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證明,忽視農業發展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不能解決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65377;因此,中國嚴峻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僅靠工業和城市來轉變是不行的,還應重視通過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65380;調整農村產業結構#65380;促進城鎮化建設來實現#65377;
關鍵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二元經濟結構;農村剩余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8-0023-02
一、轉變二元經濟結構應重視農業經濟發展
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首次提出二元經濟結構理論,認為二元經濟結構中要發展的主要是工業部門,農業部門只無限地為工業部門供給廉價的勞動力和產品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65377;劉易斯的理論是結構主義分析的一個典型代表#65377;結構主義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具有剛性#65380;滯后#65380;短缺#65380;供求彈性低等特殊性,不可寄希望于市場調節,應使用國家干預來對工業資本積累和工業建設做出有計劃的安排#65377;斯大林模式盡管很早,但可看作是劉易斯模式的特例#65377;蘇聯對傳統農業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改造,實際上是剝奪了農業的發展#65377;毫無疑問,中國仿效了蘇聯的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統購統銷#65380;人民公社#65380;戶籍制度在內的政策,這種城鄉分制,一國兩策造成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農業長期低速增長的局面,二元經濟結構特點非常突出#65377;二元經濟結構強度可用農業與非農業間的相對國民收入差距來衡量#65377;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的統計分析表明,世界上發展中國家這一差距最大為4.09倍,而1979年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強度卻高達6.08倍[1],二元經濟結構的日趨強化直接造成城鄉收入差距拉大#65377;據測算,通過農業稅或工業產品的“剪刀差”,從1952—1989年的38年間,農業為工業提供的資金達10 778億元[2]#65377;農民收入近年來增長極緩,農民不足城市居民的1/6[3]#65377;因此,僅靠工業和城市來轉變中國二元經濟結構是不夠的,還應重視發展農業#65377;現實證明,中國農業的發展要重視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促進農地市場化的適度規模經營來實現#65377;適度規模經營使務農者收入增加,實現農業內部充分就業,分流的勞動力向非農轉移,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65377;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促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內部充分就業
1.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的產權機制促進農地市場化的適度規模經營
產權是人們利用資源的一組權利,包括使用權#65380;收益權#65380;讓渡權#65377;產權細化后,在市場經濟中,在不同權利作用下,可使資源流動達到最佳配置和收益#65377;我國土地承包制的經營權曾經不完整#65377;《農業法》規定:“除農業承包合同另有約定外,承包方享有生產經營決策權#65380;產品處分權和收益權#65377;”沒有規定讓渡權,不利于農地市場化經營#65377;許多農民一旦從事非農經濟,就大量撂荒耕地,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65377;土地承包經營權不穩定,造成了土地經營的短期化#65377;土地承包以來,各地就有了自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土地的市場化經營,而十六大正式提出了要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這從制度上保障了農民有從經營權派生出的轉讓,入股#65380;轉租#65380;抵押以至于繼承等權,更進一步地促進了土地市場化的經營,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資源有效的配置#65377;
2.農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內部充分就業
日本#65380;中國臺灣#65380;韓國二戰后確立了自耕農制度,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這種分散的農戶占有制為基礎落后的農業與大工業#65380;大市場體系不適應,開始推進土地分散占有#65380;集中經營和作業#65377;中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人地矛盾突出,從理論上講不應實行勞動節約型的大規模集中經營#65377;但中國農村發展不均衡,東部等許多地方二三產業已很發達,應主動地發展高技術性#65380;機械化的規模經營;而廣大中西部地區應多發展小規模經營#65377;總之,要因時因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65377;農民可通過轉讓#65380;承租#65380;轉包#65380;反租倒包和土地使用權入股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使耕地實現了向種養大戶流轉,形成水果#65380;花木#65380;大棚蔬菜和淡水養殖等一大批規模農業生產基地#65377;使播種機#65380;收割機等大型的#65380;先進的農機具,還有滴灌#65380;噴灌#65380;排灌等灌溉技術在連片的大田中應用,實現規模經營,大大地增加務農者的收入#65377;據福建省南平市100戶農民抽樣調查,1996年,土地規模經營最佳的在20~25畝耕地的農民,勞均收入62 685元,畝凈產值1 396元,分別比15~20畝的農戶高92.7%和69.2%;比10~15畝的農戶高3.7倍和86.2%;比10畝以下的農戶高6.6倍和198.6%#65377;這說明農戶的收入與土地規模適度擴張成正比[4]#65377;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了鄧小平提出的“第二次飛躍”,盤活了土地#65380;勞動力和民間資金資源,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實現了農業內部充分就業#65377;
三#65380;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65380;促進城鎮化建設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1.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發展經濟學家赫爾希曼根據所謂“連接環節”理論認為,連接環節長的工業能大量解決就業和發展國民經濟#65377;由此從反面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長農業生產鏈來轉移剩余勞動力#65377;一方面促使城市工業鏈向農村延長,在農村設廠等,同時農業生產鏈向城市#65380;工業充分接軌,充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65377;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后,除得到土地流轉的收入外,農民可放心進城鄉企業就業,或從事形式多樣的個體經濟#65377;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中曾說過:“如果說公社土地是農民生存的第一個基本條件,那么工副業則是第二個基本條件”[5]#65377;他還說:“要使這些被排擠出農業的人不致沒有工作,或不會被迫集結城市,必須使他們在農村中從事工業勞動#65377;”中國鄉鎮企業#65380;民營企業等的迅猛發展,對實現農村工業化,促進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收入的增長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65377;由于農村經濟實力較差,除東部等經濟發展好的地方應大力發展技術高#65380;規模大的產業外,廣大的中西部應多發展小規模的產業#65377;經濟學家舒馬赫在其《小的是美好的》中提出中間技術理論#65377;他認為在城市也存在大量失業人口的二元經濟結構情況下,應建立介于鐮刀和拖拉機之間的中間技術來發展小規模經濟,建立數量很多的工作場所來建立農村的工業結構,使農村人口不盲目地向城市遷移#65377;據《中國統計年鑒1999》統計,1990—1998年全國農村個體經濟的從業人員從1 491萬人增加到3 855萬人,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從113萬人增到737萬人,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已從9 265萬人增加到12 537萬人,三者總計從業人員已從23%上升到35%[6]#65377;可見,僅從1999統計就可看出農村非農經濟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巨大貢獻#65377;
這樣,通過實行種養加#65380;產供銷#65380;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農業生產中的產前#65380;產中#65380;產后服務環節連成一個完整體系,使農村一二三產業相結合,使農村經濟走向產業化#65380;市場化#65380;現代化,使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后剩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經濟發展得到相互促進#65377;
2.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還能促進城鎮化建設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使農村一二三產業得到發展,從而在個體經濟#65380;民營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集中的地方,也是區位較好的地方形成小城鎮;同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后有實力的農民#65380;個體經濟#65380;民營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向附近的小城鎮集中#65377;小城鎮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有實力的農民向這里遷移#65377;小城鎮的繁榮使一部分有實力的居民#65380;個體經濟#65380;民營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向大中城市集中,這又促進了農村其他的有實力的農民#65380;個體經濟#65380;民營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形成梯度轉移模式#65377;若全國每個縣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選擇2~3個城鎮作為該縣區的發展極,將其建成擁有5~20萬人口,并且有聚集規模效益的城鎮#65377;如果扣除該城鎮原就業人口,每個城鎮還可吸納約3萬勞動力就業#65377;全國約有5 000個農村經濟增長中心,則可解決1.5億勞動力的就業問題[7]#65377;1979年,全國建制鎮有2 851個,到1995年增加到5萬多個,人口城鎮化水平由15.9%上升到25%左右[8]#65377;小城鎮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從1996統計數據就可見一斑#65377;1996年每個小城鎮鎮區平均人口1.63萬人,農村就業人口1.15萬人,占總人口的71%#65377;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83%,大部分來自農村#65377;2002年《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65377;”這有利于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來促進小城鎮的發展,有利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65377;
可見,我們應重視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65380;調整農村產業結構#65380;促進城鎮化建設來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65377;同時,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還應逐步采取城鄉一致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戶籍制度,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等措施,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65377;
參考文獻:
[1] 周振華.體制變革與經濟增長——中國經驗與范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369.
[2] 楊宗祥.我國小農經濟改造的創新之路[J].思想戰線,2002,(4).
[3] 林光彬.等級制度#65380;市場經濟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J].管理世界,2004,(4).
[4] 解安.發達省份欠發達地區土地流轉及適度規模經營問題探討[J].農業經濟導刊,2002,(8).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9.
[6] 胡順延,等.中國城鎮化發展戰略[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380.
[7] 胡瑞卿.農地制度變遷模式的比較與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2,(3).
[8] 劉華玲.二元經濟結構與城鄉一體化發展[J].城市經濟#65380;區域經濟,2000,(1).
[責任編輯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