訓、為期三個月的操作崗位培訓、每年一個月的在職技能培訓,還有每三年一次的國外進修培訓,至于不定期的項目培訓,就更多了。通過培訓和實踐鍛煉,張明由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學生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目前,張明除了自己有機會參加各種培訓之外,還兼任企業內部的培訓講師,經常培訓新人。張明說,為了創造這些培訓機會,公司付出了較高的代價,對員工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對于跳槽后暫時能夠提高的薪資,我更看好這些培訓機會。
記得一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說過,培訓是發給員工的另一份薪酬,有時它比到手的鈔票更有意義。其實,培訓何嘗不是一種“知識薪酬”呢?一個對員工負責的企業,不能只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還要讓員工在工作中不斷進步,不斷升值,而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專業的局限而貶值。美國知名的康柏公司在招聘員工時,往往明確告訴應聘者,公司給你的薪酬不會是同行中最高的,但是你會在這里得到最好的發展,包括各種培訓和升遷機會。康柏所說的這些短時間內看不見的隱性利益,是員工職業發展的“紅利”。
事實上,雇主與員工之間,不是簡單的出賣勞動、支付薪酬的關系。企業要想留人,還得幫員工發展,既讓員工“滿口袋”,也讓員工“滿腦袋”。經常創造培訓機會,使員工掌握最新的知識技能,在某種意義上說,也等于給他們多發了獎金。
國內一家企業招聘員工時打出這樣的廣告:“工資不高,培訓最好!”贏得了求職者的青睞。美國朗訊公司是名牌大學尖子生眼中的優秀雇主,該公司的工資福利不是行業里最高的,但是培訓卻是最好的。這家公司一位人力資源經理說,我們不能保證你賺最多的錢,但是可以保證你萬一離開公司時,會成為同類企業中最搶手的人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滿意的工作。
“知識薪酬”不論是在引才還是在留才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人在職場有兩怕,一是怕行業不景氣或公司出問題,沒有能力留你;二怕與公司鬧矛盾,不得不炒公司的魷魚。雖然現代社會沒有幾個人會在一個公司干一輩子,但是,再次擇業也是要有“本錢”的。很多人最初都是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與公司捆在一起,一旦需要重新擇業,才發現自己在這個行業做得太久了,專業雖精,但適用面狹窄,合適的機會越來越少。出現這樣的問題,跟企業沒有提供充電和學習交流的機會有很大關系。這也說明,選擇那些表面上薪酬不錯,但不重視給員工發“知識薪酬”的企業,對個人的發展并不一定有利。
不要忽視這種另類的知識薪酬喲,它可是為企業增添魅力的一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