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糧食主產區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是當前的一個熱點問題。正確地認識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探尋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與糧食安全之間的耦合,本文以糧食主產區河南省18市農業要素生產效率為例,分析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之間的耦合性,通過要素配置與利用效力角度,尋找二者之間合理的結合點。
關鍵詞:糧食安全;農民增收;DEA;效率;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5-0021-05
Coupling Analysis in Peasants’ Income and Food Security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DEA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18 Cities of Henan
WANG Fang,DING Wen-bin,WANG Ya-p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The increasing of major grain areas production and peasants’ income is currently a hot issue.Correctly understanding grain output and peasants’ income is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agriculture,rural,areas and peasants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To explore the coupling way between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peasants’ income of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this paper tak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18 cities of Henan for an example,analyses the possibility of grain output and peasants’ income by coupling,and finally find a reasonable way to increase both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configuration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food security;peasants’ income;DEA;efficiency;Henan Province
一、問題的提出
“三農”問題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其重要內容之一是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與糧食安全問題。但在當前農業比較優勢低下、農業結構調整“壓糧擴經”、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源——耕地逐漸減少的現實情況下,我國糧食安全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也出現了一定的困難,使得進城務工收入實際上很難再增加,種糧增收艱難,高科技也不能使糧農脫貧,農業產業化在糧食主產區也基本不起作用[1];雖然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實施“兩減免、三補貼”,使農民直接受益頗多,但受中央和地方財政能力限制,通過政策補貼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有限,靠價格上漲、糧食增產、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更困難。[2]可見在糧食生產與農民增收之間存在一定矛盾,為緩和這種矛盾,需要積極協調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便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力,提高土地投入產出率以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資源利用的有效率。基于此,本文以糧食主產省河南省18(縣)市的農業要素生產效率為例,分析糧食生產投入產出效率以及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之間的耦合性,以期從要素合理配置與利用效率提高的角度,尋找二者之間的結合點,化解這一矛盾。
二、相關文獻綜述
國際上對糧食安全的研究主要在于提高糧食安全的兩條途徑:一是提高產量;二是提高購買力。國內有關糧食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進糧食生產和提高總量供應方面。
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國內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發展、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業科技發展、農村土地制度完善、農村鄉鎮企業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負擔、農村貧困等方面。[3]
綜合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則集中在通過結構調整發展名優特產品、以產業化增加糧食附加值(包括構建糧食產業鏈、發展糧油加工工業)、政府宏觀調控增加糧食投入和優惠政策、保護耕地等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非農產業收入等。[4-7]
對于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既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農業資源,優化中央與地方財政投入,減少財政負擔,又有利于減少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投入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還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維護農產品品牌。因此農業資源效率分析是統籌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重要一環。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方法來源于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Charnes等,目前已在農業政策效率評價如農戶對退耕還林政策實施的響應,財政農業支出資金績效,農機化貢獻率,糧食直補效率等方面的應用得到了廣泛。
三、理論模型的建立
四、實證分析
為了考察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民增收與糧食安全之間的矛盾,我們選擇了河南省18市的數據,運用DEA方法,按照其原理,越大越好的項適宜做產出項,選擇三個指標分別是: (1) 第一產業增加值(萬元),反映農業經濟水平;(2)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反映農民收入狀況;(3)糧食產量(萬噸),反映糧食安全狀況。越小越好的項作為投入項,選擇五個指標,分別是:(1)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萬人),反應勞動力投入;(2)農用化肥(噸),化肥對農業生產、單產的增加具有極大作用;(3)農業機械(萬千瓦);(4)農作物種植面積(千公頃);(5)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千公頃)。對以上三投產出、五投入指標的數據,取其2003-2005三年的數學平均值,數據來源于《2004-2006河南省統計年鑒》。
(一)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分析
從要素配置效率表可以看出(見表1),當δ*=1,S*=1則此類為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配置效率高。此類地區有開封市、洛陽市、鶴壁市、焦作市、許昌市、南陽市、信陽市和濟源市。此八市占河南省糧食播種面積的42.13%,農業從業人口的39.75%,糧食總產量的39.46%,農業增加值的45.63%。而當技術效率δ*和規模效率S*介于0.8和1之間,按照Michael Norman Barry Stocker對整體效率值強度的分類,此類屬于邊緣非效率集合。處于這一層次的有平頂山市、安陽市、濮陽市、漯河市、三門峽市。這五市占河南省糧食播種面積的18.13%,農業從業人口的19.6%,糧食總產量的17.68%,農業增加值的16.67%。這五市在短期內通過一定的投入調整便可提高農業投入產出效率。
從規模效益上看,處于規模不變的地區有開封市、洛陽市、鶴壁市、焦作市、許昌市、南陽市、信陽市和濟源市,此八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值為3 256.25元(2005年)。處于規模遞增的有鄭州市、平頂山市、安陽市、新鄉市、濮陽市、漯河市、三門峽市、商丘市、周口市和駐馬店市。此十市占河南省糧食播種面積的61.31%,農業從業人口的60.25%,糧食總產量的60.54%,農業增加值的54.37%,其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值為2 964.9元(2005年)。通過適度增加規模便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二)生產效率差異性分析
投入沒有充分利用而導致低效率的減少,即產生了松弛,需要減少松弛量。例如100單位勞動力、100單位農作物播種面積產出100單位農業總產值為有效。而101單位勞動力、100單位農作物播種面積產出100單位農業總產,則勞動力投入存在1個單位的松弛量,有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需要減少一個單位的勞動力松弛量。
從表2的非有效單元的投入產出調整可以看出,要素調整程度排序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農用化肥投入、農業機械投入、糧食播種面積、農作物種植面積。從相對投入的調整量上看,以減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主的地區主要是三門峽市和平頂山市,其中,三門峽市對于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減少程度是其他四要素的二到三倍。這兩個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相對其投入量的減少程度分別為24.15%、38.62%。以農業機械總動力投入、化肥投入減少為主的地區是平頂山市、安陽市、濮陽市。其中,平頂山市、濮陽市主要是化肥投入過量,而安陽市投入要素過多主要集中在農業機械總動力上。種植面積的調整相對于其他要素而言,調整程度要小一些。從調整的絕對量上看,五市農業投入要素調整總量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投入需減少的程度排第一位,平頂山市和安陽市需減少的農業從業人員占五市減少總量的73.55%。其次是農用化肥投入。平頂山市和濮陽市需減少的化肥量占五市減少總量的81.13%。而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減少主要集中在安陽市,其減少量占五市減少總量的62.19%。雖然從相對投入的調整量上看,漯河市以農作物播種面積減少為主,但種植面積減少的絕對量集中在平頂山和濮陽市,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量分別占其需減少總量的47.36%、72.8%。而平頂山市五要素需減少量程度均很高,是典型的過量投入狀態。
非有效單元的投入產出調整同樣表明了當前存在的“壓糧擴經”的趨勢。從農業結構調整上看,由于傳統的農業種植比較效益偏低,而國家依靠提價、財政補貼農民增收難以形成長效機制。遵循市場經濟的“比較優勢”原則,農業會選擇收益高的非糧食作物種植,從而出現了“壓糧擴經”行為。從提高農業效率的角度看,由于中部糧食主產區承擔了重要的糧食安全責任,在農業投入上,過多投入了物質要素以保障糧食安全。河南省也不例外。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循環經濟,也要求合理安排農業作物種植分布。從五市投入要素調整的總比例上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應縮減的程度高于農作物種植面積應減少程度3.4個百分點。這說明在耕地資源利用上,當前河南省農民增收、農業增產的突出矛盾更主要地表現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過大上,制約了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需要積極減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安排具有比較優勢的農作物,增加農業產值,增加農民收入。
五、結論與建議
1.從農業生產效率上看,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糧食豐產,必須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雖然河南省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比較高,但仍然存在過度投入的問題,且要素過度投入存在區域特性。有五個市的投入需要調整,漯河市、濮陽市需要減少種植面積,安陽市的調整主要集中在農業機械總動力上,平頂山、三門峽市則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上,都需要積極調整各區農業生產的要素投入量,因地制宜,合理投入,尤其是平頂山市,各項要素需要減少的量占五市對應要素減少總量的比例很高,分別為49.84%、63.53%、14.59%、32.75%、51.80%,是投入要素減少的重點控制對象。
2.從整體調整上看,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糧食豐產,需要縮減農作物播種面積尤其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防止農業機械和化肥的投入過度。現代技術進步是農業高速增長的來源,我國糧食生產的巨大發展主要來源于農業技術進步的貢獻 。所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適當優化農業耕地種植安排,并合理配置農業生產投入要素,提高生產效率,則可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一個耦合。
3.從資源利用上看,要達到最優配置,即生產要素投入要達到生產函數前沿面上,在調整區,五大投入要素中,勞動力、農用化肥、農業機械總動力投入各自需要減少的總量均超過其投入總量的15%以上,過多的要素投入會增加農民負擔,不利于農民增收,反而將農民的收入通過投入的物質要素轉移到農業之外。另外,過多的要素投入也不利于糧食安全。過量使用化肥會削弱農作物生產能力,減弱農作物抗病蟲能力而增加消滅病蟲害的農藥用量,直接威脅了食品的安全性。過多施用化肥,易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藻類滋生,繼而破壞水環境,甚至使得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增加,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緊缺資源。過多的機械投入增加了農村能源的消費,增加了國家能源消費壓力。因此,要合理施用化肥,調整化肥品種結構,調整重氮、輕磷、少鉀的現象,加大復合肥普及率,逐步完善測土配方施肥,合理安排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投入,優化機械耕整、播栽、收獲比例,以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效率。
4.從農業生產規模上看,有鄭州市、平頂山市、安陽市、新鄉市、濮陽市、漯河市、三門峽市、商丘市、周口市和駐馬店市十市需要適度增加規模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需要適當增加土地經營規模,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培育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對自愿放棄土地的農民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大戶,實現“公司+企業+農戶”的一體化生產經營組織結構,以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發揮規模效益。
參考文獻:
[1] 郭曄,楊曉達.調整產業結構:保障糧農安全與糧食安全[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10):55-60.
[2] 萬寶瑞.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新思路[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5(12):4-7.
[3] 黃季焜.對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的一些思考[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0(1):56-61.
[4] 林建寧.狀大糧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J].求是,2005(1):42-43.
[5] 王雅鵬.糧食安全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166.
[6] 湖北首發政委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課題組.糧食安全與湖北農民增收的措施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5):20-24.
[7] 萬寶瑞.增加農民收入和確保糧食安全的戰略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4(4):4-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