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媛,一位連任4屆的北京市人大代表,為了取消京石高速公路的收費,每年在人代會上提建議,跟市交通委“打筆仗”,至今已有15年。北京市審計局的審計報告顯示,這條被“認定”2026年才能還清貸款的高速公路,實際上早在7年前就已經本息全部還清。
在漫長的15年里,李淑媛的建議始終得不到落實,政府有關部門的答復“連說得過去的理由也沒有”。
15年的“長跑建議”竟然撼不動部門利益的大樹,其中的原委,的確值得深思。“我一直在想,人大代表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用。這15年我能感覺到人大代表的作用在提高,但還是覺得一到關鍵問題上,一到特別實的問題上,人大代表的作用就不會那么大。”李淑媛的話,促使我們思考人大制度建設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人大代表的建議之所以變成“長跑建議”,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某些部門法律意識淡薄,人大意識淡薄,為了自身利益,可以無視群眾利益和法律的權威;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反思,人大應該怎么去監督政府。
客觀而論,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向政府提建議,大都是涉及某一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或是群眾非常關注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有的還觸及一些部門利益,解決起來難度肯定不小,堪稱“硬骨頭”。但是我們往往遺憾地看到,對代表提出的這些涉及“敏感問題”的建議,部門不認真辦理,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會竟然也聽之任之,或者以“怕影響關系”、“法律依據不足”等理由,放棄監督。人大常委會的“啞火”,讓作為個體的人大代表更覺無助。
毋庸諱言,目前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會,搞監督只是“意思意思”,回應百姓和人大代表的呼聲,進行剛性的監督,實屬鳳毛麟角。在“和為貴”的傳統政治文化影響下,監督理念長期被淡化。在一些社會難題面前,特別是要動政府部門利益的“奶酪”時,一些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往往顧慮重重,怕“進去出不來,介入難收場”,不愿卷入“是非之地”。于是乎,有些地方的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監督,經常是“順水推舟”式——政府正想抓個什么事,人大出面“助助拳”,名義是搞監督,實際上無非是充當了“拉拉隊”。
人大的“失語”實質上是一種失職。人大常委會作為法定的監督機構,理應依法承擔起對政府工作監督的職責。當人大代表把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年復一年地擺到人大常委會面前時,實際上是對人大常委會寄予了殷切的期望。而此時人大常委會如果“王顧左右而言他”,其結果不僅僅是冷了代表們的火熱心腸,更是放棄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責任。
應該說,各地人大常委會在“啃硬骨頭”實踐中,已經有了不少成功的樣本:
——2006年2月,因政府對專項資金管理使用存在嚴重問題,海南省臨高縣人大常委會否決了政府關于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報告。由于一些單位和部門不做實質性整改,縣人大常委會于一個月后又否決了縣政府的整改工作報告。
——2006年4月29日,在湖南省婁底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周安根等7名常委會委員就城區4處售樓部占用綠化帶、人行道的問題向市政府提出質詢案。10天之后,4處售樓部被拆除。
——2006年7月,山西省平陸縣人大常委會以“屬明顯的越權行為”為由,撤銷了一年前縣政府聯席會議那份允許某煤礦在三門峽鋼橋上收費的會議紀要……
這些成功的樣本告訴我們,有作為才有地位,勇于承擔責任,向矛盾集中的焦點開刀,方能體現人大的地位和權威,方能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功效,方能讓人民群眾的利益切實得到維護。否則,李淑媛們的遭遇還會繼續,“橡皮圖章”式的疲軟依然會讓人民群眾深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