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共同主辦的“中國農村經濟面臨的挑戰和西部大開發”國際研討會于2006年7月6-7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際交流中心隆重舉行。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華盛頓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密蘇里州立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魁北克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浙江林學院、湘潭大學、蘭州商學院、廣東海洋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及世界銀行、聯合國大學世界經濟發展研究所、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北京代表處、荷蘭農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留美經濟學會、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等34所國內外著名大學、重要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的65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本次國際研討會以“中國農村經濟面臨的挑戰和西部大開發”主題,圍繞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西部地區貧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環境與生態等問題,共征集到學術論文189篇。
會議按照兩個層次展開理論研討和學術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在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領域,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主要表現是符合市場經濟取向的農業及農村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農業及農村產業分化與集中程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特色和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狀況及農村生活質量得到較大改善。但當前的農業及農村經濟政策依然不夠完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的空間、潛力很大。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Nico Heerik)、荷蘭農業經濟研究所(Marijke Kuiper)、中國南京農業大學(Xiaoping Shi)的專家以農業大省--江西省為案例,運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我國現行的農村收入支持政策缺乏效率,糧食直補等農業補貼政策也沒有達到促進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產量增長的目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設計不合理,相關政策之間缺乏協調性,政策執行成本、運行成本、監管成本太高。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Arie Kuyvenhove)、荷蘭環境研究所(Gideon Kruseman)、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北京代表處(Nico Heerik)和南京農業大學(Shuhao Tao)的專家,以我國水稻生產為案例,運用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表明,我國現行的農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制度在控制農村絕對貧困面、抑制農業勞動力及農村人口過度城鎮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導致了普遍的和嚴重的農地細碎化和農戶小規模化,這是導致大宗農產品成本上升、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基本原因。針對這種狀況,與會代表認為由于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業及農村經濟條件和環境差異巨大,政府應該以農地經營權改革和完善為核心和突破口,制定基于三大區域的中長期土地整理方案。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Lee Liu)和國內研究機構(北京林業大學吳成亮等)的學者運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表明,由于農業政策激勵導向扭曲和農村科技政策供給低效性等原因,我國大宗農產品集中產區普遍存在嚴重的化學肥料、農藥過度投入和使用問題,不僅導致農業經濟效益低下,明顯影響農產品的質量標準,而且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污染和農業環境污染。針對這種狀況,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政府應該盡早校正基于激勵短期投入增長的農業支持政策,轉向基于激勵農業技術及農業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投入增長的戰略性和長期性農業支持政策。
2.在農業財政及農村金融方面,與會專家認為由于我國政府處于強勢地位,因而改革開放以來,以各級財政轉移支付為后盾和主導的農業投資支持政策,在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建設以及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扶貧開發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經驗和做法值得亞洲發展中國家、非洲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和借鑒。但當國民經濟總體上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后,由于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政府忽視基于合作金融制度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忽視符合中國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資本市場培育,以及忽視基于大宗農作物、畜牧養殖和市場化程度較高農業項目的保險體系建設,導致了政府宏觀調控農業及農村經濟運行的政策成本太高以及農業財政投資的低效性,影響了民間資本投資農業及農村經濟的金融市場和投資環境的優化。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學者(Calm Turvey)分析和介紹了美國農業合作金融演變的百年歷程及其經驗與做法,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金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分析,認為改革以來金融在中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對農業貢獻弱化了,其主要原因是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過程被過于簡單化和改革方案設計存在缺陷,忽視農村資本市場的培育,以及農戶及其他市場主體參與農村金融改革的門檻太高;中國政府應該以治理結構改革和完善為重點,以建立農村合作金融體系為基本目標,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中國政府應該繼續推進農村合作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和完善,推進建立基于市場原則的真正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既非營利性金融機構,又非慈善救助機構);中國銀行監管當局應該支持建立針對農村合作金融發展融資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公益性的和專門的再貸款機構;中國政府應該探索農村資本市場建設的途徑與模式,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和經營管理搭建中介和橋梁,也為農戶及其他市場主體進入農村合作金融體系構建平臺。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學者(Milton S.Boyd, Jeffry Pai)分析和介紹了加拿大政府和美國政府推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并在中國與美加之間進行比較的基礎上認為,加拿大和美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歷史超過百年,值得中國研究、總結和借鑒;中國建立規范的農業保險體系的國際經濟環境、經濟體制條件、農村市場環境、農業經濟條件已經成熟,而且有效的農業保險體系建設能夠大大改善中國農業運行的穩定性和明顯提高農業的效率;推進中國農業保險體系建設可達到“三贏”效果,即中國政府可以從中獲益(降低政府宏觀調控成本和控制農業及農村支出),農戶可以從中獲益(農戶的收入和生活更加穩定),有助于抑制農業勞動力及農村人口向城鎮地區過度轉移(緩解農民職業轉換和生活環境轉變的壓力,緩解城鎮過度膨脹的社會壓力以及政府的管理壓力)。
——復旦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國內大學、研究機構的學者(張爽、陸銘、章元、羅劍朝、賈金榮、劉迎洲等)分析了社會資本在農村反貧困中的作用,評價了財政支農投資和農村信貸的績效,認為社會資本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反貧困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扶貧政策需要轉變,即從傳統的以家庭層面為主的政策向以社區層面為主轉變;農業財政支農投資和農業信貸對農業產出增長的貢獻非常顯著,但農業信貸增長緩慢,政府應該重視發揮農村資本市場的作用,通過優化農業財政投資與農業信貸投資之間的增長比例,進一步改善財政支農投資的效果。
3.在農民健康及農村健康關愛和健康消費方面,世界銀行(Ren Mu)、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Xiaobao Zhang)、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Scott Rozelle)、華盛頓州立大學(H.Holly Wang)、密西根州立大學(Zhenghui Luo)以及中國科學院(Linxiu Zhang)、北京大學(劉民權、王曲)、中國農業大學(Yuanyuan Yan)的學者研究了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對健康的長期影響、評價了中國城鄉健康關愛和健康保險消費狀況、分析了中國兒童營養水平的城鄉差異,得出以下重要結論:
——農村長期的營養不良會嚴重影響農村人口健康,并增加政府和農戶的醫療支出負擔,中國政府應該關注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營養健康問題。
——中國雖然經歷了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并大規模地減少了農村貧困,但中國的農村人口壽命和健康狀況與經濟增長的水平和發展的階段不相稱。因此,中國政府應該重視增加用于支持農村健康保障領域的公共財政支出;應該校正基于城鎮發展的社會保障政策,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社會保障領域的覆蓋面。
——建國以來,中國兒童的總體營養水平提高了,但城鄉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農村社區在健康權利保障和營養資源獲取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因此,建議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健康和保障投資,促進城鄉社會可持續發展。
4.在城鄉收入差距及消除農村貧困方面,聯合國大學世界經濟發展研究所(Guanghua Wan)、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王建兵)以及吉林大學(李恩、尹義坤)、西北農林農科技大學(趙曉峰、張永輝)、天津財經大學(曹景林)、湖南農業大學(李明賢、文春暉)的學者研究和介紹了中國農戶收入差距動態變化規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及原因,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西部民族地貧困社區的居民生活狀況及差距,得出以下重要結論:
——我國農戶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其中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差異是導致農戶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需要重視調整促進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的經濟政策導向,特別要重視支持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縮小農戶收入差距和促進地區之間協調發展搭建基礎性的制度平臺和經濟環境。
——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穩定,但在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和扶貧開發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其中主要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地區及非農產業領域轉移速度過快,促進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產業結構轉換與產業升級的優質勞動力資源不足;農業及農村經濟增長仍然建立在土地、淡水等稀缺資源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高消耗基礎上,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基礎、環境基礎脆弱;貧困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及農村基礎設施新建以及改造升級緩慢,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弱,重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脫貧速度低、返貧率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條件及居民的生活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但發展中面臨的深層問題不容忽視。主要是家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青壯年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農業經濟結構轉換及產業升級緩慢,農村非農產業對當地經濟增長及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很小;信息閉塞,交通不暢,對外交流和聯系十分困難。
5.在西部大開發及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北京林業大學(劉俊昌)、上海財經大學(李超民)、廣東海洋大學(牛福增、師銀燕)、浙江林學院(姬亞嵐)的學者以及海外學者介紹了美國西部開發的做法與經驗、評價了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績效、分析了西部地區化荒漠化的趨勢,形成以下判斷和觀點:
——美國等國家都經歷過類似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持續、長期發展過程,這些國家在相關法規建設、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設、區域開發規劃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國借鑒。
——西部大開發過程中,中央政府投資與支持重點主要集中在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建設等宏觀效益顯著、經濟效益欠明顯的領域,但用于支持農業發展、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的投資嚴重不足。這種宏觀開發政策導向導致支持西部地區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十分脆弱。
——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由于政府對促進農民增收及農民生活環境改善的關注不夠、農業產業及農村非農產業深度開發的支持不足,西部地區農村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過度開墾、過度放牧、濫砍濫伐以及水資源濫用等問題。
6.在農村教育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方面,聯合國大學世界經濟發展研究所(Guanghuan Wan)、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董銀果)、河北工業大學(梁永郭)的專家運用實證研究表明:
——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村產業升級的基礎,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及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增長在地區之間差異太大,其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長不足值得政府關注。
——教育及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回報在省際之間差異較大,其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回報最低,不利于激勵和誘導民間資本投資教育及人力資源開發。因此,公共財政應該更加關注西部地區的基礎教育及人力資源開發投資。
——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明顯的地區分割和省際分割,其中戶籍制度和其他隱性歧視是導致勞動力市場分割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必須繼續推進相關制度改革和重視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經濟開放程度和產業壟斷程度是影響就業和教育及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回報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在繼續推進區域經濟開放的同時,應該及時啟動壟斷行業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