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豬糧安天下”的古訓在國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今年,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金豬之年,但公眾餐桌上常見的豬肉,卻引發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
從年初至今,豬肉價格一路走高,7月份漲至十年來最高點,領漲全國CPI指數近9倍,至8月底,生豬價格持續上漲已有14個月。從來被視為低價產品的豬肉,當仁不讓地成為領漲農副產品的“帶頭大哥”。
5月份以來,中央雖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政策,自治區政府也采取了加快落實能繁母豬補貼資金和保險制度,加強生豬品種改良工作和國家專項扶持資金,加強疫病防控、健全強制免疫制度,搞好市場流通、保障供給穩定,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等措施,8月17日自治區政府發出了《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實施意見》后,廣大生豬養殖戶積極性提高,生豬生產穩定發展。但當前,豬價繼續高位運行,依然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解讀豬價攀升的深層次原因,高度重視生豬生產,千方百計穩定豬肉產品市場供應,滿足消費需求是各級政府和普通百姓共同關心的問題。
此輪豬價上漲令人關注,我們不愿看到肉賤傷牧,也不愿看到食品行業價格通脹,期望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受關注的不僅在于漲價本身,更在于我區生豬產品供給能力是吾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在于建立怎樣的長效機制才能保障我區生豬產業進入良性軌道。本期的三篇封面文章從政府相關部門及專家的不同角度解讀了生豬生產及市場供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原因及今后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