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規劃,指明了我國農村的發展方向,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重大舉措。而農民外出務工是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合理有序正常轉移的主要形式,關系到協調城鄉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
一、農民外出務工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進入城鎮務工就業。根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30個省近2萬農戶的調查監測,2004年全國外出務工農民達到10260萬人,比上年的9820萬人增加了440萬人,增長4.5%。近幾年來,農村外出務工呈現出以下特點:
(1)外出務工人員數量出現平穩增長態勢;
(2)中西部地區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
(3)外出打工以年輕人為主,且女性比例不斷上升;
(4)外出務工農民多是當地素質較高的人員,且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
(5)農民外出務工的組織性有所增強,穩定性不斷增加,盲目性進一步減少。
二、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效應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外出務工的農民數量逐步增加,這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推進農業現代化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農民外出務工是提高農民收入和解決農村貧困的重要途徑
土地承包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但不能徹底解決農民的致富問題。從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的結構來看,來自農業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非農業收入卻越來越增加??梢哉f是農民外出務工才使一部分農民真正找到了致富的道路。據統計,一億多農民進城務工,每年可為農村增加現金5000億元以上,大大超過了國家對農村的財政投入,這筆錢對農村來說是目前任何投資都無法代替的。
(二)農民進城務工為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農民外出打工可以將城市的生活方式、信息等帶回農村,使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思想觀念得到更新,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轉變。一些思想先進、工作突出的農民工,設法籌集資本,回到鄉間辦廠開店,自主經營,成為新型企業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民進城務工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農民通過外出務工,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技能,更新了觀念,綜合素質普遍有所提高,為今后農村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外出務工的農民利用打工收入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建設住宅,供子女上學,有效拉動了經濟建設和本地需求,為農村經濟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三、農民外出務工的負面影響
不可否認,農民外出務工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積極效應,但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一)農業發展后勁不足,難以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和農業科技的推廣
農村青壯年勞力的大量外出,導致經營土地的多是婦女和老年勞力。婦女和老年勞力在科技知識、經營觀念上的不足,導致了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效益出現滑坡地,種田質量嚴重下降,出現耕地撂荒和變相撂荒現象,降低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削弱了農業發展的后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科技推廣。
(二)影響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外出務工的農民一般都年富力強,是農村中較有知識的人群,對工作和生活有著一定的創新渴望,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考新問題,其中也不乏能工巧匠,是農村勞動力的中堅。這些優秀青年大量外出,致使農村基層組織中干部年齡老化,后備干部嚴重缺乏,基層組織的作用不能正常發揮,使自身的威信和影響力受到削弱。
(三)治安環境差,公益活動力不從心
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對本村的治安環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特別是村集體財產和農戶財產被盜現象較為普遍。農村正常的社會組織和管理方式很難建立,農田水利建設、防汛抗災、植樹造林、修建校舍、整治村容、村道等公用事業很難集中力量完成。
(四)留守農民難以駕馭市場經濟
隨著青壯村民的大量外出務工,村民年齡結構偏大,知識貧乏,觀念陳舊,信息不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改革意識不強,固守低效益的傳統農業,不善于掌握市場經濟規律,不懂經營管理,農業生產難與市場對接,造成農業增產不增收。
(五)農村計生工作難度加大,留守老人和子女問題突出
外出務工青壯年居多,流動性強,導致對其生育狀況的掌握和了解難度增大,計劃生育跟蹤服務難。村里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小孩由老人代管,導致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問題突出,違法犯罪現象增多;同時,部分老人生活起居無人管,醫療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成了村里的“準孤寡老人”。
四、農民外出務工問題的措施和建議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需要向城鎮轉移的農村人口數量巨大,他們不可能全部進入大中城市,其中相當一部分要在縣及縣以下城鎮就業和生活。因此,在鼓勵農民跨區流動、進城務工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本地縣域經濟和鄉鎮經濟,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
(一)研究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除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干部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村青壯年勞動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這一部分人大量在外務工,給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留住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推進新農村建設
實現農村城鎮化,是從我國實際出發,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有效辦法。城市工業處于改革時期,自身就業難以滿足,農民進城務工成本很高,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和鄉鎮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由于本地文化的同一性、進入城鎮的低成本和打工與務農的兼顧性等,使得本地非農產業對農村勞動力有獨特的吸引力。要加快縣城和中心鎮的發展規劃與建設,提高縣城和中心鄉鎮的產業聚集度,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第三產業,增強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功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引導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就近轉移,促進新農村建設。
(三)增強城鄉統籌發展意識和各級政府的服務能力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增強統籌城鄉發展的意識,將工作職能向農村延伸,積極引導科技、教育、衛生等各類優質資源流向農村,有效促進各項政策和各類資源在農村優化組合,產生聚變,在全社會形成“農民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的良好氛圍。
(四)實施“回歸工程”,實現“務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
目前,在一些勞務輸出的大省,如安徽、河南、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已經形成一種趨勢,不僅促進了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而且就地轉移、吸納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要盡快制定并實施扶持政策,通過營造環境、搭建平臺、降低門檻、傾斜政策、資金扶持、配套服務等措施,推動農民工資本和人才回歸故里創辦經濟實體,大力培育民營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業主等各類創業隊伍,使更多的務工能人變為企業家,為本地新農村建設貢獻聰明才智。
(五)解決外出務工農民生產生活方面的后顧之憂
外出務工農民干的是最累、最臟、最險、報酬最低的工作,為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有諸多困難和隱憂,如承包土地流轉、子女上學、老人照顧等,需要當地政府予以解決。因此要制定新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鼓勵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進行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和新品種的推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精細農業和標準化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地方政府、學校和村民委員會可以通過建立“留守學生”托管中心、“留守老人”托管中心等形式,關心幫助外出務工農民留守在家的子女教育和老人贍養問題。
(六)開展科技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由政府出資,組織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供致富信息,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農村和農業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問題。要利用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等有效途徑,盡快組織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新農村建設專題培訓班,幫助其深刻理解新農村的真正內涵,使其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頭人。從長遠看,要大力發展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繼續抓好農村掃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