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級人民法院不斷完善落實“三項承諾”各項措施,為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公正、高效、權威的法治環境。
“努力做到不使有訴求的群眾因經濟困難打不起官司,不使有理有據的當事人因沒有關系打不贏官司,不使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執行不力、不公得不到保護。”
2006年1月18日,在向浙江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所作的報告中,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上述“三項承諾”。
2006年7月20日,浙江省高級法院出臺了《關于落實“三項承諾”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方便群眾訴訟,防止出現“打官司就是打關系”的現象,還要求加大執行力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年多的實踐證明,落實“三項承諾”有力推動了我省法院工作的開展,給法院工作帶來了不少可喜的變化。
完善快捷便民的立案機制,減輕群眾打官司的成本
“有理無錢莫進法院門”,這是社會上曾經流傳的一句順口溜。一些群眾在維權過程中,因為缺乏足夠的財力、物力、精力,打不起官司。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應勇說:“我們的法院必須牢記司法為民的宗旨。在努力做到不使有訴求的群眾因經濟困難打不起官司方面,法院應該做而且有能力做好,關鍵是要降低老百姓打官司的成本,并逐步建立健全司法救助機制。”
《關于落實“三項承諾”的實施意見》規定,群眾確實經濟困難,可以申請免交或緩交訴訟費;要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并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對因交通事故或其他人身損害等急需救助的,或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而申請執行人確有經濟困難的,予以必要的救助。
2006年8月3日,河南固始人湯東啟拄著雙拐,來到蕭山法院,從法官手里接過了3萬元現金支票。這錢是蕭山區法院專門為困難群眾設立的司法救助專項基金。
2005年2月6日,在蕭山打工的湯東啟與妻子吳新榮一起準備回家過年。上車前,已懷孕的吳新榮突然腹痛。有人介紹她到老鄉賈某那里分娩。不料,賈某是個非法行醫者。生產以后,吳新榮一直大出血,落下了嚴重的后遺癥,喪失了勞動能力。湯東啟和妻子將賈某告上法院,蕭山區法院判賈某賠償各項損失近8萬元,但因為賈某入獄服刑,案件判決生效后無法執行。
禍不單行,2006年7月15日,湯東啟又遇到了車禍,腿被壓斷,家庭經濟來源完全喪失。“如果沒有這3萬元,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收到救助金,湯東啟激動地說。
2006年,浙江省已為符合司法救助的對象緩交、減交、免交訴訟費用3160.76萬元,同比上升119.64%;2007年1至6月緩、減、免收訴訟費1502.95萬元,同比上升8.51%。
隱性成本是老百姓為打官司在時間、精力上的投入。目前,浙江省已有71個法院建成新的立案接待大廳,實行類似行政辦事中心的“一站式”服務。此舉節省了老百姓打官司的隱性成本。
走進玉環縣法院立案大廳,迎面就看見導訴臺和笑容滿面的導訴人員。不管什么問題,只要問導訴人員,他們都會給出解答;寬敞的休息區里還準備了免費茶水;大屏幕液晶電視滾動播放著一部叫《走進法院》的紀錄片;旁邊有整潔舒適的書寫臺,還準備了照明臺燈……
“走進法院,感覺和過去不同了。”2006年11月9日,玉環縣珠港鎮環礁村的袁應龍老人為了一件債務糾紛案件,到法院去立案,感受到了法院立案大廳新的變化。
兩年前,為了一件債務糾紛,袁應龍來過法院,“那時候,根本不知道該到哪里立案,工作人員的態度也生硬。”
立案時,袁應龍又對立案窗口前的吧臺椅有了新感受:“這種椅子高高的,坐在上面,可以與窗口里的法院工作人員視線齊平,有一種平等的感覺。”
玉環縣法院只是浙江省法院規范立案大廳建設的一個縮影。
法院的“變臉”,拉近了法院和普通老百姓的距離。浙江省高級法院發出落實“三項承諾”的實施意見后,對全省法院提出要求:完善立案接待大廳設施,使這里成為集立案、接訪、咨詢、查詢訴訟流程、傳遞訴訟材料,收結訴訟費用等功能于一體的訴訟服務窗口。實行“一站式”服務,并將有關訴訟收費辦法和司法救助的規定予以公示。
綜合治理“執行難”,維護法律尊嚴和司法權威
老百姓打官司難,難在執行。2006年6月,浙江省高級法院作了一份問卷調查,在回答“你對打官司最大的擔心是什么”時,64%的人選擇“贏了官司,執行不了”;在回答“據你所知,群眾對法院工作最大的意見是什么”時,58.1%的人選擇“執行不力”。
著名的“破窗理論”指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塊門窗玻璃而得不到及時修復,別人就會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小偷就可以去偷東西。久而久之,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執行難不解決,不僅關系到當事人的權益,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尊嚴得不到維護,法律的權威樹立不起來。
浙江省高級法院重視一些有償還能力的被執行人惡意逃債、賴債的行為,認為這是對勝訴一方合法權益的公然侵害,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公然侵害。一定要充分運用法律手段,讓拒不履行的被執行人付出更大的經濟代價和信用成本,維護社會公平,保障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
2006年7月25日,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法院通過電視等媒體公布了第一批20名拒不執行生效判決的被執行人名單,涉及4家企業、16名個人,公布的信息包括被執行人的姓名、年齡、欠款事由、金額、詳細住址、身份證號以及照片,并開通了舉報電話,向社會征求被執行人的下落和財產線索。此舉立即引起轟動性社會反響。
“看到自己照片被曝光后,老是覺得自己被異樣的眼光盯著,真恨不得找個縫隙鉆進去。”被執行人尉某見報當天就前往法院還清了1.4萬元欠款。據江干區法院副院長金建國介紹,第一批20名被執行人被公布后,很快就有13名交付了欠款、逾期付款利息及罰金,涉及標的金額60余萬元。11名原本被列入第二批公布名錄的被執行人也主動來法院履行了生效判決。同時,還接到了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省勞模及市、區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群眾等來電150余個及有價值的線索27條。
江干法院的做法,只是全省法院加大執行力度的一個例子。據介紹,為切實解決執行不力的問題,全省各級法院與公安、工商、房產、國土資源、建設、金融、保險、稅務、郵政、電信、司法行政等部門協作配合,通過信息交流互動,在被執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前,依法限制或禁止被執行人融資、投資、經營、置產、招投標、出境、注冊新公司、高消費等,促使其主動履行義務。
此外,為解決執行不力、不公的問題,全省各級法院普遍實施了一整套規范措施:進一步規范執行中的財產評估、拍賣工作,實現評估、拍賣事項的委托與執行機構分離;實行執行公開和告知制度,執行人員聯系方式、執行進程與措施、執行財產分配等情況全部向當事人公開,對重大情形實行公開聽證,提高工作透明度。應該說,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全省法院的執行工作走上了規范化的道路。
經過這一番努力,2006年,浙江全省法院執行工作呈現良好勢頭。全省法院共收執行案144749件,同比上升5.15%;執結案件143109件,同比上升4.49%。2007年1至6月收案82025件,執結59233件。
積極構建有理有據打得贏官司的勝訴機制
確保司法公正,是落實“三項承諾”的核心。全省法院從審判工作規律和特點出發,強化對審判和執行工作的管理和監督,積極構建有理有據打得贏官司的勝訴機制。
省高級法院2007年的一大新舉措就是打造“數字庭審”,今后將以網上視頻的形式對省高級法院內的部分庭審案件進行直播,滿足公眾對法院庭審公正、公開、透明的要求。
2007年4月12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海上貨運代理合同欠款糾紛上訴案(上訴人浙江上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起訴被上訴人寧波聯眾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的海上貨運代理合同欠款糾紛案)進行了網絡視頻直播。
由于這是國內首次網絡視頻直播庭審,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據統計,庭審期間,有5000多人登錄網站觀看實況直播。網民普遍認為網絡視頻直播庭審這種形式對提高法院工作透明度、加強法院與公眾的溝通很有意義。
為確保司法公正,全省各級法院加強了審判流程管理,對立案、審判、執行及案卷歸檔的每個環節實行全程跟蹤監督,確保各個環節銜接順暢、運作高效。實行隨機滾動分案,防止發生“人選案”、“案選人”。
行政審判一直是司法公正與司法公信力的“晴雨表”。為改變“民告官難,告贏更難”的現狀,省高級法院推行行政案件異地管轄制度,根據原告的申請,由中級人民法院將案件交由轄區內的其他基層法院審理,提高行政審判的公信力。此外,省高級法院還推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我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比例在不斷提高。此舉無疑有助于化解行政爭議。
通過完善有理有據打得贏官司的勝訴機制,全省各級法院審判責任更加清晰,管理更加嚴格,監督制約進一步強化。2006年以來,全省法院共受理各類訴訟案件532262件,審結492644件,辦案質量有了新提高,其中,刑事和民事案件上訴率分別僅為8.77%、7.37%,90%以上的案件經一審程序即已服判息訴。信訪申訴案件數量明顯下降。2006年底,全省法院信訪總量、申訴和申請再審、省高級人民法院信訪量、進京上訪同比分別下降14.37%、17.39%、34.2%和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