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5%,創下這一輪增長周期的新高。同時,國民經濟運行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新問題,宏觀經濟政策也將會進行適度調整,保障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出口—工業—能源”已形成增長鏈
2007年以來,我國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并帶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而工業增長又帶動能源消耗增長。據海關初步統計,2007年1~6月全國出口5467.3億美元,增長27.6%,同比加快2.4個百分點,機電產品等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的九成以上。在出口的帶動下,前6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5%,比去年加快0.8個百分點,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產業增速都在20%以上。工業能耗一直占我國能源消耗總量的70%以上,工業的快速增長直接帶動了能源消耗的增長。1~5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2422.6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83%。其中,占總用電量75%的工業電耗同比增長了17.59%。
可以看出,“出口增長—工業增長—能耗增長”三者已形成新的增長鏈,并將對今后的經濟走勢產生重要影響。
(二)居民消費保持快速增長
自2005年以來,我國消費一直保持了溫和上漲的態勢。2007年l~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增速創下1997年以來的新高。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速也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消費的持續增長主要是因為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3.3%,是1997年以來同期增幅最高的。
在城鎮居民收入提高較快同時,分配差距則出現了微弱下降變化。央行一季度的調查數據顯示,分配差距基尼系數從2006年1季度的0.450下降為2007年1季度的0.448,分配調節政策正在發揮作用,這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平均消費傾向和總體消費水平。受收入增長和消費傾向提高的影響,預計全年消費增速將高于去年。
(三)固定資產投資出現反彈
2007年前2月份到前6月份,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23.4%、25.3%、25.5%、25.9%和26.7%,逐月增加。同時,作為先行指標的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也逐月上升,分別為-35.8%、-13.9%、-2.2%、6.1%和6.4%,到5月份由負轉正,這也意味著后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還會繼續攀升。
預計,下半年投資增長將會有所回升,但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投資增速總體上仍將保持在較為合理的區間內。
(四)居民消費價格呈結構性上漲
2007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CPI)基本逐月上漲,前6個月漲幅分別為2.2%、2.7%、3.3%、3%、3.4%和4.4%;上半年累計漲幅為3.2%,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個百分點,超過國家今年的預控目標(3%)。
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由于糧食價格上漲,并帶動了油、肉、蛋價格上漲,進而帶動食品價格的總體上漲。在3.2%的CH漲幅中,食品價格就帶動了2.5個百分點。
由于今年全國夏糧產量達到11534萬噸,同比增長1.3%,連續第四年獲得豐收,糧食價格將逐步回落。同時。國家正采取措施增加副食品供給,食品類價格也將會逐步趨穩。預計,全年消費價格漲幅不會很高。
二、當前經濟運行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
(一)國際收入不平衡更加嚴重、匯率的作用需要反思
2007年前6月份,我國外貿順差累計達到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4.3%;實際利用外資319美元,同比增長12.2%。貿易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都在繼續擴大,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而且在短期難以解決。究其原因,既有短期因素性,也與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相關。
從短期因素來看,一是國內鋼鐵和有色金屬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2006年開始較快轉向國際市場。二是今年以來,國際鋼材價格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出口的盈利水平較高。三是企業對出口退稅和出口關稅調整的預期比較強烈,加快生產、搶先出口的活動比較普遍。
從經濟發展階段看,一是國際產業轉移帶動了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大幅度增長。二是國內競爭激烈,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越來越多地轉向國際市場,例如輕紡、服裝、家電和近來的鋼鐵、有色金屬等,而中國勞動力充裕的優勢和民營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推動了一般貿易出口大幅度增長。三是國內產業升級導致很多產品國產化程度提高,替代進口能力增強,抑制了進口需求。四是美元對歐元貶值、國內物價水平較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升值幅度更小一些。因此,匯率變化對外貿順差的調節作用尚不明顯。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依然較強的情況下,升值本身對抑制出口、減少貿易順差的作用將會很小。宏觀經濟數據更是表明,人民幣匯率升值以來,我國的出口不降反升,而且升值速度越快,出口增長越快。這種異常關系說明,人民幣匯率升值對真實出口的影響不大,但卻誘導了出口虛增成分的增加,其最終結果反而是增加了國際收支順差。因此,匯率是否能作為我國調控國際收支的主要政策工具,需要重新反思。
(二)資金流動性過剩壓力繼續增加,股市發展已與實體經濟背離
2007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7.06%,高于央行16%的全年目標;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20.92%,比上年同期加快7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48%,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24個百分點。1~6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2.54萬億元,占央行今年預控目標(2.9萬億元)的87.6%。
在資金使用效率顯著提高的背景下,貨幣流通速度(Ml/M2)一改長期以來的下降趨勢,在2004~2006年保持穩定,2007年以來明顯加快,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的趨勢仍在加劇。各類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較高,仍具有較強的信用擴張能力。人民銀行提高利率后,貨幣市場利率略有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這些情況表明,貨幣供應量仍在較快增長,流通中貨幣數量偏大、增長偏快的問題還在發展。資金流動性過剩刺激了商業銀行的放貸行為,尤其是中長期貸款,容易引發固定資產投資膨脹,也不利于抑制過旺的投機性買房需求,并加大通脹壓力,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當前更重要的問題是,資金流動性過剩對虛擬經濟、特別是對股票市場產生的重大影響。
由于3月份的消費價格漲幅就已超過3%,高于一年期銀行儲蓄利率,加上利息稅,實際存款利率已為負值。居民存放銀行的資金每天都在縮水,儲蓄“以腳投票”,轉向其它投資,尤其是股票,導致今年以來股票市場異常火爆,并出現新一輪的“全民炒股”。
股市上漲,能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吸納剩余的社會資金。但2007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只比去年高出0.6個百分點,主要股指“滬市綜合指數”比2006年初以來暴漲了三倍多。目前A股的平均動態市盈率在30倍左右,遠高于世界平均的18倍,而且有繼續上漲的趨勢,股市發展與實體經濟失衡,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節能減排的任務更加艱巨,深化改革刻不容緩
“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水平要比2005年下降20%,而且是為數不多的約束性指標之一。據此測算,2010年萬元GDP能耗水平要下降到0.98噸標準煤(2005年價格水平),年均要下降4.4%。但“十一五”節能降耗工作開局并不良好,2006年萬元GDP能源消耗水平為1.21噸標準煤(2005年價格水平),只比2005年下降1.23%。盡管能耗水平的變動不是均勻的,5年下降20%并不等于每年都要下降4.4%,但由于第一年只下降了1.23%,以后4年要下降18.77%,年均要下降5.4%,實現難度更大。
2007年一季度,電力消費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達到了1.34,遠大于1,上半年的彈性系數可能比一季度還要大,說明終端能源消耗要快于經濟增長,節能減耗的任務更加艱巨。
2006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4萬噸,比2005年增長1.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31.3萬噸,比2005年增長1.2%。由于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重工業比重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不太可能下降,減排的任務也更加艱巨。
在保持較高經濟增速的條件下,能耗和污染水平主要取決于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這兩個因素。但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有著一定的剛性,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41.4%下降到2006年的39.5%,連續三年下降。又由于近兩年我國產業內部能源消耗水平、污染排放水平大幅上升。因此,未來5~10年,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技術方面。但不論是產業結構優化還是技術進步,都應主要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事實上,資源(包括環境資源)定價機制不科學,資源產品價格偏低是我國能耗、污染水平偏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化資源市場化改革、讓價格發揮基礎性作用,應成為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根本措施和當務之急。
三、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
(一)實行穩健的財政治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將進一步優化政府預算支出和政府投資結構,增加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增加城鄉公共教育、衛生事業、基本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投資。進一步完善糧食不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和實施最低收購價等政策,加強糧食市場調控,穩定糧食價格和種糧收益,并采取多種財政支持措施,增加生豬生產。資源稅的改革將會加快,同時,通過稅收優惠、加速折舊等財稅手段,促進節約資源和自主創新。
貨幣政策方面,將根據穩定投資、穩定證券市場運行的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控制中長期貸款總量和投放節奏。由于商業銀行超額儲備率和企業的利潤率仍處于較高水平,說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的調整仍有一定空間。貨幣政策將采取“穩中偏緊”的取向,以公開市場操作、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為主回收資金流動性。同時,逐步停征利息稅,適時小幅提高存款基準利率水平,維持存款實際利率為正,推高貨幣市場利率水平,抑制實體經濟的過快增長。
(二)在不違背WTO基本原則到前提下,加快外貿外費政策轉型
一是綜合運用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總量和結構。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將“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和關稅水平調整到合理水平,限制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產品出口,調節出口總量,并推動出口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升級。下半年,出口退稅政策還將繼續調整,出口許可、配額管理、加工貿易政策也將有所調整。
二是積極擴大進口。將進一步降低部分先進技術設備、能源、原材料產品的進口關稅,增加戰略資源的儲備;在檢驗檢疫、海關通關等方面進一步改善條件,提高進口便利化程度;加強進口的公共信息服務,組織進口展覽會和企業采購,為企業進口搭建平臺,降低企業進口成本。
三是擴大對外投資。通過在境外建立經濟協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辦法,與有條件的國家進行合作j鼓勵我國的紡織、輕工、家電、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的企業走出去,在合作區內投資辦廠。通過這種方式既減少資本項目順差,又轉移出口和貿易順差。
四是加大監管力度。監管部門將加大對假報出口、以次充好、低價高報以及利用小規模納稅人貨物、未繳稅或繳稅不足貨物實施騙取出口退稅活動的打擊力度,擠壓對外出口中的虛假成分。
(三)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快資源產品定價機制改革
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將是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限制高耗能產品出口。除了出口退稅政策以外,國家還將加快制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財稅鼓勵政策,推動企業的節能環保行動。差別電價政策將會很快得到實施;能源價格改革將會有實質性進展;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將會進一步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和排污收費標準將會有較大提高。
中央政府將加快制定和完善科學、完整、統一的節能減少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完善統計制度,嚴格實行問責制,使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節能減少任務將更具體,責任更明確。同時,改革財稅體制,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稅關系,合理引導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提高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四)適度穩定居民消費需求 努力穩定房價
以旺盛的購車購房需求為特征的消費結構升級,對重化工業發展和投資增長的刺激作用會持續較長時間,有可能激化消費升級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為此,在穩定投資增長的同時,適度引導購車購房需求,穩定消費結構升級速率,也將是宏觀經濟政策考慮的重要內容。
保障城鎮中低收入及以下水平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已經成為我國住房政策新的共識,各級政府將從穩定預期,保障基本生活出發,在目前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政策基礎上,加快建立覆蓋更全面、更規范的城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同時加快發展二手房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分流購房需求;加大“90平方米以下戶型占70%以上”、追繳土地增值稅等既有政策的執行力度,并積極開展物業稅(不動產稅)征收試點工作,與物權法結合起來,以制度創新來控制投機性購房需求。
(五)加強證券市場監管,促進股市健康穩定發展
一是加強監管,嚴查資金違規。二是進一步加強外匯管理,防止熱線流入,鼓勵資金流出。三是加快股票的供給。主管部門將提高發行審批效率,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上市發行節奏,讓一些大盤股上市。四是加快金融改革。在利率改革方面,將縮小銀行的利差,刺激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抑制商業銀行盲目擴大貸款規模。五是適度發展一些金融衍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