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騙局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現。不過,誰也沒有想到,銀行還得為這樣的騙局買單。
輕信“操作須知”,13.8萬元不翼而飛
蔣建樑先生是江蘇省蘇州市人,2006年4月8日晚8時許,他持中國工商銀行牡丹靈通卡,到位于蘇州市景德路上的工行ATM機上取款。按照正常取款程序,他輸入了密碼和取款金額,ATM機屏幕顯示交易成功。
不料,這時機器內突然發出“嘎嘎……”的異響,卻始終不見錢出來。情急之下,蔣先生當即撥打了工商銀行客服熱線“95588”,可熱線轉人工服務后連續響了1分3秒,一直無人應答。蔣先生銀行卡里存有近14萬元巨款,這對于家庭經濟并不富裕的他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如果里面的錢出現閃失可不得了。
正在這時,他發現了ATM機右上方貼有一張精心制作的“操作須知”,醒目的黃底黑字這樣提示用戶:“各位儲戶您們好:為了保障您的資金安全,以及減少您不必要的資金損失,我行敬告您務必根據ATM機內提示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應防止旁人偷窺密碼(包括我行員工),如您在交易過程中發現有卡被吞或取不出現金等異常現象,請您不要離開ATM機,并立即與我行ATM機事務處理中心聯系處理。如因儲戶在我行工作人員未處理之前離開ATM機,由此所造成的一切資金損失我行概不負責。聯系電話:618-922-95588”。
蔣先生仔細端詳了幾遍電話號碼后,覺得不像是假的,尤其是號碼后面的“95588”這組數字與工行客服熱線完全一致。蔣先生終于松了一口氣,慶幸自己沒有離開現場。
隨后,他撥通了那個聯系電話,一名“男中音”向他詳細地詢問了ATM機的具體情況后,態度誠懇地說道:“對不起,這是取款機出現了故障,我代表工行向您表示歉意。”見對方這么熱情,蔣先生連連說“沒關系,沒關系”。“男中音”繼續道:“為了保障您卡上的資金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請您按我下面的提示將卡上的資金安全轉移。”蔣先生表示照辦。
按照對方的提示,蔣先生又將銀行卡插進取款機,并在取款機上進行了3次轉賬操作,將賬戶上的138500元分別以50000元、50000元、38500元轉到對方指定的銀行卡上。最后,還按對方的建議,將取出的銀行卡重新插入取款機,等待次日到銀行辦理資金轉回手續。
第二天上午9時30分許,蔣先生帶著身份證來到工行景德路分理處。此時,張貼在ATM機顯要位置的“操作須知”,依舊醒目地貼在原位上。蔣先生通過銀行工作人員取回了自己的銀行卡,拿到卡后他立即上機查詢,可查出來的數字卻讓他驚呆了:卡上余額僅剩30元!
當時,他還是極力控制情緒向銀行工作人員說明緣由。可銀行工作人員聽了他的情況介紹后,不慌不忙地到取款機上看了看,然后很自然地對他說:“ ATM機上的‘操作須知’并不是我們所為,工行的服務熱線95588從未改變,你不應該輕信這樣的騙局,總之你這事跟我們無關。”
直至此時,蔣先生才恍然大悟,自己上大當了。
狀告工商銀行,索賠全部損失
銀行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這讓蔣先生無法接受。不過因情況緊急,他當時沒有和銀行工作人員多理論,而是當即打車趕往轄區桃花塢派出所報案,派出所也隨即予以立案偵查。
公安機關經偵查發現,事發當晚犯罪嫌疑人將蔣先生轉至其指定銀行卡上的13.85萬元巨款,立即轉至另3個賬戶,并一夜之間被全國各地的26個不同賬戶提現13.25萬元,尚未來得及提取的6000元后來被公安機關凍結。
警方還查明,案發當天曾有人用那張“指定銀行卡”在蘇州經濟開發區一個ATM機取過錢,而取錢的那張卡就是在工行蘇州分行景德路分理處辦理的,但辦卡人與其提供的身份證復印件上的照片明顯不符。經警方查實,身份證的主人是一位外地在讀的大學生,該學生向警方證實,他前些日子身份證曾失竊。
警方的偵查結論還證實,張貼的“操作須知”中留下的電話號碼“618-922-95588”,正是犯罪分子動足了腦筋制造出來的假象,首先開頭看上去像免費電話,而后5個數字又跟工行客服電話完全一樣,可事實上“618-922-95588”的有效數字只有前8位,是一個小靈通號碼。
此案看得出是經過精心策劃和預謀的團伙作案,案發至今,公安機關一直未破獲。那到底誰該為蔣先生受騙的13.85萬元負責?還是該蔣先生自認倒霉?
案發后的兩個月內,他幾乎每天都去找工行景德路分理處和工行蘇州分行討說法。可銀行堅持認為,這是一起詐騙案,與銀行本身無關,說蔣先生只能去找公安機關。
后經多次協商無果,無奈之下,蔣先生一紙訴狀將工行蘇州分行告上了蘇州市滄浪區法院。他在訴狀中稱:工行對ATM機監管存在漏洞,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客服電話“95588”1分3秒無人接聽,是工作上的失職,這些都是導致原告資金損失的原因。故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原告損失13.85萬元和3個月的利息損失249.30元,并由被告承擔案件訴訟費。
案件庭審中,被告工行蘇州分行提出了3點抗辯意見:首先,ATM機的管理欠缺和此案的結果并無因果關系,導致原告蔣建樑存款流失的直接原因是他人所致。第二,蔣建樑疏于防范,聽信犯罪嫌疑人的告示造成資金損失。客戶在辦理靈通卡時,都必須簽訂協議,根據該協議,工行的服務電話僅95588,而且蔣建樑是憑密碼轉賬。第三,被告為防范ATM機的操作風險,已在機器屏幕上作了“任何ATM機外的提示或表示均非本行行為”等風險提示。另外,案發當日95588人工服務熱線并沒有蔣建樑的投訴記錄,所以后果應由他自行承擔損失。
銀行方面向法庭提交了中國工商銀行的章程,以證明蔣建樑沒有履行章程中規定的附隨義務。
針對被告的抗辯,蔣建樑反駁道:原告在2004年辦卡時,從未見過被告所提的“章程”,也沒有簽過任何合同;而且偽造的“操作須知”與銀行認可的提示,都是貼在取款機的機體上。
案件審理期間法院查明:客戶使用被告提供的ATM機時,顯示屏幕上會出現“為了保障您的資金安全,交易時請確定身邊沒有其他人,以防密碼被竊,請您務必根據ATM機內提示操作。任何ATM機外的提示或表示均非本行行為”的相關提示。同時,在該顯示屏上方,也確實張貼了一張內容大致相同的“風險提示”牌。
首次庭審持續了近4個小時,原、被告的庭上交鋒相當激烈。
一審判定銀行有過錯,承擔30%責任
2007年1月29日,滄浪區法院對案件公開開庭宣判。坐在被告席上的工行蘇州分行的兩位代理律師顯得胸有成竹,他們壓根沒想過自己可能會敗訴。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向原告發行了工商銀行牡丹靈通卡,原、被告之間存在儲蓄合同關系。儲蓄合同中的風險損失如何承擔是本案核心問題,而如何分擔風險損失主要是考察儲蓄合同關系的雙方當事人應該承擔什么程度的注意或防范義務。如果該注意或防范義務沒有盡到,則違背了合同的附隨義務而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本案原告作為持卡人在ATM機上取款時,系行使合同的主要權利,但同時原告應履行合同的附隨義務,即儲戶在取款時負有一般的注意和謹慎義務。該附隨義務要求原告注意到ATM機屏幕上的提示,不輕信任何ATM機外的告示或提示。但原告在行使權利時由于疏忽大意,缺乏一般儲戶應有的警惕和警覺,輕信了犯罪嫌疑人張貼的“操作須知”,事實上撥打了其提供的電話,并完全按對方的指令進行操作,將自己賬戶上的13.85萬元分3次轉賬到犯罪嫌疑人的卡上,故原告沒有履行合同的附隨義務,未盡到一般儲戶的注意和謹慎義務,原告的輕信、疏忽與自己的直接錯誤操作是導致本案的主要原因,故原告應對該損失承擔主要責任。
本案中,被告在自動取款機屏幕上增加了“任何ATM機外的提示或表示均非本行行為”等風險提示內容,可視為其盡了一定的提醒義務。但事發第二天,在被告下屬的景德路分理處已正常營業的時間內,犯罪嫌疑人張貼的“操作須知”仍張貼在原處,應認定被告對自動取款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疏漏。根據公安機關的調查,有關犯罪嫌疑人辦理新卡時提交身份證復印件上的照片與其本人明顯不符,也反映了被告在管理上的疏忽。原告在ATM機發生故障后按常規撥打被告客服電話95588,接通時間為1分3秒,卻無人應答,這說明被告在提供服務上存在缺陷。以上事實,可以認定被告在履行防范義務存在不足,系有一定的過錯,對此案應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法院酌定由原告承擔其損失的70%,被告承擔30%。
法院依據查明的事實及責任區分,依照合同法第5條、第6條第2款、第107條之規定,判決被告中國工商銀行蘇州分行于判決生效之日起5日內,賠償原告蔣建樑人民幣39750元。
原、被告雙雙上訴,二審維持原判
一審宣判后,蔣先生和被告銀行均表示對判決不服,隨后雙雙向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蔣先生在上訴狀中稱:工行蘇州分行在提供取款機服務時,由于取款機沒有維修監管到位,使上訴人錢款無法取出,工行蘇州分行顯然未盡到主要義務。上訴人在此情況下按照通常的信任,在撥打95588沒有得到相應服務的情況下,撥打提款機上張貼的其他服務電話,顯然沒有過錯,也符合一般注意義務的要求。犯罪分子的“操作提示”,恰是在工行蘇州分行防范措施完全沒有的情況下得以實現。此外,因工行蘇州分行開戶審查不嚴,導致犯罪分子順利辦理新卡,使得犯罪得逞。工行蘇州分行未盡到銀行卡服務的主要義務,其應對上訴人的損失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工行蘇州分行在上訴狀中稱:事發當晚,上訴人并不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導致蔣建樑直接經濟損失的是其自身的疏忽及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與事發后犯罪嫌疑人張貼的“操作須知”未被清除之間無必然聯系;一審法院之所以認定上訴人存在管理上的疏漏是基于取款犯罪嫌疑人與辦理銀行卡的犯罪嫌疑人是同一個人,但對于提款人與辦卡人是否為同一人,公安機關目前尚未偵破,故一審認定上訴人在管理上存在疏忽缺乏事實依據;95588作為上訴人的客服熱線,在電話接通前有較長時間的語音提示,由于蔣建樑未按提示選擇相應的服務,才會出現無人應答,一審認定上訴人提供的95588服務存在缺陷證據不足。故請求二審法院撤銷原判,駁回蔣建樑的訴訟請求。
蘇州市中院對此案的審理十分審慎,合議庭對一審判決及案件事實進行了多次研究分析,在達成共識后,于2007年6月29日對此案作出終審判決。
蘇州市中院審理認為:由于蔣建樑在行使合同權利時的疏忽大意,輕信了犯罪嫌疑人張貼的“操作須知”,又完全按犯罪嫌疑人的指令進行操作。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判斷,在向自己并不了解的銀行卡匯入近14萬元是具有相當風險的。工行蘇州分行在ATM機屏幕上設置了“任何ATM機外的提示或表示均非本行行為”的風險提示,但蔣建樑對能預見的風險卻未能足夠重視,故其在本案中的輕信、疏忽及直接錯誤操作是導致其牡丹靈通卡賬戶資金被騙取的主要原因,蔣建樑對由此造成的損失應承擔主要責任。
工行蘇州分行作為儲蓄存款合同關系的合同一方,對儲戶存入的資金應盡到安全保管的義務,同時對儲戶取款也應提供安全便捷的保障。ATM機相當于銀行的商業柜臺,銀行通過設置ATM機以達到向顧客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就犯罪嫌疑人利用ATM機實施詐騙犯罪而言,銀行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在經濟、技術等方面對銀行卡防盜、抗盜的抗風險能力均遠遠強于一般儲戶;本案中,蔣建樑在取款時遇犯罪嫌疑人設置的障礙,蔣建樑接通工行服務電話95588逾1分鐘,但對于發生的故障未獲得解決,即蔣建樑在求助于銀行服務電話的過程中未得到相應的處理,工行蘇州分行對此具有一定的過錯;從事發次日銀行正常營業時間內,犯罪嫌疑人張貼的“操作須知”仍未被清除,以及根據公安機關的調查,有關犯罪嫌疑人辦理新卡時提交身份證復印件上的照片與其本人明顯不符等情節分析,工行蘇州分行在其管理上存在疏忽,工行蘇州分行在儲戶于ATM機操作時有責任及義務加以更好的防范措施。
綜上,工行蘇州分行基于管理疏漏及提供ATM機服務的瑕疵,應對蔣建樑的損失承擔相應的責任。一審法院酌定由蔣建樑承擔其損失的70%,工行蘇州分行承擔30%是恰當的,但原審法院適用公平原則失當,本案工行蘇州分行承擔賠償責任系基于其向儲蓄存款合同相對方提供ATM機服務過程中存在的瑕疵,蔣建樑作為儲戶也實際因該等瑕疵遭受了損失,鑒于一審法院所作由工行蘇州分行賠償蔣建樑39750元的實體判決并無不當,故本案二審可予維持。
蘇州市中院依據查明的事實,終審判決駁回雙方的上訴,維持原判。
類似ATM機騙案,銀行都得買單?
對于這一判決結果,許多法律界人士表示認可。
南京大學法學院的一位民法學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從2000年起就開始出現ATM機騙案,時至今日類似案件有增無減,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與銀行的安全防范技術不成正比,導致犯罪分子屢屢得手,儲戶損失慘重。本案中,銀行在安全防范措施上的確存在瑕疵,理應根據過錯程度賠償儲戶的相應損失。此案判決意義重大,對銀行業具有普遍的警示性。
工行江蘇省分行的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稱,ATM機推廣使用近10年間,包括工行在內的國內所有銀行,都在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向客戶提示正確使用ATM機,但仍有客戶落入詐騙陷阱,對此,銀行也很無奈。雖然法院對上述案件作出了終審判決,但是在這個案子中,工行其實同原告一樣,也是受害者。該人士還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不光銀行有自助設備服務,航空、鐵路或者更多的部門、行業也會推廣自助設備,現在法院對此案的終審判決等于給將來類似案件提供了一個判例。這意味著,如果以后其他部門、行業的自助設備服務出現類似問題,相關企業也要承擔責任。
南京某律師事務所的一名資深律師認為,從法院認定的事實來看,此案判決工行為客戶承擔三成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上確實存在著遺漏和疏忽,否則工行是否要對此承擔責任還很難說。該律師還認為,近年來不法分子利用銀行ATM機實施詐騙的案件多發,這從根本上說還是社會治安問題,銀行不可能派人時時刻刻盯著ATM機,因此要減少這類詐騙事件的發生,關鍵還是要靠儲戶自我提高防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