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個性差異首先表現在性格上,而性格是一個人在一定時期穩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對工作來說,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每種性格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不同的工作崗位適合不同性格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性格與崗位相匹配。安排得當,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性格積極的一面,避免消極的一面。這樣,人適應得快,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又容易做好。否則即便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往往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像一些提供技術外包服務的國際化公司,內外溝通、交流、協作非常重要,性格過于內向、封閉、自私的人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會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案例吧。
大擺“鴻門宴”,巧識真性情
一家外貿公司向社會公開招聘6名業務管理人員。招聘廣告登出后,報名的竟有600多名,公司人事部決定在大廳中進行初選。在熱鬧的人群中,公司安排了一些調查員,凡是父母協同作戰的,與男友或女友勾肩搭背的,與許多相識的人拉幫結伙的,這些人的自薦材料全部被撤銷,最后約剩400多人。初選后的筆試,又去掉了一半;接下來,面對老總們流利的外語口語和嫻熟的專業知識,又有100多人敗下陣來。最后只剩下34人。
這34人條件都很優秀,去掉誰也沒有充分的理由,老總們感到為難了。最后,公司宣布:為感謝應聘者對公司的厚愛,將在某酒家設宴招待大家。宴后第二天,老總錄取了12人。原來,老總們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才之間也。因為筆試也好,面試也好,都只反映了應聘者的專業知識和部分素質。而且這種考試是在比較嚴肅而又緊張的氣氛中進行的,應聘者有備而來,且分外警覺,有些缺點暴露不出來。
而在酒會上,有人就開始表現了:有的擔心自己不被錄用,心事重重,沉默少語,郁郁寡歡。這種人性格過于內向,缺少交際能力,不宜搞外貿。有的自我感覺良好。平心而論,業務上他們確實高人一籌,面試時也有紳士風度。但在酒宴上,他們終顯“廬山真面目”。大概他們相信:“不吃白不吃”,因而貪杯豪飲,狼吞虎咽,給人一種俗不可耐的感覺,這種人沒“度”,不能要。有的出語不凡:“經理,只要你錄用我,兩年之內,我保證給你賺幾十萬。”這種人,也不能要。搞外貿是要賺錢,輕言取勝,戲言賺錢,看似有膽有識,卻難免言過其實,給人以一種不可靠的感覺。有的則是破釜沉舟而來:“經理,我這次是橫下一條心來應聘的,我已辭職……”這種人似乎自信,實際卻是自負。他把應聘當賭注,太偏激。有的苦苦哀求。而搞外貿最忌諱軟弱。
相反,另一些人,彬彬有禮,不亢不卑,談吐風趣,機智敏捷,這些人才具備搞外貿的優良素質。在席上,他致辭說:“經理,能結識您很榮幸,我十分愿意為貴公司效力。但如果確因名額所限使我不能效力帳下,我也不會氣餒,我會繼續奮斗。我相信,如果不能成為您的助手,那我一定要當您的對手……”這人言語得體,柔中有剛,充滿自信,意志堅強。這是搞外貿的最可貴的性格……
性格不匹配,干活肯定累
公司的不同崗位需要不同性格的人來擔當,不同性格的人在同一個公司共事也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企業,在自身具有強大包容、同化能力的企業文化的同時,吸收新員工時,也會考慮到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度。所以在招聘時應盡量考核應聘者的性格,選擇比較有自信、有責任心、有進取心、有毅力、原則性強、熱情豪爽、細心、周到、樂于助人、開朗明快的人。
筆者的一位朋友曾遇到這樣一個情況:一個員工負責的工作要十天完成,開會的時候,他從不反映遇到什么困難,項目經理也就認為沒什么問題,到第十天該交活的時候交不出來,只得讓另一個人花了好幾天把本應屬于他的工作做完,耽誤了整個項目的進度,公司為此承受了很大損失。
這與這個員工的性格有密切的關系。他平時不怎么說話,很難溝通。如果換個性格稍微開朗的人,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會講出來的。性格內向的人,不跟經理反映也不向同事請教,總是自己悶著鉆研,覺得問別人有損自己的尊嚴。其實每個人都害怕犯錯誤,壓力也很大,但讓公司承受損失是最糟糕的結局。所以在團隊協作中,溝通能力特別重要。只有溝通充分,項目才有可能順暢地完成,而溝通能力與性格有直接的關系。
性格類型有幾多?
從專業角度看,常見的劃分方法有以下幾種: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緒三者哪個占優勢來劃分,性格可以分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緒型三種類型;按照心理活動傾向于外部還是內部劃分,性格可以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兩種;按照個體的獨立程度來劃分,性格可以分為順從型和獨立型。以第一種劃分方法為例,理智型的人用理智來衡量和支配一切,能冷靜地思考和判斷;意志型的人行為具有明確的目標,有耐力,有恒心,善于克制自己;情緒型的人情緒體驗深刻,喜歡感情用事,言談舉止受情緒的左右。理智型的人適合做戰略規劃、作業調度、商務談判等依賴判斷力的工作;意志型的人適合做需要耐力持久的工作,如科研攻關、工程安裝等;而情緒型的人適合做廣告、宣傳、員工關系、公關等偏于“人文”的工作。
當然,就一般崗位而言,對性格要求也有一些共性。如成熟的性格總優于不成熟的性格。按照哈佛大學阿吉里斯教授的“不成熟—成熟”理論,成熟的性格表現為8個特征:主動狀態、獨立性、復雜的動作和行為、興趣較強又深刻、目光較遠大、和別人處于平等地位、具有自我認識、能自我控制等。招聘人員可以參照這幾大特征,慎重考慮應聘人選。
筆者的那位朋友曾招過一個應屆畢業生,當初作為普通員工招進來的,并沒有被當骨干培養。但并非名牌大學畢業的他,很快在同一批招進來的人中(包括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脫穎而出。他的特點是自信、有責任心、樂于助人、開朗明快,因此學習新東西的能力特別強,別人問他所有的問題他都愿意為別人解答,跟他接觸過的人都對他有好感。他日語不好,為了培養他,公司把他派到日本,但沒想到很快被日方提拔為部門經理。由此可見,招聘中性格重要性之一斑。
運用“性格招聘”仍須謹慎
在實踐中,招聘人員發現性格很難直接去量化。招聘人員一般是先收簡歷,從簡歷中篩選一部分人進入人力資源和技術部門面試。可以設計一些應聘者不愿意回答或者很難回答的問題,并不是要看問題的答案,而是通過他們的回答,來看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而推斷出他們的性格。雖然考察性格對比較多的招聘企業來說是很難的,不過,這里面是有規律可循的,但因為一些條件的限制,一次面試并不一定能很準確地判斷對方是什么樣的性格。招聘方不一定是伯樂,這樣使很多招聘帶有偶然性。因此,往往需要從學習能力、上進心、生活態度、學習成績等方面綜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