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內蒙古經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使我區縣域經濟逐步發展壯大。
一、我區縣域經濟發展呈現五大特點
截至2006年底,全區80個旗縣(不含市轄區)人口達到1741.88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72%。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經濟總量已占全區的“半壁河山”
2006年,全區80個旗縣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720.69億元,占全區的56%,比2000年提高5.2個百分點,6年間年均增長超過20%,高于同期全區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其中,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旗縣有3個,超50億元的旗縣有13個。80個旗縣的工業增加值達到1057.1億元,占全區的53.4%,占80個旗縣生產總值的39%,比2000年提高4個百分點。其中80個旗縣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72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2.3%。80個旗縣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51.52億元,占全區地方財政收入的32.9%,比2000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2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超億元的有43個旗縣。
(二)人均指標大幅度提高
到2006年末,全區已有1/3以上的旗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全區80個旗縣人均生產總值為15714元,比2000年增加11116元,其中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全區平均水平的旗縣有29個,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旗縣有33個。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9元,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67元,比2000年增加1666元,年均增長11.3%。其中有40個旗縣超過全區平均水平,有38個旗縣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三)投資和消費需求不斷擴大
2006年,全區80個旗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41.61億元,占全區的57%,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高4.4個百分點,比2000年增長7.58倍,年均增長43%。其中投資超百億的旗縣有3個,超50億的有8個。隨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使旗縣的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一些重點工業項目紛紛落戶到旗縣地區,經濟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全區80個旗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35.39億元,占全區的40%,比2000年增長1.45倍,年均增長16.1%。
(四)成為吸納農村牧區勞動力的“蓄水池”
近幾年,隨著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區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崛起,旗縣區域已成為吸納新增就業人員的重要的“蓄水池”,也是轉移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到2006年底,全區80個旗縣全社會就業人員達到843.74萬人,占全區的80%,比2000年增加56.07萬人。
(五)涌現出一批經濟強縣
截至2006年底,全區有21個旗縣入圍全國西部百強縣(市),新巴爾虎右旗、額濟納旗、烏拉特后旗4個旗縣入圍新進入西部百強縣(市)。其中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托克托縣入圍西部百強縣(市)前10名。部分旗縣通過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如鄂爾多斯市的準格爾旗的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居全區80個旗縣首位。其中鄂爾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的地區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第12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2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9位。呼市的和林格爾縣地方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第50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8位。
二、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新形勢下發展旗縣經濟既是一項經濟任務,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當前我區縣域經濟還存在是規模小、速度慢、水平低等問題。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快旗縣經濟轉型,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地區分工的有利時機,大膽創新,努力推動我區旗縣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縣域經濟發展涉及到結構調整、農牧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基礎設施改善、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市場環境建設、政府職能轉變以及思想解放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十一五”時期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
1.政府放寬政策引導。發展縣域經濟,各級政府責無旁貸。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事項,政府應允許各類經濟主體、民間資本參與投資,營造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優化服務環境,開展企業審批“一站式”服務,減少經濟主體在投資創業、資本擴張、經營轉型過程中的成本支出。開展為企業服務的督查,受理企業的各類服務投訴,營造政府部門全力支持企業發展的環境。
2.培養要素市場。政府在以產業政策導向影響要素配置的同時,要發揮政府職能優勢,積極主動培養各類要素市場。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源,以投資政策引導企業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協調企業與金融部門的關系,鼓勵金融業向地方主導產業發放貸款;放開社會各項事業的投資限制,激活當地民間資本;制定各類資源配置規劃,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注重專業市場的建設,積極發展特色經濟,通過內外兼修,提高地方經濟、文化的聚合力和吸引力,建設流暢、強大的物流,推進企業做大做強。
3.加強信息引導。縣域經濟發展要靠投資,投資能否獲得好的收益主要在于投資決策。要選好投資方向,需要信息支持。真正發揮政府信息引導功能,增強對經濟預測市場趨勢、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為本地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社會化創造條件,鼓勵民營經濟積極開展資本運營。
(二)加大對特色經濟和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
縣域發展需要特色產業,特色產業離不開民營經濟。構建縣域特色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格局,是發達縣(市)取得的成功經驗,也是目前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首選。
1.加大特色產業扶持力度。我區縣域面積廣闊,經濟結構差異較大,各縣資源優勢、主導產業也有很大差異。這就要求各縣必須依據各自的區位、自然和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確定主導產業,實行重點開發,在資源優勢中培養地方特色,在傳統產品中篩選優勢品牌,打造特色產業和名牌產品。堅持一業為主,多元互補,全面實施畜牧業和種植業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進一步推進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
2.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自主性,激活要素市場,增加財稅收入,拓寬政府積聚財力和積累資本的來源,著力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投資環境,縣域經濟的主體是民營經濟,所以一定要創造適宜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優越環境;降低民營資本進入門檻、放寬進入領域,簡化登記審批程序。
在發展思路上要鼓勵民營企業擴大規模和投資,提高組織化程度;鼓勵民營企業提高層次、產品檔次和企業素質,增強競爭力;鼓勵民營企業拓寬經營領域。發展民營經濟與發展縣域經濟相結合;發展民營經濟與發展農村牧區經濟相結合;發展民營經濟與對外開放相結合。
(三)全面提升開放水平、城鎮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1.全面提升開放水平。要進一步強化機遇意識、環境意識和服務意識,特別是要在政策和服務兩大重點方面邁出新步伐,以優惠的政策和優質的服務,吸引投資者,支持創業者。引導鼓勵投資者到本地投資辦廠,發展資源深加工和精加工,以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效益,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形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始終堅持依靠優化環境,擴大招商引資規模。依托邊境口岸優勢,努力開拓俄蒙貿易出口市場,全力抓好本地特色產品出口,在各國已有的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加強與東北亞地區經濟技術合作,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2.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提高縣域人口素質,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和競爭力。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充分發揮縣域現有的教育和科技力量,積極吸引各類人才,為本地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加大對青年技工和農民的培訓。加大財政對科教的投入力度,要堅決杜絕拖欠或挪用科教專項資金的做法,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辦教,走科教興區、人才強縣之路。積極探索縣域同科研院所合作新途徑,通過技術入股、共建技術中心和共建經濟實體等緊密合作模式,加快縣域企業技術進步。
3.大力推進縣域城鎮化。以縣城為中心,發揮城鎮的信息、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引導農村牧區人口、鄉鎮企業、商品市場向縣城和小城鎮集中,形成聚集規模效應和城鄉互動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推動農牧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民非農化,普及現代科技和現代文明以提高農牧民素質,為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差別開辟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