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內蒙古同全國一道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內蒙古又進入了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天地。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整個社會呈現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氣象。
一、輝煌的成就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1947年自治區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內蒙古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1947年全區生產總值僅為5.37億元,1978年發展到58.04億元,2006年達到4790億元。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比1947年增長196倍,年均增長9.4%。其中1979-2006年平均增長11.7%,特別是“十五”時期,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1%,成為內蒙古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綜合實力增加最顯著,人民生活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全區人均生產總值由1947年的96元、1978年的317元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16331元,按當年匯率折算為2024美元,在全國各省區市中進入前10位。2006年,全區人均生產總值突破兩萬元,達到2004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2513美元。內蒙古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和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許多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居全國前列。2005年,全區牛奶、羊肉和羊絨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原煤產量進入全國第2位,發電量進入全國第8位,純堿產量進入第7位。此外,全區糧食、鋼材、化工和建材產品在全國也占有重要地位。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自治區成立以前全區是以農牧業為主的省區,農牧業在經濟中占較大份額,1947年全區農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6.7%,1978年這一比重下降到32.7%。經過近30年的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構成由1978年的32.7:45.4:21.9調整為2006年的13.4:48.6:38.0,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二、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各產業內部,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業比重穩步上升。工業中傳統產業改造取得成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能源、化工、冶金、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成為支撐全區工業生產的主要力量。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在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繼續較快增長的同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服務、旅游、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農牧業生產全面發展
經過60年的發展,內蒙古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農牧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較大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牧區經濟的全面發展。2006年,全區第一產業增加值達641.72億元,分別比1947年、1978年增長31.7倍和6.1倍,年均分別增長6.1%和7.2%。農牧業結構不斷優化。伴隨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農牧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傳統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在適應市場需求,向著優質、高產、高效和特色、綠色農牧業方面轉變,畜牧業比重明顯提高。2006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1704.94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分別比1947年、1978年增長8.2倍和2.4倍,糧食產量居全國的第13位,人均糧食產量超過1400斤,成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油料產量達116.84萬噸,分別比1947年、1978年增長18.5倍和8.3倍,油料產量居全國的第9位。畜牧業在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和調整農牧業結構帶動下不斷加快發展,2006年全區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達到11051.47萬(頭)只,分別比1947年,1978年增長10.9倍和1.66倍。2006年全區豬牛羊肉類產量達到217.81萬噸,比1978年增長9.4倍。全區畜牧業產值占第一產業的比重已上升到44.9%。全區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達到1159億元。
(三)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
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內蒙古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1947年全區工業增加值僅為0.37億元,1978年為21.84億元,而到2006年則達到1978.16億元,分別比1947年、1978年增長1419.9倍和24.3倍,年均分別增長13.1%和12.2%。2006年,工業經濟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2%。全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47年的6.9%提高到2006年的41.3%。目前,全區已經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工業實力明顯增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區工業企業自我發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得以加強。進入“十五”時期,全區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提高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工業整體素質有了顯著提高,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2006年與1947年相比,原煤增長849倍、發電量增長11086倍,鋼產量比生產初期增長1230倍。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能源、冶金、化工、農畜產品加工、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的80%以上,成為拉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全區有鄂爾多斯、蒙牛、伊利、草原興發、賽飛亞、伊泰、遠興、駱駝牌等17個中國馳名商標。
(四)投資建設成就巨大
自治區成立初期,全區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經過60年的投資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基礎和后勁明顯增強。進入“十五”時期,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優化投資環境,5年累計引進國內資金2655億元,投資主體實現多元化,經濟自主增長機制開始形成。我區相繼建成投產了一大批現代化水平很高的國家和自治區能源、原材料和基礎設施重點項目。1950~2006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3720億元。特別是“十五”時期,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918億元,比1950~2000年的總和多1.04倍,2006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額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已躍居到第12位。“十五”時期,全區第一產業累計投資418.12億元,年均增長120.1%;第二產業累計投資3287.52億元,年均增長65.5%,其中工業累計投資3197.72億元,年均增長68.2%,特別是用于電力工業累計投資達1298.18億元,年均增長1倍,成為自治區歷史上電力投資最多的時期;第三產業累計投資2648.3億元,年均增長40.7%.其中用于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累計投資1033.21億元,年均增長30.2%。過去5年間,全區用于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達到502.2億元.年均增長29.1%。“十五”時期,全區通過不斷拓展融資渠道,努力擴大投資規模,積極調整投資結構,除了建成一大批電源點項目、石油、天然氣和化工、建材、鋼材項目外,加強了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建成投產的一大批電力項目不僅解決了內蒙古缺電問題,而且把電輸往東北和京津唐地區,目前北京市每4盞電燈里就有1盞是由內蒙古提供的電力,有力地支援了首都和兄弟省市的建設和發展。2006年全區鐵路正線延展里程達7970公里,比1947年增長4.1倍;公路線路里程12.44萬公里,比1947年增長64.2倍。
(五)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自治區成立60年來,全區消費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消費市場逐步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網絡化的消費市場體系日漸形成。2006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595.27億元,分別比1947年、1978年增長1921倍和50.4倍,年均分別增長13.7%,和15.1%。連鎖超市、專賣店、便利店、快餐店等與國際接軌的商業業態競相發展,分期付款、特許經營等現代營銷模式不斷涌現,大大活躍了消費市場。如今,一座座具有時代氣息和多種服務功能的大型綜合商廈紛紛建成.一流的設施,優美的環境,豐富的商品,優質的服務,使廣大顧客在購物的同時,享受著現代時尚生活。
(六)對外開展取得突破性發展
改革開放近30年來,內蒙古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大量引進外商投資和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極大地促進了全區經濟的發展。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0.16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9.47億美元.增長370.7倍,其中外貿出口0.10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1.41億美元,增長213倍。目前已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系,有700多種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從內蒙古對外貿易出口總值超億美元國家和地區看,由“九五”期末的2個增加到5個。同時,口岸建設得到加強,過貨量成倍增長。在努力拓展對外貿易的同時,全區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招商引資,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十五”時期全區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25.18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增長4.78倍。2006年,全區新批準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52家,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7.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7%。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全區旅游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十五”時期,全區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數305.44萬人次,比“九五”時期增長70%,年均增長20.6%;旅游外匯收入10.3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增長80%,年均增長22.8%。2006年,全區實現旅游總收入279.71億元,比上年增長34.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數123.25萬人次,增長23.1%;入境旅游創匯4.04億美元,增長14.8%。接待國內旅游人數245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9%;國內旅游收入248.24億元,增長38.1%。旅游業正逐步成為全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
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經濟實力的逐步增強,人民生活也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并向著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同時,內蒙古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努力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邁出新步伐。
1.人口數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質穩步提高。全區總人口由1947年的561.7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2392.35萬人,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由建國初期1954年的37.9%0下降至3.96%。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47年的12.2%提高到2006年的4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穩步增加,截至2006年末,全區蒙古族人口由83.2萬人增加到423.83萬人。人口素質明顯提高。2006年全區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106人,比2000年提高2.58倍。民族教育得到優先發展,截至2006年底,全區蒙古族每萬人口中擁有在校大學生134人,比2000年提高2.96倍。
2.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進入“十五”時期,全區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就業結構有所調整。2005年,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53.8%、15.6%和30.5%,與1952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33.8個百分點,二、三產業比重分別提高11.9個和21.9個百分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截至2006年底,全區有115.01萬人得到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比2000年增加9.67萬人;有91.09萬離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25.79萬人;有223.01萬職工和93.13萬離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84.21萬人和52.33萬人。全區保險覆蓋面逐步擴大。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7.2%.其中“十五”時期年均實際增長10.5%;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3342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6.5%,其中“十五”時期年均實際增長5.1%。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明顯升級。全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由1978年的267.73元增加到2006年的7666.6元,年均增長12.7%;全區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978年的十幾元增加到2006年的2772元,年均增長20%以上。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衛生保健支出相應提高,特別是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費增長迅速,食品結構、衣著服飾向多樣化、中高檔方向轉變。2005年,我區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6.09平方米,農村牧區人均居住面積達19.7平方米,分別比1985年增加18.8平方米和6.2平方米。
3.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環境質量總體穩定。進入“十五”時期以來,全區各地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使全區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工業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亂占土地得到有效遏制,城市防治污染投人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重大轉變,全區累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2.5億畝,累計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積4189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7.57%。強化水資源保障供給能力,開工建設了一批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173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517萬畝,解決了440萬人、820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十五”時期,全區重點監測的主要江河水質總體良好,有55.2%的河流水質好轉或趨于穩定:62.5%的湖泊、水庫水質趨于穩定。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區92.3%的城市空氣質量為良好或較好。全區對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增加,對污染源的監督管理加強。2005年,全區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總額99.85億元,比上年增長50.6%。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資15.95億元,城市環境基礎實施建設投資83.89億元。全區當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993項;關停并轉遷污染企業825家。年內經過清理整頓,有90家電石企業和119家鐵合金企業已經建成環保設施,有23家焦化企業采取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費的經濟手段促使其限期淘汰;關停取締淘汰落后工藝、設備企業148家。
4.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截至2006年底,全區已建各級自然保護區190個,比2000年增加9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322.6萬公頃,比2000年增加557.2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55個,分別比2000年增加11個和30個。截至2006年底,內蒙古已建成生態示范區36個,總面積4000多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l/3以上。
(八)社會事業長足進步
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十五”時期,全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成果顯著,科技成果推廣率和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到2005年底,全區共有國有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139個,國有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3.49萬人,比2000年增長5%。2001年至2005年,全區共用于科技投入的經費達102.2億元,取得各項科研成果460項。2001年至2005年全區累計申請受理專利量6597件,批準專利量3914件,分別比“九五”時期總量增長39.6%與44%。2006年,全區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5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4項,應用技術成果179項,軟科學成果2項。全年專利申請1946項,授權專利978項,分別比2000年增加809項和203項;年內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432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41.12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1.6%和5.8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到2006年末,全區已擁有高等學校36所,比2000年增加18所;在校大學生25.29萬人,比2000年增長2.46倍,其中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6.94萬人,比2000年增長3.3倍。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結構調整、資源重組工作進展順利,民族教育、職業教育扎實推進,現代遠程和網絡教育覆蓋面逐步擴大。2006年,全區擁有各類藝術事業機構147個,藝術表演團體109個;文化館102個,博物館33個,文化事業長足發展。2006年,全區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2.84%和91.23%,分別比2000年提高7個百分點和9.8個百分點。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中蒙醫事業得到長足發展。2006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3693個,醫療衛生單位擁有病床7.03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0.23萬人,分別比1947年增長66倍、139.6倍和16倍。到2006年末,全區每萬人擁有病床床位29.4張,每萬人擁有醫生21人,醫療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2006年,全區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旗縣達到39個,比上年增加27個;覆蓋農村牧區人口662.89萬人,比上年增加461.9萬人。群眾性體育活動深入開展,競技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二、豐富的經驗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全區各地堅持黨的領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真總結經驗,對于在本世紀頭20年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體現在各項工作中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提高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始終是擺在我們面前既艱巨又緊迫的重要任務。自治區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各項工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使這20多年成為自治區經濟發展最快、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時期。改革開放近30年全區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1%;糧食產量年均增長4.5%;原煤產量年均增長9.8%,發電量年均增長13.9%。當然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內蒙古同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差距還較大并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的思想,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二)堅持國家支援和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方針
自治區成立60年來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中央及兄弟省區市的支援和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始終給予內蒙古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工業基地、糧食基地、水利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國家都組織了一定的財力、物力給予支持,從工業、技術先進的省市抽調大批技術人才支援民族地區,從而迅速改變了全區貧窮落后的面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00年,國家在西部12個省區市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根據國家確定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總體規劃,自治區出臺了再造新優勢,實現新飛躍的西部大開發規劃綱要。7年多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和轉移支付力度,經過全區上下共同努力,西部大開發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同時,東部盟市經過積極爭取得到國家批準,也已納入國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為今后東部盟市地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難得的機遇。經過多年努力,我區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能源、交通運輸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重大轉變,全區累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2.5億畝,累計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積4189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7.57%;煤炭生產能力達到3.3億噸,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584萬千瓦;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33萬公里。
(三)維護和加強民族團結是經濟社會繁榮的基礎
自治區成立以來,堅定不移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頒布實施的一系列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法規,保證了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權利,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同時,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和少數民族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在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和處理民族關系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族人民親如手足,形成越來越強大的凝聚力,共同致力于全區經濟建設,使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
(四)發展的思路不斷完善,結構進一步優化
進入新世紀,自治區黨委、政府不斷完善發展思路。2001年,在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上,提出了貫穿“一條主線”、加快“兩個轉變”、加強“三大動力”、加強“兩項建設”、推進“三化進程”的總體要求。黨的十六大之后,自治區黨委、政府又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在自治區黨委七屆三、四、五次全委會上,在加快發展的問題上進一步統一思想,分別提出近幾年全區經濟可以實現兩位數增長,有條件、優勢的地區可以跨越式發展;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努力做大做強經濟總量;要求全區上下緊緊把握當前大好形勢,千方百計保護、引導、發揮好各族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力爭內蒙古經濟有一個較長的快速增長期。同時,進一步明確了自治區優先發展的重點。這些發展思路更加符合自治區實際,在實踐中也得到很好的應驗。2006年,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對未來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提高“兩個水平”,保持“兩個高于”,確保“兩個實現”的總體奮斗目標。必將激勵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扎實工作,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五)招商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
以開放促開發、促發展,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和優強企業參與全區經濟建設,目前有摩托羅拉、奔馳、百事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等世界500強企業和東方希望、光明、TCL、燕京啤酒、華聯等國內大型企業進駐內蒙古,區外資金占投資總額的比重逐年提高,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1985~2006年末,全區累計外商直接投資已達50.23億美元,其中2001~2006年累計外商直接投資就達42.59億美元,占到85%。
“十一五”時期,內蒙古的發展面臨著不同以往的時代背景,經濟發展的任務遠比過去艱巨而復雜,但現有基礎和條件也是過去不能比擬的。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在鞏固已有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地廣人稀優勢、政策優勢和后發優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落實“五個統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依靠全黨和全區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十一五”規劃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