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是青少年成長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浙江省決定,將全面落實中央精神,創新中小學體育教育,準備給浙江青少年進行一次制度性的“補鈣”。
盡管孩子個頭在不斷躥高,體重在持續增加,但他們的體質卻在走下坡路。在反映人體速度、耐力、靈敏度和柔韌性等主要體質水平的測試中,無論男女,13歲至22歲年齡段青少年的平均成績都比1995年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青少年肥胖癥比例上升,高血糖、高血壓、冠心病等“成年病”,竟已現身15歲以下人群。
這是浙江省的一次青少年體質調研得出的結果,在營養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青少年體質水平卻在“負增長”。
針對這一問題,浙江省已委托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于可紅教授帶領她的團隊,對浙江省青少年體質問題作進一步研究分析,以找出其中的癥結所在,然后再對癥下藥,給浙江青少年進行一次制度性的“補鈣”。
與此同時,浙江省教育廳等部門已聯合發文,要求全面落實中央相關文件精神,并推出了實行體育大課間、體育成績計入中考總分等系列舉措。
現狀:脆弱得跟玻璃人一樣
“現在小孩子的身體,看上去比過去好,可脆弱得很,活動能力也明顯下降。”杭州一位有19年教齡的小學體育老師應俊對此深表擔憂。
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他印象特別深。在一次課間,一位女同學用手拉了一下一位男同學的衣袖,那位男同學剛好用力一轉身,結果女同學的小拇指就被折斷了。“現在的孩子別說肩挑背扛了,就連站著不動堅持5分鐘都難,脆弱得跟玻璃人一樣。”
應俊有一次帶學生春游,從下車的地方到杭州花港觀魚,兩地距離不到500米,可有些學生剛走了一會兒就喊頭暈,甚至流鼻血。他說,這樣的事情他見多了,每年軍訓、方隊排列或慶典活動,都會出現學生臉色發白、頭暈眼花、暈倒等情況。
另外一位姓陳的中學體育老師一談起學生的體質變化,第一句話就是:“相比5年前,學生體質肯定下降。”陳老師說,近年來體型偏胖的學生明顯增多,個別學生體重甚至超過100公斤。“你叫他們跑800米,根本不現實,這樣的體重如果參加劇烈運動,心臟肯定承受不住。如果做引體向上,他們的臂力也承受不了自身體重。”
“還有些學生特別瘦,手臂跟火柴棒一樣,連個實心球都拿不動,達標就甭指望了。”陳老師發現,每年總有一部分學生因為這些原因體育無法達標。
據了解,浙江省曾對全省6歲至22歲的漢族學生做過一次體質與健康調研,檢測了包括身體形態、生理機能、體能素質和健康狀況等4個方面的22項指標。結果顯示:學生身體素質存在“一高三低”問題,在學生身高和體重增加的同時,正常視力水平降低,生理機能大幅降低,身體體能素質持續降低。
調研數據還表明,與2000年相比,浙江省學生反應速度、下肢爆發力、耐力和力量等各項身體素質,總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耐力素質下降最明顯,尤其是13歲至22歲學生的耐力素質,繼2000年較1995年下降后,2005年較2000年又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
原因:升學壓力擠掉體育鍛煉
“應試教育”是造成目前這種現狀的一個重要原因。每次談及造成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的原因時,絕大部分學生、家長、老師列舉的首要原因都是“升學壓力”。
一位做了23年中學校長的老校長說,現在有些學校開運動會,10年前的紀錄至今沒人破。中考、高考考什么,學校就開什么課,有些年級段甚至干脆不開體育課。他還說,就算勉強開了,出于安全考慮,也會取消自認為存在危險性的運動器械和項目,甚至連杠上運動、體操、跳馬等正式列入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大打“折扣”。“做一遍操,跑兩圈步,然后自由活動”,這種“放羊”式的體育教學模式,目前仍被不少學校采用。
對此,家長丁女士也有一肚子苦水:“我們做父母的,當然希望孩子身體越健康越好。不過,現實情況不允許孩子在體育上‘耽誤’時間。我兒子現在上初三,他本來很愛踢足球,現在也給‘戒’了。看到他這么辛苦,我也心疼。可是,中考眼看就要到了,為了上重點高中,也只好如此了。”
據記者了解,在很多中小學課程設置中,體育與美術、音樂并列,常被看作“小三門”,不僅每周體育課時才兩節,沉重的課業負擔又大幅擠壓了課外體育鍛煉時間。正因為重視程度不夠,個別學校在場地和體育器材投入上也明顯不足,結果導致很多學生因為沒有適合的運動而不鍛煉。
另外,缺少睡眠時間也是學生體質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一項針對學齡兒童睡眠現狀的調查顯示,我國有七成城市學齡兒童睡眠時間不足,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僅9.1小時,低于我國“每天應保證小學生10小時睡眠時間”的規定。小學生固然如此,初高中學生就更難保證了,有些初三、高三學生的每天睡眠時間還不到6個小時。
對策:給孩子進行制度性“補鈣”
今年起,浙江省將確保中小學生每天至少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每個學校必須開齊開足體育課和體育活動課。這是浙江省給青少年進行制度性“補鈣”的一項關鍵內容。
“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削減、擠占體育課,每天保證學生有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在2007年召開的浙江省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600余萬中小學生還要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對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優秀等級的學生頒發“陽光體育獎章”。
同時,還對各年級段體育課的具體課時做出了明確規定,其中小學一至二年級每周4課時,小學三至六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每周2課時;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1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并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全面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每天上午統一安排25至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廣播體操、開展集體體育活動;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
“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青少年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營養不良、肥胖和近視的發生率明顯下降。”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提出的要求。意見還提出,要逐步加大體育成績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中考成績中的分量;積極推行在高中階段學校畢業學業考試中增加體育考試的做法;普遍推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報告書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學體質健康測試制度。同時,為豐富學生體育鍛煉形式,從2007年秋季起,全國所有中小學生每天還都必須跳校園集體舞,其中華爾茲是高中生的指定舞蹈。
據記者了解,從2008年起,浙江全省各地組織中考時,都將把體育列入考試科目,考試成績按比例計入升學總分。同時,還將研究制訂相關辦法,在高中畢業學業考試中進行體育考試,并將體育考試成績作為高校錄取新生的重要參考依據。
以上一系列舉措,無論是學生、家長、老師還是教育行政部門,沒一個不說好的。不過,面對升學與考試的壓力,面對家長望子成龍的期待,大家仍有不少顧慮,除了擔心落實打折扣外,還擔心“中考考什么就練什么,考什么重視什么”。
事實上,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當社會和教育行政部門評價一所學校、一名教師、一個學生的通用標尺,依舊是升學率、教學質量、學習成績時,又有哪所學校能犧牲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換學生的強健體質?
顧慮:體育也走應試歪路
現如今,教育行政部門強行規定,必須在中考中增加體育項目。也許,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這個政策能夠落實到位,相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校、家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
不過,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體育運動出發點會不會發生錯位?不為學生健康著想,而是迫于升學壓力?如果真是這樣,那學生的體育鍛煉還是會變味,不是全面進行體育教學,而是局限于幾個考試項目技能技巧訓練,體育同樣也會走向應試的歪路。
這樣一來,“升學考體育+學校重體育=學生增體質”的等式能否成立,必然值得懷疑。
“如果決心要扭轉局面,那辦法總比問題多,關鍵看學校能不能落實。”針對中考體育可能變味的問題,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王志泉倒有個想法,他認為,中考體育項目有指向性作用,這是肯定的,那教育行政部門可不可以拓寬測試范圍,或者也像語數外一樣來一次“新課程改革”,不再做單一、機械的項目,設計一些可以測出體能又沒法臨時應試的項目。比如體能方面,可以不定項目定指標,以測試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為主。另外,對學生的體育成績也不一定只計最后考試成績,應該多關注學生平時成績,甚至還可包括學生能否主動參加體育活動、平時體育課表現等。
杭州市西湖小學校長章獻明也很贊同這個想法。他說,如果語文考試只考課文默寫,那學生當然每天去背課文、抄課文,這樣的應試教育不僅考查不出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學生負擔也會很重。其實,體育測試也是同理。傳統的體育課評價形式使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老師定項目,學生實施。這樣一來,體育考試只能是一種體能、運動技術和技能的檢測,很難真正提高學生體質,與“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也不符。所以他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可以理出一份各年級段學生的身體素質詳細標準,然后學校根據要求各自開展有特色的體育活動,愛跳操的跳操,想跑步的跑步,愿意游泳的也可以。這樣一來,也解決了學生體育活動形式單一的問題。
還有,就目前來看,教育行政部門監督是否到位也是一個重要環節。據記者了解,目前浙江省已將學校體育工作納入教育督導之中,2007年的專項督導也正在進行。今后,這將成為一種經常性的工作,以保證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正常有序地發展。
新聞鏈接各國高招
英國:騎車上學政府補貼
2007年1月,英國政府出臺一項新政策:家住3英里(約4.8公里)以外的學生,如果他們選擇騎車上學,家長就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騎自行車補貼”。這樣一來,不僅能增強孩子體質,對緩解交通堵塞也有很大幫助。
加拿大:孩子運動家長減稅
2007年1月,加拿大開始實行一系列鼓勵兒童健康的退稅措施,鼓勵10歲以下的孩子每天至少堅持30分鐘的運動,10歲以上的孩子為60分鐘。如果孩子們連續8周參加至少每周一節的體育課,他們的父母便可以獲得稅務優惠。參加活動的會員及注冊費可作為退稅項目之一。由學校組織的課余活動的費用也可用于退稅。
新西蘭:將“垃圾食品”請出校園
2006年9月,新西蘭政府開始推行一項為期4年的計劃,抑制肥胖癥對新西蘭人的侵害,而其中一項措施,就是禁止學校小賣部售賣容易導致體重超標的食品和飲品。新西蘭教育部部長馬哈雷宣布:“多糖、高脂、高鹽的食品和飲品,將絕跡在學校商店的貨架上。”
美國:學校禁吃生日蛋糕
對于美國學生來說,帶著自制的生日蛋糕到學校和同學一起分享是一個傳統。但美國現在越來越多學校開始頒布一項新禁令:禁止學生在學校吃生日蛋糕。原因是許多美國學生都面臨營養過剩帶來的肥胖問題。
瑞典和丹麥:把運動當作家庭作業
哥德堡大學在瑞典和丹麥推行了一項“防止青少年久坐不動”的健康促進項目,具體做法包括:給學生布置體育運動類的家庭作業:小學生家長應組建走路或騎車送孩子上學小組,將停車區設立在距學校較遠的地方,勸說家長盡量不開車送孩子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