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衛星賬戶(TSA)是國際上進行旅游核算的一種新的統計方法。本文研究探討了聯合國旅游衛星賬戶——TSA(2001)的方法屬性,從而得出這種方法可能需要改進的結論。
關鍵詞:旅游衛星賬戶;TSA(2001);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F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7)11-0092-06
一、引 言
旅游衛星賬戶(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簡寫為TSA)自2000年3月得到聯合國統計委員會(UNSTAT)的批準之后,目前正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推廣,旅游核算也因此開始納入宏觀經濟統計的主流之中[1-2]。可以說,TSA(2001)是截止目前人類嘗試對旅游活動進行測度的最佳方案。
相對于國際上旅游核算方法的推廣趨勢,國內旅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應該講是嚴重滯后的。一方面,國際上旅游核算的方法不斷改進,隨著聯合國TSA(2001)的推廣,旅游衛星賬戶提供的分析框架已經相對成型并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國內旅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還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對國際上已經達成一致的基本分析概念和方法也很少涉獵,偏重理論演繹而缺少有效方法支持應是國內旅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不能不說明,中國旅游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這一結論正如張宏梅、陸林(2004)所提供的佐證那樣,并不偏頗。張宏梅、陸林(2004)[3]指出,中國旅游研究的主導范式是定性研究,且主要處于傳統定性階段,具體方法大多運用理性分析,有一定數量的案例研究法,定量分析方法很少。從張宏梅、陸林(2004)的研究中不難看出,國內旅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還是較為基礎的。
相對于一般性統計方法的應用,旅游核算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應該是更為綜合性的,對運用者的要求也是更為嚴格的。國內對旅游核算方法的系統介紹最早見于高敏雪(2001)[4],趙麗霞、魏巍賢(2001)[5],邱東、蔣萍和楊仲山(2002)的研究成果[6],他們首先在國內系統地闡述了TSA的有關方法與理論。近幾年來,較有代表性的研究見于Stephen L.J.Smith、趙麗霞(2004)[7],李明耀、黎潔、陳勁松(2004)[8],向書堅、孟祥蘭(2004)[9],常莉、康蓉、匡林(2005)[10],趙麗霞(2006)[11]的研究成果。國內旅游核算方法研究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對TSA的介紹性研究較多,基本處于學習階段,對TSA方法本身合理性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二是嘗試直接采用TSA的方法來建立中國區域性的TSA,如廈門、浙江、廣西、江蘇等省(市)都在編制區域性TSA方面積累了實質性的經驗,但客觀來講,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嚴重的不足。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旅游核算方法在國內旅游研究中的應用還很少,旅游衛星賬戶方法研究還僅處于將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紹到中國的學習階段,至于旅游衛星賬戶方法本身的方法論研究急需展開。鑒于此,本文擬探討聯合國旅游衛星賬戶——TSA(2001)的方法屬性。本文接下來的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旅游研究的困境在于說明TSA(2001)對于旅游研究的重要性;第三至第五部分,立足于方法論角度剖析TSA(2001)在方法方面的貢獻及其方法論的屬性;第六部分是結語,旨在說明TSA(2001)方法研究的漸進性。
二、旅游研究的困境
進行旅游研究的角度可以是多種的,如可從人類體驗、社會行為、地理現象、資源、商業、產業、學術爭論等角度對旅游展開分析[12]。盡管旅游研究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并形成了眾多的研究學派,但是缺乏有效的統計方法的支持一直困繞著旅游研究深層次的開展。關于旅游分析的框架、旅游者及旅游業等相關概念也是自2000年3月聯合國統計委員會(UNSTAT)批準實施旅游衛星賬戶(TSA)之后才得到較為一致的統一,而在這之前,國際上及主要研究機構對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及分析角度都存在很大的分歧。我們認為,這些分歧的實質是由旅游研究缺乏可信的統計方法支持所導致的。
Stephen L.J.Smith是最早提出從供求兩個角度認識旅游對經濟影響的學者之一,并以加拿大國家旅游數據攻關隊聯合主席和加拿大國家旅游技術需求工作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參加了加拿大第一個旅游衛星賬戶的組織設計與編制工作,這個賬戶被公認為世界各國的參照體系。他認為深入理解旅游面臨多重挑戰[13]:(1)缺乏可信的測度方法用以描述旅游的規模和影響。(2)旅游業的高度多樣性,致使有些分析家懷疑旅游業究竟是單一的產業還是一組互相關聯的產業。(3)空間與區域的復雜性。(4)產業分散度高。Stephen L.J.Smith的上述觀點,我們認為代表了對旅游研究困境一般意義上的表述。旅游產業規模缺乏可信的測度數據,部分原因在于這個產業的多樣性;旅游的多樣性和空間復雜性又導致產業缺乏規范的組織形式;產業的高分散度使得人們更加難以獲取可信數據。但不管怎么說,缺乏可信的測度方法是旅游研究致命的缺陷。
國內外多數關于旅游經濟影響的研究多采用一些特定指標的方法,其基礎僅僅是游客調查結果中的數據(諸如出游人數及支出)。作為這類方法的補充,有些研究使用計量的方法計算旅游的間接影響及誘導效應。這類指標計算的方法盡管有用,但有明顯不足。具體來說,這些指標的設置往往獨立于更為一般的宏觀經濟指標體系之外,尤其與SNA之間缺乏關聯。由于沒有與SNA建立聯系,就無法將旅游業與傳統產業在規模上進行有效比較。進一步說,旅游業經濟指標所缺失的是國際統一的定義、數據收集和報告標準,這就意味著相關研究在國際比較中的可信程度將受到質疑。
需要明確的是,對旅游進行測度的方法不是沒有,而是缺少可以讓人信服的測度方法。聯合國TSA(2001)頒布之前,旅游測度的方法在基本概念等問題上都難以達成一致,使許多學者從一開始就對這些方法的有效性持以懷疑態度。比如:
(1)旅游的定義。一些定義將商務旅行包括在旅游范圍之內,另一些定義則將其排除在外。一些定義規定了過夜逗留1晚是旅游定義的前提,其它定義則不做此限定。
(2)旅游對經濟的影響。一些組織(如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會,WTTC)認為應將對機場、公路、排水管道系統等的資本投資視為旅游對經濟貢獻的組成部分,而有些組織(如世界旅游組織,WTO),則認為不應該包括這些內容。
(3)旅游數據的重復計算。如帶有餐廳和酒吧的旅館可能在旅館的銷售總額中計入了餐廳和酒吧的銷售額,而在另外的數據匯總中又將其單獨計算。
(4)基層單位的歸并。采用標準產業分類對經濟活動進行分類,需要將任何一個基層單位都歸并到惟一的一類中,而旅游活動的基層單位歸并顯然是復雜的。
顯然,上述例子僅僅只是旅游測度方法中不可回避的一些個例,但它卻確實說明了旅游測度方法所面臨的諸多困難。這些困難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旅游研究面臨的方法測度困境。
三、TSA(2001)的定位
聯合國統計局、歐洲共同體統計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旅游組織共同開發TSA(2001)的直接目的,雖然是用來指導和協調各成員國旅游統計工作的,但該手冊從宏觀經濟統計的方法論角度來看,卻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旅游統計領域前沿研究成果的一個集中凝結。
TSA(2001)在序言中開門見山便寫道,本出版物所載的建議提供了一個框架,各國可以用它來編制旅游附屬賬戶,更廣泛地說,該框架應該使旅游統計資料具有更強的國際可比性[1-2]。而TSA(2001)所建議的這個基本框架,“以一個經濟體內旅游所產生的產品需求與其供給之間存在的基本平衡為基礎。支持編制旅游附屬賬戶的意見是要詳細分析經濟體內與旅游業可能有關的貨物和服務需求的所有方面;觀察與同一參考經濟體內此種貨物和服務供給的業務是如何聯系的;以及描述此種供給與其他經濟活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1-2]
不難看出,TSA(2001)給自己的定位是旅游統計的國際標準。而作為這一領域的國際標準,TSA(2001)所采用的架構是從旅游需求與供給兩個對立統一的角度來展開的。我們認為,這恰恰正是已往旅游統計方法難以讓人完全信服的原因之一。TSA(2001)采用這樣的架構,同時又遵循SNA的基本原則要求,從而使旅游核算方法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為了將旅游核算納入宏觀經濟統計的主流,TSA(2001)力圖構造一個完整的旅游附屬賬戶,該賬戶將揭示有關“旅游”的詳細情況:
(1)與旅游相關的宏觀經濟總量。宏觀經濟總量用以說明旅游業的規模及其經濟重要性,例如旅游業增加值和旅游業國內生產總值,它們與總體經濟和其他生產活動及相關功能性領域的類似總量是一致的。
(2)關于游客消費的詳細數據,以及這種消費是如何通過國內供給和進口加以滿足的,將它們綜合在國民賬戶的供給和使用表中,采用現價和不變價兩種價格計量。
(3)旅游業的詳細生產賬戶,包括關于就業、與其他生產性經濟活動的聯系和資本形成的數據。
(4)建立旅游業經濟影響模型(國家一級和超國家一級)和編制面向市場的旅游業分析等所需的基本信息。
(5)關于旅游業的經濟數據與其他非貨幣信息之間的聯系,如來客人數、停留時間、旅行目的、交通方式等。
四、TSA(2001)在方法方面的貢獻
作為一項國際核算標準,TSA(2001)可以說是截止目前人類嘗試對旅游活動進行測度的最佳方案。但從方法論本身來看,我們認為應該對TSA(2001)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
1.TSA(2001)從需求與供給的角度構造了一個核算平臺
旅游是TSA(2001)的核心概念,TSA(2001)明確將旅游定義為:“包括個人旅行到他們慣常環境以外地方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1年,并為了休閑、公務和與從事一種從被游地獲取報酬的活動無關的其他目的活動”。旅游的這一定義直接歸屬為“個人”活動,因此TSA(2001)需要明確認定這些人是誰,并說明他們所形成的不同需求的旅游內容。必須說明的是,旅游的這種定義不是簡單給出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長期以來,旅游研究的中心是圍繞需求角度展開的,因此,國際上在對旅游的理解上,首先是將它作為一個需求概念來看待的。盡管TSA(2001)從供給角度對旅游給出了相關概念和方法,但它同時也明確說明旅游分析傳統的出發點來自于需求方面。TSA(2001)指出: “雖然從性質上看旅游業是一種需求現象,但從經濟觀點看,必須觀察需求與供給之間是如何配合的,以及此種供給對參考國的基本宏觀經濟變量有什么影響。”[1-2]并且“盡管(旅游)活動的最一般經濟分類是從生產者供給的觀點和根據生產過程的特點來確定的,但旅游業是一種原來從需求的觀點界定的現象。因此,需要對這些分類做些修改,以便以恰當和有用的方式說明和計量旅游業的經濟影響。”[1-2]
1991年,世界旅游組織(WTO)在渥太華舉行的國際旅行和旅游統計會議,提出了一套一致的旅游概念、定義和分類體系。渥太華會議的代表一致認為,旅游系指人們為休閑、公務或其它目的到慣常環境以外的地方旅行連續逗留時間不超過1年的活動。而這一概念寫入了1994年聯合國和世界旅游組織(WTO)出版物的《旅游統計建議》,TSA(2001)采用了《旅游統計建議》中的做法。Stephen L.J.Smith指出:“渥太華會議這個定義有好幾層含義。首先,旅游是一個需求方的概念,即這個概念的中心是消費者的活動而非所生產商品的性質。”[13]
因此,在不特別說明TSA(2001)作為旅游核算國際標準的特殊貢獻時,我們認為TSA(2001)最大的貢獻在于,從方法論的角度構造了一個集需求與供給為一體的旅游核算平臺。這一核算平臺的搭建,使旅游分析既可以從需求角度展開,也可以從供給角度展開,并最終進行需求與供給的平衡分析。
很顯然,這一方法的創立對于旅游分析是具有“革命性”的影響的。Stephen L.J.Smith就指出:“TSA的重要性遠不止是對投入產出值的調整以及對旅游業與其他產業關系的量度。首先,它是在SNA的基礎之上,為旅游的各個構成部分提供了一幅整體圖像。換言之,TSA擁有從根本上改變政策制定者、決策者和企業領袖對旅游業看法的潛力。”[13]
2.TSA(2001)確立了“具有統計意義”的旅游產業
旅游業常常被視為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全球范圍內的最大產業,關于旅游業的叫法也由來已久。在人們的習慣性思維中,旅游業似乎也是與其它產業并列的一個行業,但恰恰是這種習慣性思維中的旅游業,卻并不同于日常中所提及的農業或工業等行業。旅游研究長期以來所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旅游業明明存在但卻難以找到其統計分類上的歸屬。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將產業部門定義為:“從事同一種生產活動的基層單位集合。從理論上來講,產業部門應由具有同質生產單位的基層單位所組成”[14]。Stephen L.J.Smith也明確指出:“作為一種‘產業’的一組企業群,必須滿足三個標準:生產相對同質性的產品;使用本質上相同的技術;企業數量及其產出的金融價值數量值得統計上將其作為一個單獨部門對待。”[13]很顯然,旅游業不符合這種單一產業的定義,因此,人們雖然將這類活動稱之為“旅游業”或“旅游產業”,但實際上在TSA之前,統計意義上的旅游產業并不存在。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TSA以前的旅游測度方法的確難以讓人信服。
TSA(2001)的一項重要貢獻就是在統計上解決了旅游業的歸屬問題:旅游產業是一組具有旅游業特征的產業所組成的產業群。TSA(2001)創建了“具有統計意義”的旅游產業,這使得旅游分析可以在產業的框架內完成,進一步來講,旅游分析依據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和旅游衛星賬戶(TSA)得以完成。具體講,如果將旅游作為一個經濟活動部門進行測度,就不僅需要測度游客購買的旅游商品的價值,還必須從這些旅游商品的購買總額中扣除非游客購買的部分,再加上游客購買的非旅游商品部分。總之,可以這樣認為,TSA(2001)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增加了一個旅游維度,創建了一個“具有統計意義”的旅游產業。這個產業可以使用與其他嚴格意義上的產業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加以測度,也就是說,可以運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方法進行測度。
3.TSA(2001)方法在擴展性領域應用方面的貢獻
除了上述我們稱之為“方法框架上的貢獻”之外,TSA(2001)在一些具體應用領域也有著重要的開拓性貢獻。Stephen L.J.Smith就將TSA(2001)擴展性應用方面的貢獻歸納為7點[13]:
(1)TSA為旅游業中各個行業創造的經濟收入和就業崗位,建立了新的評估規范。由于采用TSA的方法可以對相關指標進行重新核算,因此,人們不僅能對這些指標的數據源進行檢驗從而提高其可信度,同時也改善了不同來源提供的數據質量的處理方法。
(2)TSA的核算表有助于找出當前數據收集和報告體系的缺陷。
(3)TSA能夠支持為各種旅游組織和企業所做的某類模擬或假設條件分析。由于TSA能夠確認旅游活動中各個行業的關聯關系,因此,在模擬或分析旅游業中某一行業或所有行業的因素分析時,TSA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4)TSA可以從總體上為評估旅游業對行業增長貢獻提供趨勢數據。
(5)TSA能為各個旅游組織提供旅游企業總體業績的評估數據體系,其中包括國內總需求、旅游出口、旅游進口、旅游赤字、就業人數、受雇勞動力的人均工資、受雇勞動力的人均GDP等。
(6)通過提供可靠的全國比例和指數,TSA可用于改善當地經濟影響模型的準確性。
(7)利用TSA的核算表可以評估各個旅游行業的相對勞動力密集程度。
五、TSA(2001)方法論的本質
從方法論本質上講,我們認為TSA(2001)方法論的基礎有以下三點:(1)TSA(2001)是對旅游經濟活動及其影響的核算,而不是對非經濟活動影響的核算;(2)TSA(2001)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附屬賬戶在“旅游問題”上的方法應用擴展,因此TSA(2001)本身應統一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之內;(3)TSA(2001)采用的方法技術是投入產出分析方法。
1.TSA(2001)是對旅游經濟活動及其影響的核算
從旅游活動的影響角度來看,旅游活動會對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等發生影響,因此,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旅游學所認為的旅游不僅僅包括經濟活動方面的涵義,還包括其它活動方面的涵義。謝彥君(2004)指出:“當旅游還處于低水平發展的階段時,個別的偶然的旅游活動或行為充其量表現為對個人發展意義,而對于社會整體來說,并不能產生大的影響。相反,旅游發展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時,情況就不那么簡單。旅游者的行為與旅游服務企業的行為,開始成為足以影響人類社會的文化發展趨向、改變經濟體的內部產業結構并影響其成員的富裕程度、左右社區或地區環境演化方向等種種變革的十分重要的因素。由此便產生了旅游效應的問題。”[15]按照這一說法,旅游效應就是旅游影響。
很顯然,TSA(2001)關注的并不是旅游活動的其它涵義及其影響,而僅僅是旅游活動的經濟涵義及其影響,即將旅游視為一種經濟活動,并且這種活動會產生相應的經濟影響結果,TSA(2001)對這種經濟活動的過程及其產生的影響進行全過程的核算。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們沒有必要苛刻地要求TSA(2001)去關注旅游審美的心理過程、旅游文化的變遷、旅游所特有的地理現象等。
TSA(2001)也明確說明:“由于這種活動種類繁多,而且可對各種各樣的情況具有后果,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視角研究‘旅游業’。例如,從它對環境影響的角度、從對當地文化影響的角度、從對景觀影響的角度、從對基礎設施影響的角度等等。旅游附屬賬戶首先關注的是旅游業對貨物和服務的供求關系、對經濟活動的總體水平和對就業的影響。這種經濟分析的出發點是將游客活動作為一種廣泛意義中的消費活動來考慮,這是旅游經濟學的中心。”[1-2]
2.TSA(2001)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附屬賬戶在“旅游問題”上的方法應用擴展
我們認為,TSA(2001)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附屬賬戶在“旅游問題”上的方法應用擴展。具體來講,TSA(2001)構造的方法指導思想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衛星賬戶方法。而國內最早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是高敏雪(2001)[4],邱東、蔣萍和楊仲山(2002)[6],他們首先在國內系統地闡述了TSA的有關方法與理論。
按照SNA(1993)的規定[14],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附屬賬戶或體系一般強調對所選擇的社會關心領域,需要以靈活的方式擴大國民經濟核算的分析容量,而不過分加重中心體系的負擔或打亂該體系。附屬分析和附屬賬戶的重要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附屬賬戶與國民經濟核算賬戶的中心框架發生聯系,并通過它們與綜合經濟統計資料的主體發生聯系;另一方面,由于附屬賬戶是特定領域或特定專題所專有的,因而它們也專門與該領域或專題的信息系統相聯系。總之,附屬賬戶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發揮著雙重作用,既作為分析工具,也作為統計協調工具。
從整體來看,TSA(2001)沒有改變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范圍,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在“旅游”這一主題下匯集數據,而這些數據實際上已經包含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只是沒有獨立列示出來。因此,編制TSA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原來隱含的旅游活動做顯性化處理,這需要對原有數據重新分組,將與旅游有關的類別細化,將與此無關的類別歸并在一起,但這樣重組的數據總和并不發生變化,無論是總產出,還是增加值和消費支出。
因此,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而言,TSA(2001)方法無出其右;就旅游測度方法而言,TSA(2001)系統創建旅游測度框架,終成旅游測度方法之集大成者。
3.TSA(2001)采用的方法技術是投入產出分析方法
我們觀察到國內有一種將TSA方法與投入產出方法割裂的趨向[16],因此,在此我們需要特別強調TSA(2001)采用的方法技術是投入產出分析方法這一觀點。
旅游的需求本身也是使用的表現,進而也是產出實現的表現,而供給也是投入實現的表現。因此,盡管TSA(2001)所采用的術語是旅游的“需求”與“供給”,但從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角度來看,這種供需關系的分析可以放在投入產出的分析框架下來展開。
從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投入產出數據的目的和用途來看,投入產出分析的應用是多領域和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應用可概括為三個方面:(1)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作用是分析最終需求與產業部門產出水平之間的聯系。投入產出的逆表可用于確定某一最終需求水平對生產體系所產生的影響。(2)投入產出應用在結構分析方面的擴展。(3)投入產出還可被用于各種靈敏度分析,這種分析能夠揭示當產出模型中的某些變量發生變化時所產生的影響。
我們強調TSA(2001)采用的方法技術是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具體來講有三點:(1)旅游需求與供給的平衡分析依賴的是投入產出分析的平衡框架,在此基礎上才能從靜態分析發展為動態分析。(2)旅游最終需求與旅游產業產出水平之間的聯系,是TSA(2001)方法構建起來后首先應該揭示的旅游經濟活動之間的邏輯關系。(3)投入產出方法在結構分析方面的優勢,能夠很好地揭示旅游經濟活動內部的結構問題,并且社會所關注的旅游預測模型也可看作是投入產出靈敏度分析的一個具體應用。
基于投入產出方法構建TSA(2001)的思想,也可直接從TSA(2001)的論述中找到。比如,TSA(2001)指出:“雖然從性質上看旅游業是一種需求現象,但從經濟觀點看,必須觀察需求與供給之間是如何配合的,以及此種供給對參考國的基本宏觀經濟變量有什么影響”,“在宏觀經濟分析的范圍內,在國民賬戶的一般框架內,而且更為具體地說在供應與使用表框架內,對供求關系進行了最為有效的研究。”因此,“旅游附屬賬戶(TSA)的基本結構基于經濟體內旅游業產生的貨物和服務的需求及其供給之間的基本平衡。支持編制旅游附屬賬戶的意見是想詳細分析經濟體內與旅游業可能有關的貨物和服務需求的所有方面,觀察與同一參考經濟體內此種貨物和服務供給的業務是如何聯系的,以及說明這種供給與其他經濟活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1-2]
六、結 語
雖然TSA(2001)的頒布,使得世界各國能夠通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衛星賬戶的形式,在一般宏觀經濟分析意義上對旅游活動進行國際比較,但是就中國旅游研究情況而言,我們認為中國尤其需要對TSA(2001)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消化,而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將這一國際核算標準直接搬入中國。我們在將TSA(2001)介紹到中國來的同時,更應該加強旅游核算方法的研究,將中國的實際情況與國際旅游核算標準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才能更利于中國旅游衛星賬戶的編制和建立。
其實即便在TSA(2001)頒布的同時,旅游核算的國際專家也認識到,TSA(2001)并不是旅游研究方法的一個終結,而是旅游核算新方法構建中的第一步。國際TSA專家圈內流傳這樣一句話:“構建TSA是一個過程。”[17]這表明,TSA還處于發展完善進程中。TSA(2001)建議從兩個不同的視角來理解TSA的內容[1-2]:一是作為一種新的統計工具;二是作為一個建設過程。作為一種新的統計工具,TSA在概念、定義、總量、分類和表等方面達到國際國民核算準則的標準;作為一個建立過程,TSA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旅游衛星賬戶的編制,并用以指導各國發展他們自己的旅游業統計體系。
至少在我們看來,目前TSA(2001)有待發展的方面有兩點:一是方法技術方面需進一步發展;二是應用方面需進一步拓展。從方法技術上講,TSA(2001)目前只是從供給與需求角度搭建了旅游核算的一個最基本框架,更為嚴密的分析框架還需要依賴于投入產出方法進行拓展。在應用方面,TSA(2001)所受到的批評是較為明顯的,而這種批評主要是來自于應用領域和國際比較的要求,如何將理論上可行的方法付諸實施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聯合國,等.旅游附屬賬戶:建議的方法框架[S].聯合國出版物,2001.
[2]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rostat,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Recommende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M].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ales No.E.01.XVⅡ.9,2001.
[3] 張宏梅,陸林.國內旅游研究方法的初步分析[J].旅游學刊,2004,(3).
[4] 高敏雪.美國國民核算體系及其衛星賬戶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5] 趙麗霞,魏巍賢.旅游衛星賬戶(TSA)—1998的構建[J].統計研究,2001,(8).
[6] 邱東,蔣萍,楊仲山.國民經濟核算[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7] Stephen L.J.Smith,趙麗霞.探析旅游衛星賬戶(TSA)的基本思想[J].旅游學刊,2004,(2).
[8] 李明耀,黎潔,陳勁松.我國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研究[J].旅游學刊,2004,(2).
[9] 向書堅,孟祥蘭.旅游資本形成核算的基本問題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2).
[10] 常莉,康蓉,匡林.對旅游衛星賬戶涵義和特點的深層思考[J].旅游科學,2005,(4).[11] 趙麗霞.我國經濟行業分類對編制旅游衛星賬戶(TSA)的影響研究[J].旅游科學,2006,(2).
[12] Stephen L.J.Smith.旅游決策與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13] Stephen L.J.Smith.旅游測度與旅游衛星賬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14] 聯合國,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S].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
[15]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16] 張驍鳴,保繼剛.旅游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述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4).
[17] 趙麗霞.旅游衛星賬戶(TSA)的發展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統計教育,2005,(7).
[18]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Tourism Aatellite Account,draft4,World Touriam Organization,Madrid,1998.
[19] Jocelyn Lapierre,Duane Hayes.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R].Ottawa:Statistics Canada,1994.
[20] Douglas C.Frechtling.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Foundations,Progress and Issu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3).
[21] 康蓉.旅游衛星賬戶與旅游需求信息采集體系[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6).
[22] 楊仲山.工具理性與制度選擇[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4).
[23] Stephen L.J.Smith.旅游產業及旅游衛星賬戶[J].中國統計,2003,(7).
[24] 黃進.利用衛星賬戶測算旅游業增加值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8).
[25] 孟祥蘭.建立中國旅游核算附屬賬戶的對策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5).
[26] 趙麗霞,任佳燕,蔣正鳴.進入旅游衛星賬戶(TSA)的新里程[J].旅游學刊,2001,(6).
[27] 劉趙平.關于旅游衛星賬戶的基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
[28] 趙麗霞.創建我國國家旅游衛星賬戶初探[J].廈門大學學報,2001,(4).
(責任編輯:韓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