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旅游的內涵及其發展意義
(一)農村旅游的內涵
農利旅游是以“三農”資源為依托,由農民參與經營和服務的旅游業態。農村旅游其實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發生在農村地區,以農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為對象,由農民參與接待的旅游活動;二是指農民的出游活動。本文討論的是第一種情況。
(二)發展農村旅游的意義
1.發展農村旅游的政治意義
旅游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綜合性產業,具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多種功能,因此必須深刻認識“以旅促農”的重要意義。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孕育著大量旅游資源.如果合理加以引導和開發,農村旅游不僅能夠豐富我國旅游發展類型,壯大旅游規模,而且能夠與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全而對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
2.發展農村旅游的經濟意義
首先.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傳統農業經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強,遇到自然災害,很容易減產減收,甚至絕產絕收,農民有勞無獲。農村旅游以第一產業為基礎,與第三產業相結合,一方面縱向深化了農業產業鏈,增加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橫向帶動了與交通、食宿等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業、商業等的發展。農村旅游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分擔了農業風險,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反過來又有利于農業生產。
其次,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是阻礙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如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已成為一個戰略性問題。農村旅游的主要目標客源市場是城市居民,特色鮮明的農村旅游能使城市的人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向農村地區轉移流動,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縮小城市與農村的差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
第三,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旅游以農業、農村、農民為資源,在“家門口”創造了就業機會,大大緩解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農戶參與農村旅游的開發和接待,直接獲得經濟收益。同時.農副產品的銷路更加廣闊,通過“漁家樂”“農家宴”等形式,農副產品附加值得到最大提升,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
3.發展農村旅游的社會意義
發展農村旅游,農戶在基本的農業生產之余忙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旅游產品的生產和營銷等活動,農村社會風氣、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城鄉文化交流更加頻繁,為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農戶自覺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發展農村旅游過程中,先富起米的農戶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形成積極向上的你追我趕奔“小康”的局面。
4.發展農村旅游的文化意義
我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千百年來農村形成的“田園之美”吸引了眾多國內城市居民和同外游客。發展農村旅游,把這種自然與人文并蓄、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山園野趣展現給國內外的旅游者,讓他們暫時擺脫緊張、壓抑的城市環境,得到身心的放松,同時還能將這種田園之美發揚光火。
其次,有利于文物古跡的保護。我國地大物博,歷史的變遷遺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其中很大一部分散落于農村地區。例如江南古鎮、平遙古城等鄉村民居不僅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而且蘊含極大的文物價值。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和居民逐漸認識到只有妥善保護好這些文物古跡,才能對旅游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我國農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農村旅游內涵認識不足
一方面表現為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村旅游業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特別足在那些資源獨特,但開發條件欠缺的地區;另一方而表現為認識不到農村旅游具有依靠一農資源、發揮當地特色、因陋就簡的特點,在已開發的地區往往會出現為發展農村旅游而置當地資源、環境于不顧,出現請如破壞鄉土特色、改變土地用途、忽視農業生產等問題。
(二)缺乏系統科學規劃
相比城市旅游,農村旅游開發顯得過于粗放,特別是在縣級以下地區,而對大量旅游者的涌入,缺乏規劃指導,來不及建設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大大降低了旅游者的體驗。許多投資者看到農村旅游的火爆發展勢頭后,盲目投資開發、大搞建設,只顧跟前利益,這樣導致了較小區域內重復建設、大量資金資源浪費的惡果。
(三)農村旅游產品缺乏品牌
隨著農村旅游的深入發展,農村旅游形式趨勢多樣化,由最初的田同觀光到農家參與再到度假休閑,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產品也由住宿餐飲向富裕民俗特色、集參與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方向發展。但是也應看到農村旅游產品在市場上雷同現象比較嚴,影響了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經營過程矛盾明顯
從事農村旅游的農戶由于其自身素質、社會背景等因素,產生職業分化.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戶從事管理工作,而一般農戶只能從事接待服務工作,難免有通過不正當競爭手段發展起來的農村旅游大戶,引發了農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音符。農村旅游投資者并非完全是當地農戶,在經營過程中以經濟利益為上,圈占土地、破壞環境等現象屢有發生。
(五)配套支特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資源豐富、民俗風情多姿多彩,但旅游業遲遲發展不起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交通、電力等基礎配套設施落后導致的。旅游業是個關聯度高的行業,必須依托良好的基礎條件。再者,相對城市旅游,農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普遍比較低,又缺乏系統的培訓,在接待服務意識和水平上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直接關系到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和旅游地的聲譽。
三、我國農村旅游發展對策
(一)加強各個政府的引導作用
政府在農村旅游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主導作用,具體來看:第一,在農利旅游發展初期,政府需對農戶進行指導和引導,讓廣大農戶從思想上充分認識發展農村旅游是脫貧致富的手段。第二,在農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向農戶提供小額資金扶持,構建農村旅游發展平臺,多方籌集資金;統籌城鄉發展,引導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第三,在農村旅游發展比較成熟時,往往會在區域內部形成產品類同和惡性競爭,環境惡化等問題,這叫政府應當引導農村旅游走區域聯合和產品品牌化的道路,同州應處理好發展過程中凸顯的各種矛盾,確保農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二)嚴格農村旅游規劃
農村旅游規劃要縣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在規劃農村旅游時必須統籌城市旅游與農利旅游。規劃要具有相對完整性。農村旅游規劃需體現鄉土特色。規劃過程中讓當地居民積極參與。農村旅游規劃一旦編制,就是開發建設的基本依據,應在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得以體現,確保規劃的落實。
(三)注重農村旅游產品創新
產品是被旅游者直接消費的,農村旅游產品有沒有吸引力、能不能帶給旅游者比較大的效用,關乎農村旅游的興衰成敗。農村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提高農戶的商品經濟意識。第二,產品要富有文化內涵。我要璀璨的農耕文化和農業文明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這對旅游者特別是國外旅游者極具吸引力,要把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農村旅游產品的開發中。第三,農村旅游產品需整合營銷、創建品牌。
(四)妥善協調各利益相關者關系
農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政府、企業、協會組織、社區、農戶等,各方有著不同的利益斥求,必須妥善處理,否則矛盾激化將阻礙旅游的發展。協會組織和當地社區要積極參與到旅游開發過程中,形成相互制約、共同發展的結構,這樣才能兼順各自利益,避免矛盾產生。
(五)完善配套服務措施
旅游業是綜合積極強的產業,農村旅游的發展,不僅要求“硬件”設施的配套,而且需要“軟件”措施的支持。一方面,農村旅游目的地政府和利區要圍繞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做好相關的餐飲、住宿、交通通訊、景點景區、商業網點、娛樂場所的開發建設,讓旅游者進得來、住得下、出得去、游得暢。另一方面,農戶作為農村旅游接待主體,必須提高自身的接待服務水平、完善接待設施、規范衛生條件,努力營造親切、舒心、安全、衛生的農村環境,讓游客流連忘返。此外,加強對農村旅游的研究和人才培養,以利于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