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發展觀與社會文明觀具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系。從社會系統結構、社會文明結構、社會評價結構內在統一的視覺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意蘊和本質要求在于:在物質層面上,正確處理人與物的關系,堅持生產力尺度,建設物質文明;在精神層面上,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堅持人的發展尺度,建設精神文明;在制度層面上,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堅持制度尺度,建設制度文明;在生態層面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堅持環境尺度,建設生態文明。
關鍵詞:社會可持續發展;社會系統結構;社會文明結構;社會評價結構;文明意蘊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5-0101-06
Civilized Implication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UO Hao-bo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Zhejia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Western Zhejiang Branch,Quzhou,Zhejiang 324000,China)
Abstract: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have an inevitable connection in nature.Viewed from the angle or inherent unification of social system structure,civilized structure of society and society appraisal,civilize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ys and requires:to build material civilization through handling prope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terial,to buil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rough dealing rightly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to build i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by boosting a r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nd to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seting up sou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 nature.
Key words: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system structure;civilized structure of society;society valuation structure;civilized implication
社會系統結構是由物質系統、制度系統、精神系統、生態系統構成的統一體。社會系統結構決定社會文明結構。社會文明結構是由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構成的統一體。社會系統結構還決定社會評價結構。社會評價結構是由生產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發展尺度、生態尺度構成的統一體。社會系統結構、社會文明結構、社會評價結構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這一視覺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就是社會的物質系統、制度系統、精神系統、生態系統的有機統一和良性互動,就是社會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和協調共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尺度就是社會的生產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發展尺度和生態尺度的有機統一和相互貫通。本文基于“社會三大結構”的內在統一性,揭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意蘊和本質要求。
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結構及其互動關系
可持續發展是基于人類需求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有限性的矛盾而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1]因此,它在客觀上要求人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為此必須正確處理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是因為,其一,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主要是指直接與生產關系相聯系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以及生態關系;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指經濟、政治、文化、生態關系的總和。其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實質是社會大系統的良性互動和有機統一。而社會大系統再生產的過程就是這一系統良性運行的過程,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因此,實現社會大系統的協調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建立社會大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來完成,人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在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作為主體的人通過個人、群體和組織來體現和實現的。
經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素。經濟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基礎。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資源和人口具有關鍵作用。就一定歷史時期的具體國家和地區說來,資源豐富不等于發展速度快、發展程度高,資源貧乏也不一定發展速度慢、發展程度低,甚至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但從人類社會長期歷史發展和世界整體來看,人口與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因素。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都離不開資源,一切發展都是資源的物質形態變換。發展同資源緊密相聯,是自己已有資源和通過貿易手段取得所需資源的物質變換過程,直接或間接受制于資源的供給。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密切相關:一是人口數量與生活資料增長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二是人口質量與經濟技術進步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三是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這主要體現在人口分布直接關系著產業結構、生產力布局的可持續發展;勞動人口直接關系著就業途徑、就業結構的可持續發展;人口年齡結構直接關系著養老保險事業的可持續發展。[2]
制度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中介因素。廣義的制度是人們為反映和確立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定社會關系并對其進行整合和調控而建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規范體系。制度涉及到社會系統的各個層次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個社會建立、實施、完善和發展各種制度,并非僅僅是為了社會風氣的形成,也并非僅僅是為了發展經濟,制度還有保護環境、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高人各方面素質等重要功能。
文化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因素。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導向、規范、調控、凝聚、驅動等作用。其一,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內在動力。任何社會形態的文化,本質上不只是對現行社會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著對現行社會的評價與批判,它不僅包含著這個社會“是什么”的實事解讀,而且也蘊含著這個社會“應如何”的價值判斷,給人們以理想、信念的支撐,能夠起到發動機的作用。其二,文化是社會狀態的調控器。法律、理想、道德、禮俗、情操等文化因子,內涵著社會主體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以做”,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那樣做”的意蘊,通過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能夠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種種矛盾,實現社會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其三,文化是凝聚社會的粘合劑。文化可以依附于語言和其他文化載體,形成一種社會環境,對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產生規范作用,化作維系社會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其四,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導向賦予經濟發展以價值意義;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
生態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因素。社會和生態環境之間所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不僅應該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應該適應生態環境的發展需要。社會的需求不應超過生態環境的供應能力和再生能力,社會的排放不應超過生態環境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人類需要在促進生態的平衡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總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中介,通過一定的社會結構來實現的。所以,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規律在社會發展規律體系中,與社會發展的其他規律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規律處在互為前提、互相制約的辯證關系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規律是社會系統內部結構的規律,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規律是社會系統和外部環境關系的規律。社會系統的內部結構和社會—環境關系結構在人們的實踐活動,特別是生產活動中彼此耦合,使內部關系的規律和外部關系的規律彼此聯系、互為前提、互為中介,共同制約著社會發展過程。
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結構及運行機制
社會系統結構決定社會文明結構。這是因為文明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有什么樣的社會結構,就有什么樣的文明結構。由于現代社會這個龐大的有機系統包括經濟系統、文化系統、制度系統和生態系統四大基本要素,人類社會的發展就表現為四大系統不斷變革、完善和進步。而這四大系統的進步、發展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就分別表現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從而也構成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內涵和結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就是這四大文明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的過程。
物質文明是指人類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質成果的總和,表現為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它包括物質生產方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方面的提高。物質文明建設的過程就是文明生產和文明消費的過程。物質文明發展的程度越高,絕不是意味著人類對自然破壞程度越高,而應表現在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更科學更文明,表現在人類消費方式更合理更文明,表現在人類對自然利用的效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兼顧代際代內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和基礎。因此,物質文明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精神文明是指人類改造主觀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表現為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進步與發展,表現為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人的物質文化需要的不斷滿足、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也就是使人獲得越來越全面的發展。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高層次追求。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人們不僅追求物質財富的充分增長,而且要求精神世界的充實,其中包括共同理想、信念的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倫理道德力量的支持,文化生活需求的滿足和高尚審美情趣的培養等。社會文明程度越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高。這就需要通過精神文明建設來解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有力的思想保證。
制度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活動方式的開化程度和進步狀態,是人們改造社會的制度成果,也是人類創造的制度經驗的總和。其中主要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家庭婚姻制度等。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當國家產生以后,這些制度就組成國家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我們將這些制度總稱為社會制度,而且可以把政治文明都歸屬制度文明之范疇。制度文明就是各項社會制度的進步以及人們參與制定和執行各項制度能力的提高。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是制度文明的內在基礎;豎立其上的政治制度和具體制度是制度文明的主體;而以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為依托的民主制度是制度文明的關鍵和重要標志;科學化法治化的管理則是制度文明的實施系統;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是制度文明在人際關系上的體現,它反映制度文明的性質和水平。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標志著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及其積極成果,是社會文明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領域的擴展和延伸,是社會文明生態化的體現。生態文明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們通過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以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生態系統自身的生產能力、自凈能力、自組織能力和穩態反應能力的提高,從而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這是生態文明的物質成果;二是人們思維方式的綠化、生態意識的覺性和一系列生態學化的大學科群如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美學、生態工程技術等等的崛起,可以視為生態文明的精神成果;三是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生態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相應的環境保護機制的形成等,這可以看作是生態文明的制度成果。[3]173-174
在社會文明的整體結構中,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互為目的。其中,生態文明是整個社會文明存在與發展的自然性前提和基礎,而物質文明是整個社會文明存在與發展的社會性前提與基礎,它們共同對人類社會文明起著基礎性和支配性作用。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生態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對整個社會文明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制度文明是特定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的標志,它以其自身的中介性地位和整合功能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聯為一體并決定著它們的性質,在整個社會文明發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并保障和推動著它的整體發展。
社會文明結構決定社會文明的運行機制。人作為社會文明的主體,是實現社會文明協調發展的關鍵。首先,物質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進行物質方面的現代化建設,說到底要靠人去建設,人的素質直接關系著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敗和成效。政治文明建設主要內容是進行政治方面的現代化建設,推進社會各領域的體制改革,說到底也要靠人去建設和改革,人的素質直接關系著政治文明建設的成敗和成效。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進行環境方面的現代化建設,保護生態平衡,說到底也要靠人去建設,人的素質直接關系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和成效。精神文明建設是一種主體性建設,主要內容是進行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現代化建設或人的現代化建設,說到底也要靠人去建設,人的素質直接關系著精神文明自身的建設的成敗和成效。此外,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動力。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文明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標志。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型文明觀。[1]從社會文明的角度來看,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社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而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就是實現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自身及其相互之間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物質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文明生產。這就要求人類合理利用資源,在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的前提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提高生活質量,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物質基礎。制度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社會公平。這就要求人類做好制度安排,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實現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為社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證。精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身的關系,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這就要求人類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為社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主體保證。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實現生態平衡和環境友好。這就要求人類在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效益,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良好狀態,并在良性循環情況下確保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達到最佳效果。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尺度及制度分析
社會評價尺度是社會價值論和歷史觀的研究課題之一。社會評價尺度理論的研究視角不應僅停留在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和技術機制的借鑒和取舍上, 而應強調社會發展評價尺度的制度分析。所謂評價尺度就是衡量客體對主體是否有價值的標準, 即衡量客體是否滿足了主體需要及其滿足程度的尺度。[4]55人類社會是一個活生生的、具有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再生能力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將其看作“處在經常發展中的活的機體”。[5]125人類社會有機體的根本規律和特點, 規定著檢驗社會有機體發展狀況的尺度的實質內容。所謂社會評價尺度,是指在社會有機體運行過程中, 具體、現實和全面地檢驗和評判社會有機體現實狀況(性質和程度) 符合和滿足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和要求的依據。
作為社會有機體自我檢驗依據, 社會評價尺度的必備條件是:第一,充當社會評價尺度的東西必須是“內在的”,即是存在于社會有機體及其運行之中的。第二,社會評價尺度必須是能夠將社會有機體現實狀況與社會發展要求的現實聯結的“紐帶”和“顯示器”。第三,社會評價尺度必須具備真理性評判和價值性評判的雙重功能, 即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第四,社會評價尺度應當是宏觀尺度與微觀尺度的統一體。第五,社會評價尺度必須是歷史尺度和現實尺度的統一。社會評價尺度固然還需有其它一些條件, 但上述幾點是最基本的。那么, 符合上述條件所構成的社會發展評價尺度的要素有哪些呢? 目前, 學界對此主要有四種觀點, 即以經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文化整合或各種因素的綜合改善作為社會發展的尺度。[6]42-43從制度分析的角度對社會發展評價尺度的系統結構進行探討, 有助于把社會發展評價尺度看作是以生產力、制度、人的發展和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發展尺度體系。
把上述社會發展的評價尺度運用于檢驗和評價社會可持續發展也是適用的,而且從制度分析的角度對社會可持續發展評價尺度的系統結構進行探討和分析, 同樣可以得到社會可持續發展評價尺度的系統結構,其中每個尺度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評價都具有重要意義。
生產力尺度是評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尺度。生產力之所以能夠成為衡量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本尺度, 是由生產力本身的特性及其在社會結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第一,生產力具有客觀物質性。馬克思所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 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 以往的活動的產物。”[7]321第二,生產力具有發展的持續性。生產力發展的持續性不僅表現在它是一個漸進的積累過程,還表現在它具有歷史的繼承性, 它與人類社會共存亡。第三,生產力具有始終進步性。因為生產力作為社會文明的果實,其發展是一個不斷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上升運動。生產力正是通過這些合規律的嬗變來表明自己是始終進步的, 始終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尺度。第四,生產力具有最終決定性。衡量各個社會形態的進步性的共同尺度只能是生產力。當我們把某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當作評價的對象來考察時, 生產力不是唯一的尺度, 它不能代替對各個具體領域的進步作考察時所需要的其他尺度。生產力只是在它歸根到底決定社會生活其他領域的進步的意義上, 才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作“整個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8]72
制度尺度是評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中介尺度。制度文明對整個社會文明系統起著組織、協調和整合的作用, 不僅維護、保護和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 而且是連結這三大文明的中介環節。制度文明是整個社會文明結構中的關鍵部門和領域。它既根源于并服務于物質文明, 對物質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又直接地制約和作用于精神文明, 積極影響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和水平,決定精神文明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否協調發展、相互促進而不至脫節和背離, 關鍵在于制度是否先進以及制度是否健全、合理, 即取決于能否充分發揮制度文明的協調功能和整合作用。所以, 制度文明直接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是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尺度。判斷某種制度文明如何,可以綜合下列基本因素去進行:第一,制度所代表的利益和所包含的、為之服務的對象廣泛程度如何;第二, 制度促進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 促進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狀況如何;第三, 制度對改善人的生存和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狀況如何;第四, 制度所包含和體現的社會公正、公平原則如何;第五, 制度的權威性如何。
人的發展尺度是評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尺度。人的發展尺度之所以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尺度,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其一, 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及其現實滿足程度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出發點,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其二, 人是社會生產力中積極的首要的因素。人的綜合素質高低,“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 而是現代化制度和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9]3其三,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原則。如果社會生產力是判定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尺度, 那么人本身的發展則是判定一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尺度。人的發展的價值目標雖然是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但同時還應當有利于整體的人類的發展。因此, 必須樹立如下一些價值觀念: 一是代內平等觀念。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平等觀念, 即每個社會成員都同樣具有發展自身的機會, 有權利獲得生存基本需求的滿足及接受教育, 得到培訓和從事工作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區域和國家平等觀念,即在社會發展中, 不應以犧牲別國利益、其他地區的利益作為自己持續發展的條件。二是代際平等觀念。既要關心當代人的發展問題, 也要關心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環境尺度是評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尺度。人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主人。人類不僅能夠認識、利用和改造環境,而且能夠自覺地保護和改善環境。環境之所以能夠作為社會可持續發展之綜合尺度,是因為:第一,在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中,能否有效保護自然環境以及保護的程度,是評價社會文明發展水平和程度的尺度之一。第二,社會公眾是否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優化社會環境自覺性和良好的責任意識,也是評判社會文明發展水平和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第三,在制度層面上,人類是否能夠制定和執行良好的環境保護制度,從而有效規范人的行為,保持人與環境的和諧狀態,也是評價社會發展水平和程度的重要尺度。所以,環境尺度實際上是一個評價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和程度的綜合性的尺度。
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意蘊和本質要求
基于社會系統結構、社會文明結構和社會評價結構內在統一的視角,我們可以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意蘊和本質要求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在物質層面上,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正確處理人與物的關系,既要發展經濟,堅持生產力尺度,又要文明生產、文明消費,建設物質文明。這是因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生產力尺度是評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尺度;文明生產、文明消費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對于人類及其社會的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而言,既要通過經濟發展為一定數量的人口提供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內的物質資料,又反過來要求人口的增長與物質資料的增長相適應,即人口的增長既要與生產資料增長相適應,也要與生活資料增長相適應;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又要做到文明生產,合理利用資源,節約資源,不斷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要不斷開發新資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才能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精神層面上,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既要通過精神生產提供精神產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又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堅持人的發展尺度,建設精神文明。這是因為,精神產品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人的素質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體保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說到底離不開人,要靠人去實現的。人的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成效。而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一種關于人自身的主體性的建設,是人把人或人的精神世界作為建設的對象,通過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具有特定素質的人,才能不斷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主體保證。可持續發展要求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確立以人為本位的根本原則,而且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制度層面上,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既要通過制度建設為人的發展提供越來越廣闊的領域和空間,保證人權的實現,又要通過改革健全和完善各項社會體制與機制,對社會發展進行有效的制度調控,堅持制度尺度,建設制度文明。只有通過制度文明的中介作用和整合功能,才能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聯系并協調起來,通過制度的約束和調控來保證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生態層面上,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既要改造自然和利用資源,創造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為人類造福,又要自覺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持生態尺度,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因為,社會和生態環境之間所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不僅應該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應該適應生態環境的發展需要。人類應該在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永續發展。
總之,正是社會文明的要素、形態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之總和,構成了整個社會文明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有機系統。社會文明是人類實踐的積極成果,也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目標和理想境界。人類對這一目標和境界的追求,就是要在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中克服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過量索取、破壞,以實現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與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及其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處理人與人的矛盾中消除剝削和不平等,實現國際社會和國內社會的和諧發展、共同富裕和共同進步;就是要在處理各種文明要素的關系中克服孤立片面割裂的傾向,以求得到并達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浩波.可持續發展的多維意蘊及其取趨向[J].新華文摘, 2002(6):29-32.
[2] 田雪原.人口與社會可持續發展[N].人民日報,1996-04-11(9).
[3] 邱耕田,張榮潔.大文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走向[J].江蘇社會科學,1998(4):173-177.
[4] 萬光霞.社會發展評價尺度理論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55-61.
[5] 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孫曉莉.90 年代社會發展尺度和模式問題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1997(2):42-45.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 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