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五畜”在草原游牧人生產、生活中的功能是不言自明的常識。駱駝為戈壁游牧人提供乳、肉、毛等日用產品,也是戈壁游牧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從蒙古高原經中亞,赴歐洲的古代“絲綢之路”是以蒙古雙峰駝為主要交通工具的。蒙古雙峰駝具有耐饑、耐渴、耐風沙、能負重,善于行走戈壁和沙漠,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譽。蒙古馬在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變遷中占有非常獨特的地位。沒有馬,就沒有大規模的、專業化的游牧畜牧業,沒有馬,草原文化和藝術會顯得蒼白和單調。蒙古牛不僅為游牧人提供日常的乳、肉產品,也是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游牧搬遷一般需要5-10輛“勒勒車”(木制的牛車),與農業民族交換糧食、日用品,也是由長長的、滿栽著畜產品或食鹽的勒勒車隊來完成的。蒙古羊是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來源,主要的交換商品物(與農耕民族),主要的建筑材料(蒙古包的制氈材料)。
一、草原“五畜”的起源與特征
在蒙古高原這片土地上,距令1.4萬年前至6000左右——中石器時代,人們開始馴服野生草食動物,即將野馬馴化為家馬、野駝馴化為家駝、野山羊或盤羊馴化為家養的山羊、綿羊。
(一)蒙古馬。蒙古馬是獨立起源的古老馬品種之一。蒙古馬為乘、奶,肉兼用品種。蒙古馬奶的營養特別豐富,具有保健和醫療作用:馬肉的優點是熱能高,是三九嚴寒中蒙古人抗寒的最佳食品。蒙古馬抓膘快,掉膘慢,即使遇到“白竟”,也會刨雪采食,安全過冬。蒙古馬對毒草有很高的鑒別力,很少中毒,抗病力很強。
蒙古民族是當之無愧的馬背民族。蒙古人熱愛馬、懂馬、敬馬。牧馬是蒙古男子職守所在,倍受尊重。蒙古族孩子長到十多歲,就要學會騎馬、狩獵(標志已成年)。草原上的牧人在馬鞍上度過一生,挑戰性的馬背生活塑造了他們獨立、自信、勇敢的品格。蒙古馬是蒙古人的精神信仰和寄托。馬象征著蒙古人的力量、智慧和好運。在蒙古人的家庭中,常常懸掛著上面有一支飛馬形象的小旗幟,象征好運。在薩滿教中,認為人死后要騎著馬,才可以經過長途跋涉走向天國、蒼天。
(二)蒙古牛。根據考古學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8000年前),在亞洲的中部區,蒙古牛由野牛馴化成家牛。巴比倫和亞洲其它地區馴化野牛的時間約在7000年前,歐洲約在5000年前。蒙古牛廣泛分布在中亞、東亞(包括中國的北方地區)、蒙古國和俄羅斯貝加爾湖周邊地區。從外形特征看,蒙古牛腳深、體接、胸圍大,具有孔、肉兼用型的體征。由于蒙古牛分布地區的生態差異,在漫長的自然選擇和適應性基因突變過程中,形成草原、典型草原區的大體格品種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區的小體格品種。例如巴爾虎牛、布里亞特牛、鳥珠穆沁牛的體格比較大,而烏拉特牛體格比較小。草原上的蒙古牛多為終年放牧,無需棚圈和補飼。蒙古牛的主要特性可概括為:耐粗飼、宜放養、抓膘快、適應性強(如抗寒抗熱的溫度區域在-50℃-+35℃之間)、抗病力高、肉的品質好、生產潛力大等特點。
(三)蒙古雙峰駝。蒙古駱駝屬于雙峰駱駝(阿拉伯和非洲是單峰駱駝)。據考古學家、生物學家考證,駱駝科動物是距夸約3000年前北美洲的原蹂蹄類演化而來(即“二趾原駝”進化為“原駝”)。在蒙古高原,大約在3000—4000年前,對野生駱駝進行馴化。中國甘肅嘉峪關西北匈奴早期的文化遺物“黑山浮雕像”保留了許多駱駝和游牧人的石像,足以證明內蒙古阿拉善是雙峰駱駝最早的馴化池之一。今天,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額濟納戈壁、阿爾泰山地還有少量的野生雙峰駝。蒙古雙峰駝的主要特點,除了乳、肉、絨等生產性能外,主要功能是長途運輸工具被廣泛使用。蒙古雙峰駝具有耐饑、耐渴、耐風沙、能負重(馱栽400—500斤,日行30—40公里),善于行走戈壁和沙漠,(騎乘一人,日行70—80公里)。駱駝四歲性成熟,每二年分娩一次,壽命長達30—40歲。據測定,駱駝的最大格力達428公斤,最大載重量可達體重的11倍。駱駝記憶力驚人,成年駝在數百公里以外能獨自返回原出生地。駱駝連續鮑食斷飲10天,仍可使役,30天絕食斷飲后仍可恢復健康,為生命安全期,耐饑(給食)最高限可持續72—85天,耐渴(給水)最高限可持續89—131天。
(四)蒙古綿羊。蒙古羊是蒙古高原的一個古老家畜品種。據科學家推測,野生養羊可能是蒙古綿羊的先祖或先租親緣。大概在6000年前,蒙古高原已有了馴化了的蒙古羊。現代蒙古肥尾羊在2000多年前已形成。蒙古羊的分布很廣,同蒙古牛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一般來說。草甸草原、典型革原的蒙古羊體形略大,荒漠和戈壁地區的蒙古羊體形相對小些;前者的毛質粗,后者的毛質細。蒙古羊的基本外貌特征袁現為:體質結實、鼻梁隆起,公羊多有角,毛質較粗,體毛多為白色,頭,頸四肢多有黑色或褐色斑點,尾大而肥。蒙古羊肉質細嫩。色味鮮美,營養成分高。一首生動的民間順口溜,告訴人們蒙古羊肉營養豐富、品質鮮美的根源:“喝的礦泉水,吃的中草藥,跳的迪斯科”。蒙古羊肉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知名羊肉品牌。中東地區每年消費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手肉,其中10%的高檔羊肉消費屬蒙古高原的蒙古羊品系。蒙古羊的品種有蘇危特、烏珠穆沁、戈壁羊、哈拉哈羊、巴爾虎等十幾種優良地方品系。蒙古羊適應較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粗放飼養條件,是一種投入少,產出高的綿羊品種。放牧行走快,游牧采食力強,抓膘快,每日騎馬放牧可走30_140華里:大雪天扒雪吃草,生存力強;全年羊群多在露天草場臥盤;在冬季大風雪時,西北方向設簡易風障即可過夜。蒙古羊具有耐渴的特點。秋季抓膘時,可采取走“敖特爾”野營放牧,可幾天乃至十幾天不需飲水,只要能采食野蔥、野韭、瓦松和黃芪等多汁牧草,就可達到解渴和增膘的雙重效果。
(五)蒙古山羊。根據記載,山羊約在公元前,起源于南亞、西亞、南非。目前山羊發展到140多品種。蒙古山羊是從亞洲山羊演變過來的獨立的品種,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地區和蒙古國。蒙古山羊以它的用連分為肉用、絨用、奶用、皮用、羔皮用和地方品種等六個分類。蒙古山羊是一種優良的地方品種,是皮、絨、肉、乳兼用型的山羊品種。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和人工選育的方向不同,蒙古山羊形成許多優良的地方品系。例如有內蒙古的二狼山白絨山羊、阿拉善白絨山羊、阿爾巴斯白絨山羊,蒙古國的高戈壁三優山革及高原乳山羊等。蒙古山羊的適應性與抗病力都很強,能夠充分利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山地牧場,生產優質羊絨。目前。人們也試驗“舍飼圈養”的方法生產山羊絨,但其質量不如放牧條件下的絨毛品質,即絨纖維變粗。蒙古山羊絨總產量約占世界山羊絨總產量的70%,其中中國內蒙古山羊絨產量占40%,蒙古國山羊絨產量占30%。蒙古山羊的絨毛品質與在世界其它地區山羊絨品質相比較,在絨毛的細度,柔軟度、絲光強度、伸縮度、凈毛率等多項品質指標上都有很大的優點。以蒙古山羊絨為原料加工后的服裝,質地柔軟輕盈,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二、草原“五畜”的結構特征與功能
經過長期的自然演化,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草原“五畜”形成了一種和諧的比例結構。在生產實踐中,往往是幾個畜種的共同利用。才能達到對草地的充分利用。一般來說,養羊與養肉用牛的組合,既可充分利用牧草,也可避免和減少寄生蟲感染。有的研究表明,多種家畜的組合體,在相同條件下,比單一家畜品種提供更多的畜產品。因為不同種的家畜,對牧草的采食方式,營養轉化率均不相同。這樣,便可以對高矮不等、營養組成不同的牧草,更加充分地利用,從而轉化出更多的畜產品。“五畜”的采食特征是不一樣的。馬喜歡吃草籽和草的上端,對牧場的要求較高,因此,為了尋找好的牧草,需長途奔波。牛是用舌頭卷草吃的,對草場的要求也相對高些。因此,一個牧場不能飼養牛群,也反映了這個牧場的草場已退化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山羊和綿羊對草場狀況要求不高,但是它們吃過的草場,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才可再利用。“五畜”的采食特征不同,它們的分布亦有各自的特點。干旱、荒漠地區以駱駝和山羊為主,典型草原以綿羊為主,草甸草原以馬、牛為主。
草原“五畜”形成的和諧比例結構的失調會導致草原生態的逆向演替,反之,草原生態的退化也會改變原有的畜種結構。內蒙古東中部的草原、典型草原是蒙古馬、蒙古牛、蒙古羊的主產區。也是蒙古馬文化的核心區;西部的荒漠、半荒漠草原是蒙古雙峰駝、蒙古山羊的主產區,也是蒙古駝文化的核心區。然而,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東中部的蒙古馬下降了2—3倍,西部的艱峰駝下降了¨倍。內蒙古草原生態的急劇惡化和提倡各種結構(畜產品結構)的單一化,導致草原“五言”與草原態和諧關系的失調乃至惡性循環。例如,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牛的比重下降幅度相對小,而荒漠草原和多樣性的草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不足(見易津:《草地資源、功能留下歷史性的遺憾。扶持下,在更多的人們的積極主動參與下,構建草原“五盲”與生態、文化,需求多樣化性的和諧良性循環,實現草原“五許”優質“基因”(物質和文化)的永續利用。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科院 內蒙古經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