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豬肉價格上漲較快、漲幅較大。受全國市場影響,我區豬肉價格也大幅度上漲。以我區生豬主產區通遼市、赤峰市和主要消費城市呼和浩特市為例,7月份豬肉價格最高,分別為26元/公斤、24元,公斤和25元/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豬肉價格上漲幅度分別達到160%、140%和127%。進入8月份以后,價格雖小幅回落,每公斤價格回落2~4元,但仍維持高位運行。
據2007年前三季度統計,全區生豬存欄1116.7萬口,同比增長11.1%;基礎母豬存欄103.9萬口,同比增長24.1%;豬肉產量72.2萬噸,同比增長14.7%。可見,內蒙古生豬生產平穩發展,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主要是受全國市場影響,出欄增加主要是受市場拉動。
一、豬肉價格上漲原因分析
一是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規律影響。2006年上半年,全國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迷,5月生豬價格跌人最低谷,為5.96元/公斤,養豬業處于虧損狀態。下半年價格逐步回升,生產開始恢復,由于繁殖飼養周期約需一年時間,目前的生豬價格仍處于運行周期的上升期,按照生豬生產規律,預計這次豬肉高位運行將持續到2008年上半年,這次價格波動是去年以來周期波動的反映。
二是養殖成本增加。2006年底開始,作為主要飼料原料的玉米價格持續攀升,到目前已達到每公斤1.55元左右,比上年同期上漲16%。據調查,出欄一頭肥豬,僅飼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場需求拉動。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國內豬肉消費呈增長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2007年上半年,農村居民豬肉消費同比增長幅度高達15%。
四是2006年上半年南方生豬主產區受疫病影響,生豬死亡比例較高和市場供需變化等因素,豬肉價格持續下跌。一些養殖戶為減輕損失,縮減養殖規模,而6月份后,雖然豬肉價格逐步回升,但養殖戶的補欄進度比較緩慢,導致目前生豬存欄水平較低,市場供應少。
二、針對豬肉價格上漲采取的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自治區黨委、政府對豬肉價格的快速上漲十分關注,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并于7月31日召開了全國“菜籃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切實落實政策保障市場供應維護副食品價格穩定的緊急通知》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實施意見》,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確保生豬生產穩定發展,確保市場豬肉等副食品供應。
(一)積極落實國家扶持生豬生產發展的有關政囊
關于能繁母豬補貼資金。國家核定我區2006年12月末存欄能繁母豬數量為76.6萬頭。按照國家要求每頭能繁母豬補助50元,其中地方負擔的40%資金由自治區財政和各盟市財政共同承擔。補貼資金共383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2297萬元,自治區財政補貼1307萬元,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財政補貼226萬元。自治區財政廳于2007年8月9日下發了《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關于撥付2007年能繁母豬補貼資金的通知》,國家和自治區資金3604萬元已全部下撥盟市,并要求及時全部撥付到養殖戶。
關于能繁母豬保險資金。自治區財政廳、農牧業廳按照財政部《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管理暫行辦法》,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內蒙古自治區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實施方案》,2007年6月末全區能繁母豬存欄94萬頭,每頭能繁母豬保險金額1000元,保費率6%,每頭能繁母豬保險費60元,我區生豬保費總金額5640萬元。中央、地方和養豬戶承擔保費比例為5:4:1。
關于國家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和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下發了《關于申報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和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投資計劃的通知》,下達我區中央補助投資控制規模4800萬元,其中原種場建設任務1個,中央投資200萬元;擴繁場建設任務4個,中央投資400萬元;標準化規模養殖4200萬元。根據文件要求,我區已經完成生豬原種場、擴繁場和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已對項目進行批復。根據國家安排計劃,自治區主席辦公會議決定,自治區財政拿出5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和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
關于國家生豬大縣獎勵資金。按照國家要求調出生豬60萬口旗縣才能列入生豬生產大縣,我區只有科爾沁區列入國家生豬生產大縣,獎勵資金565萬元,在爭取國家生豬生豬大縣獎勵的同時,自治區決定拿出500萬元專項資金對生豬出欄較大的旗縣進行獎勵。
(二)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和生豬飼料監管力度,為生豬生產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國家生豬口蹄疫、豬瘟等一類疫病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實行100%強制免疫要求。自治區農牧業廳已組織調撥和供應豬藍耳病疫苗調撥2600萬毫升,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了100%強制免疫。同時為了加強動物標識和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自治區財政已落實1660萬元資金用于該項目建設,目前標識招投標工作已全面完成。
(三)妥善安排低收入群體生活補助,保障大中專院校學生的生活
自治區決定從2007年8月份開始對全區73.6萬名城鎮低保人員每月發放不低于15元的副食品補助,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適當提高補助金額,各地要保證補助資金8月31日前發放到低保對象手中。要切實做好大中專院校助學金、獎學金發放和對困難學生的補助工作。2007年對全區28.8萬名大中專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人每月補助7元,補貼期限2個月。目前已下撥城鎮低保人員補貼經費5800萬元,下撥大中專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貼資金408萬元。區內大中專院校正抓緊建立糧油副食品定點直供,加強對學生食堂管理,保障大中專院校食堂副食品供應,穩定飯菜價格。
(四)加強生豬生產信息的分析,搞好生豬生產工作
自治區農牧業主管部門要求各盟市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及時掌握生豬生產和市場供需情況,并實行定期上報制度。要求基層畜牧獸醫部門認真核實能繁母豬數量,按照農業部的要求,做到“見豬、見人、見標和見榜”。同時,自治區對全區范圍內生豬養殖場(小區)以及登記注冊的生豬原種場和擴繁殖場存欄、出欄以及供種情況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要求各地依照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標準,積極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改造工作,改善飼養和防疫條件,實行統一良種、統一防疫、統一操作規范,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生產能力。加快原種場和擴繁場建設,增強自主育種和供種能力。要求各地在加快推廣良種豬的基礎上,繼續搞好“四良四改”模式化飼養。
(五)加強部門協作,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
自治區農牧業廳正在積極會同商務廳、衛生廳、工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全面強化“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衛生監管,加強市場準入管理,將開展集中專項執法檢查,嚴防不合格農畜產品進入市場,嚴厲查處非法經營、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行為。加快完善質量衛生安全標準,建立獲證產品、企業(產地)質量信用體系,加強對農畜產品質量監測,切實把好各個環節的認證、審核關,依法打擊各類假冒行為,全面做好標志管理,切實保護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三、今后發展生豬生產的思考
(一)建立系統化的生豬產業扶持政策
1.建立健全規?;B殖扶持政策。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向城鎮,加之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使得農戶家庭的飼料來源逐步減少,一家一戶養殖生豬的局面將逐步萎縮。通過政策扶持,促進生豬規模化養殖的發展,是促進生豬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生豬規?;B殖也是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養殖效益、強化疫病免疫的必然選擇。應及時出臺扶持生豬規模化健康養殖的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糞污處理)、種豬生產等方面分別給予專項投入,促進規模化生豬養殖業的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生豬規?;B殖用地政策。2007年9月24日,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規?;笄蒺B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各地應合理安排養殖用地,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及時提供用地,通力合作,積極為生豬規模化發展做好服務。
2.建立健全保險、補貼、貸款等優惠政策。生豬生產是一個周期較長、投入較多、自然和市場風險較大的產業。價位高時養殖戶(企業)紛紛上馬,片面追求數量,養殖密度大,疫病難防難控。價位低時,養殖戶(企業)虧損嚴重,生豬產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受到影響。必須從保險、補貼、貸款等方面為生豬生產提供一系列政策扶持,以保障生豬產業穩步發展。
3.建立健全促進生豬品種改良扶持政策。生豬品種直接關系到生豬的抗病能力、繁育能力、生長速度和豬肉品質,影響著生豬的生產效益,對生豬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在我區種豬生產規模較小,為加快生豬品種改良,應設立專項資金對種豬生產予以扶持。結合我區實際,種豬生產和推廣應以杜洛克、長白、大白為主。
4.建立健全生豬生產科研扶持政策。近年來,我區生豬生產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分散經營、再向規模化養殖的轉變過程,飼養方式產生了根本性變化,人民群眾對豬肉品質有了更高要求。要促進生豬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必須適應新形勢,完善相應的扶持政策,加強生豬產業科研和創新力度,研究促進生豬生產降本、省力、省工的養殖方式,在改良生豬品種結構、增強生豬抗病能力、加強疫苗研發生產、降低養殖勞動強度、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建立健全生豬疫病防控扶持政策。生豬疫病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豬產業的健康平穩發展。在加大科技推廣應用力度,增強生豬抵抗疫病能力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生豬疫病防控扶持政策,加大重大動物疫病免費強制免疫力度以及對重大動物疫病撲殺的補貼力度,拓寬免費強制免疫的實施范圍,阻斷疫病傳播途徑。全面落實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以及撲殺補貼政策,進一步強化基層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完成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確保生豬生產不出現大的疫情。
(二)建立現代化的生豬產業發展機制
1.培植現代化的產業鏈,促進產業化發展。要培植并逐步建立健全種豬繁育、品種改良、規模養殖、飼料工業、疫病防控、收購屠宰、精深加工、儲運物流等生豬相關產業鏈。建立各個產業鏈條之間有效的聯結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維護好各方利益,共同推進生豬產業的有序發展。要探索中小規模養殖戶與大型養殖場及加工企業的有效合作方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收購、統一加工、分戶經營的緊密型經營模式,推進生豬養殖業訂單生產的發展步伐。要圍繞龍頭企業發展,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帶動規模養殖業發展。
2、建立健全現代化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近年來,我國生豬規?;B殖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國年出欄50頭以上的生豬規?;B殖比例僅40%左右,自治區比例還要低一些,生豬散養戶占主導地位,普遍存在著信息難尋、疫病難防、資金難籌、生豬難銷等困難和問題。大力培植和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于解決養殖戶在生產、銷售中的各類難題有著積極的作用。要積極扶持生豬產業協會,在生豬養殖戶集中的區域,可以成立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搭建養殖戶與企業、市場的聯系平臺,增強養殖戶適應市場的能力,對提高養殖戶組織化、現代化程度,促進生豬產業發展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3、建立規?;?、標準化生產模式。要促進生豬產業良性發展,必須要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制定生豬養殖小區和規?;B殖戶標準化的生產操作流程,通過加強技術培訓,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指導并督促生豬養殖小區及養殖戶在豬場選址建設、糞污處理、飼養管理、衛生防疫等方面統一標準、規范操作,推進無公害生豬生產水平的提高,提高生豬品質,培植市場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建立社會化的生豬產業服務體系
1.建設完善的防疫體系。積極引導和扶持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在各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開展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撲滅等工作,提高生豬疫病防控能力。加強動物防疫檢疫和基層獸醫機構及隊伍建設,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
2.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根據生豬產業大生產、大流通的需要,建設專業化的生豬交易市場,扶持專業化的生豬運銷企業,開展冷庫倉儲、批發中轉、生豬及生豬產品運輸等配套服務。建設生豬期貨市場及活體交割庫,建立區域性的生豬價格形成中心,構建現代化的生豬產業物流體系。
3.開展培訓交流。發展現代化生豬業,主體是農民?,F代化生豬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要加大對養殖戶,尤其是養殖大戶和養殖能手的培訓。通過各相關學會、協會以及大專院校和科研技術推廣機構,組織開展生豬產業相關的培訓交流活動,研究探討疫病防控、科學養殖、市場信息等事關生豬產業發展的重大課題,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促進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發揮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定期對社員進行培訓,指導開展生態健康養殖,促進先進實用生豬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
4.建立健全信息網絡平臺。引起生豬周期性市場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供求信息不暢,養殖戶對生豬市場價格變化規律掌握不夠。要避免生豬周期性市場波動對生豬產業的不利影響,促進生豬產業健康發展,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加強對生豬存欄、出欄數、種豬數、飼料價格等相關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工作,完善供需監測及預警系統,及時提供科學、前瞻的信息服務。要健全生豬生產及市場信息進企業、進養殖戶的服務網絡,及時為企業和養殖戶提供生豬及飼料產銷、市場供求等信息,指導生豬生產有序.進行。
5.加強科技研發推廣。要努力提高農業科技研發能力和推廣力度。對農業科技每1元錢的投入,回報是9.59元。要應用社會化手段及時總結推廣高產、高效、高質的生產模式,研究推廣生豬產業相配套的飼料加工、營養配比、飼養管理、機械化操作等方面的先進實用技術,促進科學化養殖水平的推廣普及。要研究規模化養殖場糞便及污水處理的有效辦法,推進農業循環經濟和生態健康養殖業的發展。
6.嚴格市場監管。加強生豬生產及加工、流通各環節的監督管理,認真做好生豬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肉品查證驗質工作,嚴厲打擊私屠濫宰行為,嚴防病死豬肉、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合格的豬肉流入市場,確保居民吃上“放心肉”。加大對豬肉“瘦肉精”等的專項抽檢力度,密切關注豬肉市場供求變化和價格走勢,實行價格監測制度,防范行業整體漲價和群體搶購現象發生,維護生豬周期性市場波動高潮及低落期市場秩序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