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來看,個別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新村建設,在工作中偏重于新村規劃和村莊整治,對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深化改革的任務重視不夠。發展的首要因素是經濟因素,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應該是解決農民的經濟問題,讓他們豐衣足食。我們探討的新農村建設的路徑也必須從增加農民收入起步。
“三農”問題。近年來一直是我國的熱點問題。自從把這一問題提上日程,在黨中央的帶領下,很多相應的政策像雨后春筍不斷推出。從取消各種農業稅負到戶籍制度改革,從提高農民工收入到興辦農民工自己的學校、醫院,政府無疑是為農民、為新農村建設作了不少的實事。然而,新農村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復雜性、綜合性任務,絕不僅僅是某些方面的改善就可以實現的。除了要不斷的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物品的供給,通電、鋪路、供水等的建設,在筆者看來,更要很好的解決農民自身的問題,從而推進農業的現代化,讓農村的新面貌盡快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
要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藍圖,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愿望,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增加農民收入。農民不富裕,其他方面再好也無法深入民心。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新農村的氣息。并且,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每一位農民得到實惠,過上富裕的生活。目前在增加農民收入這一問題上都存在哪些困難呢?首先要將農民作一簡單劃分,即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和從事非農業生產的農民。
(一)要想增加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從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現狀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總體上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這組數據就很能說明問題:我國人均耕地1.41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均水資源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接受過系統職業技術教育的農民不足5%,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抗災能力不強,一年的災害損失達千億元;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國內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8和第三產業的1/4左右。現代農業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是土地的規模經營,而滯留在土地上的農民過多是導致農業生產低效的最主要原因,人均耕地過少,土地的高度分散化,使得每家每戶為幾畝地都要購置農機,這實際上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而買不起農機的家庭保持著落后的傳統農業耕作。所以,即使我們重視了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的機械化、自動化,也必須要建立在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的前提之上。否則,任何工作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把土地集中起來就需要一部分、甚至于一大部分農民放棄自己手中的土地。其余都必須向二、三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
(二)從事非農業生產農民的增收問題。從事非農業生產的農民,也即農民工。經過20多年的發展,“打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然而,這部分打工收入卻非常的來之不易。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幾乎成為最弱勢的群體,勞動權益屢受侵犯,工資被拖欠、超時勞動得不到加班費、生命安全得不到基本保證,頻發的礦難事故中傷亡的大都是農民工,他們中的大多數沒有享受到社會保障。農民工不僅與城鎮勞動者同工不同酬,而且勞動定額不合理,勞動時間過長,收入長期基本未增。然而,就是這樣可憐的薪酬,還往往被長期拖欠。農民通過打工真正成為市民的在現階段還十分有限,絕大多數還必須回到生他養他的故土。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要使留在農業部門的農民增收.就一定要把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而要提高失去土地這部分農民的收入,就要大力做好有關農民工方方面面的問題。
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障礙
有關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術界也討論頗多,而筆者主要探討的是,農民工作為一種流動在城市的農村人口.如何才能變成穩定的城市市民呢?只有讓這部分人安定的生活在城市中,才可能心甘情愿的放棄手中的土地,徹底割斷與農村的聯系,從而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徹底解決。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封閉的二元經濟社會制度,嚴格的戶籍管理和就業體系,堵塞了農民向城市轉移的各種渠道,把大量農民排斥在城市之外。除了制度設計層面上的平等,還有更深層次的難題有待于大家重視,那就是觀念、文化上的認同。具體來說,目前社會上存在著以下障礙。
(一)對貧苦農民的歧視
“嫌貧愛富”的觀念和行為習慣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很難改變的事實。農民作為低收入人群進入城市,城里人看不起鄉下人、排斥鄉下人的陳霄觀念就是一種無形的“墻”,衍生出許多現實問題,堵住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的路。
貧窮地方的人到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份謀生,容易遭到歧視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因為他們的家鄉太窮,富人看不起窮人,城里人看不起鄉下人,才產生了歧視。這是一種典型的“賤貧”心理。
(二)地域歧視日益嚴重
地域歧視就是基于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人類心理活動等因素引發的一種刻板、片面的觀念和錯誤傾向。其一,地域歧視是極度膨脹的自我優越感的產物,它源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差距。地區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地區之間因為資源的爭奪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利益矛盾。地區差距和地區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會心理方面,形成優勢地區人群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如果不加節制而過度膨脹,對落后地區和弱勢群體的歧視就難以避免了。
地域歧視也是小農意識的反映。我國長期處于農業社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和小農心理。小農意識和小農心理在人際關系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因家族認同而產生家族之間的歧視,對鄉土的認同而產生鄉土歧視。表面看,地域歧視表現為城里人瞧不起鄉下人,發達地區的人瞧不起落后地區的人,但是在其骨子里、在內心深處仍然是小農心理在作怪。
(三)不公平的待遇
除戶籍管理之外,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居住、社保問題,都應該與市民一視同仁。城市管理者、用工單位乃至每一位市民,都應該從觀念上轉變對農民工的認識,從感情上包容、接納農民工的融入。
(四)沒有提供給農民工安家的住所
石棉瓦平房、地下室、工地工棚就是進城打工農民的安身之所。北京市調查,農民工住石棉瓦棚的占77.7%,住地下室的3.8%,住工棚的占10%。不少人甚至達不到有關法律規定的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安居工程普惠的只是市民。
農民工生存狀況的改善,可以說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深層次原因還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城鄉二元分割的管理體制。僅僅靠出臺某一項政策或措施去解決問題似乎并不現實,應該以系統工程的理念,從立法和法律保護、行政管理和服務、社會輿論宣傳和導向等方面人手,逐步為農民工營造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理性的、健康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在可能的領域盡快讓農民工享有市民待遇,努力消除“城市里的村莊”和“工人中的農民”這一新的二元結構。
三、建議及對策
最核心的問題是:動員和倡導所有的人從觀念上、從內心里去接納農民,給予他們平等的待遇,讓從心底里愿意在城市定居,而其他生活上的問題再逐步解決。這樣一來,剩余勞動力才能夠穩定地融入城市,而農村的廣大空間留給3億農民去開展規?;洜I,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新農村就指日可待了。
(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管理
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其就業能力.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穩定轉移的關鍵。因此,要努力促進包括農民工的增量、存量、留守與外出人員都在內的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強化職業技能培訓,逐步開發農民工人力資源,從而培育出新型農民工。
(二)堅特公平待造原則,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改變農民工的生存狀況
進一步清理和廢止對農民工的各種歧視和限制政策,讓農民工分享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調整財政公共支出結構,保障必要的公共服務供給,使農民工真正在城市有歸屬感。當前,應千方百計地幫助農民工解決子女入學、醫療衛生、業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三)重觀外出農民工“回流工程”建設,鼓勵農民備生家返鄉辦企業
各級政府應為回流農民工和逐漸融入城市的農民企業家,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并給予政策支持,讓他們的創業才能有用武之地。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農民企業家實際上已經融入了城市中,或者說已經完全與土地相脫離,在考慮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及鄉情的基礎上,回到家鄉設廠,可以很好的給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從而也脫離土地生產,也就是由一人非農化帶出一批人非農化。他們是生活在農村的市民。
(四)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努力分流土地上的農民,為的就是讓擁有土地的農民能夠經營適度規模的土地。土地只有進行規模化的經營,才能夠充分發揮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的高效作用。才能夠實現高產值,發揮巨大的潛能和價值。對于那些有技能或通過培訓擁有技能的農民,愿意留在城市的農民或已經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要盡可能使他們在城市中穩定舒適的生活。對于留在土地上的農民,則要在自愿的基礎上適度流轉以集中土地,不斷的推進土地的規模經營,最終有利于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
(五)其他配套設施
可以在城市社區中創建一種公益性組織,專門為農民服務,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中,甚至于培切、子女教育,尤其是自主經營的個體經營者,都全心全意的為他們排憂解難,保證其享受平等甚至更為優越的待遇;此外就是建立覆蓋面廣的醫療及社會保障體系。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