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內蒙古在實施國家戶用沼氣建設項目中,結合實際,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形成了以沼氣建設為核心,集成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技術于一體的六種發展新模式。構建了農村牧區循環經濟和生態家園的雛型,放大了沼氣建設的功能和效益,成為農牧民致富新的“動力之源”。農牧民建設戶用沼氣的積極性普遍高漲。同時,結合沼氣應用創新發展了多種農牧業產業化模式。筆者與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站的同志驅車3000余公里,先后走訪了4個盟市、5個旗縣區、15個農牧戶、5個生態園區,深入采訪了內蒙古沼氣應用實踐案例。
一、戶用沼氣:農牧民致富的“動力源”
勞作一天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罕臺鎮板素耗村村民高海峰一家人回到家里,點著沼氣灶開始炒菜,用沼氣飯煲燜上米飯,大約15分鐘后,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就端上了桌。而在使用沼氣以前,這一過程將經歷燒柴火、點牛糞、加煙煤、燒水、做飯等環節,煙熏火燎大約2個小時后才可能吃上飯。如今,以前只有城里人才可能享用的便捷生活方式已成為高海峰一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房子干凈了,做飯不累了,生活方便了!”高海峰年近70歲的母親對于用上沼氣以后的種種變化嘖嘖贊嘆。“沼氣是個寶,增效致富少不了,沼氣進了家,干凈衛生人人夸。建一個沼氣池等于為家里雇用了一個不花錢的‘保姆’”。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聯增四社范四毛女士對記者高興地說。她家自從前年用上沼氣后,做飯再不用燒向日葵稈和煤炭了,家里家外干凈了,室內室外空氣新鮮了。像高海峰、范四毛這樣的家庭使用沼氣以后每年還可節省生活資料開支近2000元。這是內蒙古大力推廣戶用沼氣建設項目成果的一個縮影。
農村沼氣建設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減少廢氣物排放,建設清潔家園;有利于保護和鞏固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成果,保護生態環境。2006年全區8萬戶沼氣池年產沼氣3000余萬m3,相當于節約4.8萬噸標煤,減少CO2廢氣排放16萬噸,保護和鞏固林地28萬畝或草場128萬。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牧區沼氣建設,將其列入為農牧民辦實事和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獻禮工程之一,并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作為保護和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舉措,責成自治區農牧業廳與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全面負責,成立專門組織領導機構,全力推進。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內蒙古戶用沼氣從零起步,到2006年底,全自治區已有8萬多像高海峰、范四毛這樣的示范戶通過使用沼氣過上了過去無法想象的幸福生活。
內蒙古地處我國北方,地域遼闊,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北1700多公里,生態類型多樣,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內蒙古在發展戶用沼氣中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在“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廚、改圈、改廁)和“四位一體”(沼氣池與太陽能日光溫室、畜禽暖圈、衛生廁所一體建設)兩種基本建設模式的基礎上,重點完善、示范推廣適宜內蒙古地域跨度大、生態類型復雜、農牧業生產類型多樣的六大創新建設模式:
1.牧區“草原六結合”模式。與草庫倫建設相結合,將“兩池兩灶兩棚”(沼氣池、青貯池、省柴節煤炕連灶、太陽灶、太陽能暖固棚、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六者相結合,綜合建設,配套實施。總投資2860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投資7200元(沼氣建設1200元,畜棚暖圈建設6000元)。每年節支增效11000元。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昂素村牧民楊寶德蓋利用這種模式發展暖棚220 m2、完善節水灌溉飼草料基地800多畝,并承包1萬畝林場,再加上種植麻黃、檸條等經濟型橋灌木、藥材,繁育種畜等增收項目,年收入超過20萬,實現了“草原綠了,黃沙退了,環境好了,農牧民富了”的美好愿望。一個8m3的沼氣池年產沼氣385 m3,相當于35畝薪炭林的年生產量或125畝干旱草地的年地表生物生長量,按2006年底8萬個沼氣池,每年可保護綠色林地28萬畝或干旱草場1000萬畝。
2.半農半牧區“農牧六配套”模式。以農牧戶家庭為單元,將“沼氣池、節能架空炕、節能灶、太陽能暖圈、飼草加工機械和青貯(或微貯)窖”等6種適宜于農村牧區家庭生產、生活的建筑和設施進行合理設計與配套建設。總投資1003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投資9200元(沼氣建設1200元,畜棚暖圈建設6000元,飼草加工機械2000元)。每年節支增效7860元。
3.農業種養結合區“庭院一池四改”模式。在庭院內建設沼氣池,同時改造或新建太陽能保溫圈舍,改造廁所,改造廚房,改造或新建節能架空炕。并且與改水、改院、改街道相結合,統一規劃,綜合實施。總投資389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投資1200元。每年節支增效2700元,當年建設,當年即可收回大部分投資。
4.農業種植區“田園五位一體”模式。在農戶田園內,將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沼氣池、太陽能暖圈、廁所、被動式太陽能暖房整體建設,構成“五位一體”。總投資5075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投資9200元(沼氣建設1200元,設施農業2000元,畜棚暖圈6000元)。每年節支增效8300元。
5.養殖小區“三池一體”模式。在以養殖肉牛、奶牛、羊、家禽為主的農戶庭院內,將沼氣池建設與發酵原料預處理池和發酵產物貯存池等“三池”同時建設,原料預處理、厭氧發酵、發酵產物貯存“三位”一體,方便沼氣池正常運行與管理。總投資223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投資1200元。每年節支增效1500元。
6.在規模養殖場(戶)開展“多池連體”模式。在養殖規模較大的養殖圈舍下,建設多個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氣池,并串聯起來,既能大大降低建設成本,又能將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改善環境衛生,減少常見疾病發生,促進農村和諧發展。總投資429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投資1200元。每年節支增效4500元。
2006年,自治區共示范推廣6種沼氣新模式304戶,當年增收節支190萬元,戶均6250元。除“田園五位一體”模式投資回收期較長外,其它五種模式均是當年建設,當年受益,1-2年收回全部投資,有效利用18年以上。戶用沼氣真正成為農牧民致富的“動力源”。
內蒙古戶用沼氣六種模式的推廣是循環經濟理念在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實踐中的大膽探索和創新,是構建農村牧區新型生態家園雛形的有益實踐。
二、沼氣應用產業化:農牧業產業化的“助推器”
如果說戶用沼氣推廣為廣大農牧民打開了致富之門,那么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高效農業示范區的實踐就給我們展開了一幅以沼氣應用為“助推器”的農牧業產業化的美麗畫卷。
海勃灣高效農業示范區位于烏海市海勃灣城區北郊。該示范區規劃面積10萬畝,以“工業化理念、園區化管理、社區化模式”為發展思路,探索出“溫室+住房+沼氣+圈舍”的農村生態家園模式,并建立了“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化體系。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示范區積極扶植和引進了民生奶業、岱山林牧、云飛農科、漢晟葡萄酒業等20多家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具有一定帶動力的農業科技型企業進駐示范區。這些龍頭企業均以生態為目標,走生態高效農業的路子,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庭院能源生態循環經濟與龍頭企業產業化的有效結合。示范區借助“四位一體”生態家園模式,在蔬菜、瓜果、乳、肉等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按照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質量標準組織生產,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獸藥及有害于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生產資料,而是通過使用有機肥、作物輪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術,廣泛使用沼渣、沼液為農作物施肥,培育土壤,控制病蟲草害,保證了農產品的優良品質。
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陜壩鎮“康爾徠”生態園,我們看到了更典型的田園“六位一體”生態產業化模式。這個園區在能源綜合利用及節能環保上有突出特點。通過修建被動式太陽能暖房2座,配建節能架空吊炕、省柴節煤灶、太陽能熱水器與日光溫室、日光暖圈形成田園“六位一體”生態模式。在探索提高產氣率方面,修建預貯池、沼氣池、沼氣過載貯料池,同時安裝自動破殼攪拌裝置,形成一個集太陽能、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為一體的良性種、養、殖生態循環體系。菜農黃大華為我們算了一筆賬:今年種植一棚早熟密瓜,畝產5000多斤,每斤平均售價2元,畝收入1萬多元。利用沼渣、沼液節省化肥,每畝100斤二銨、100斤尿素,計230元,節省農藥開支約100元,而且農產品售價比市場平均高出0.5元,收入在1萬多元。同時利用沼氣燈使棚內平均增溫3攝氏度,增加溫度、補光和二氧化碳氣肥,為蜜瓜高產、豐產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康爾徠”生態園已啟用的36座溫室大棚,每棚年收入1.5萬元,節約開支1.18萬元,入園農戶年純收入可達2.5萬元以上,平均增收2.5倍。作為延伸產業,該園區對發展田園旅游觀光和綠色生態農業的進一步探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深化配套措施:沼氣應用需突破三大“瓶頸”
1.技術服務體系尚需完善。內蒙古地域廣闊,自然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物價消費水平、農牧區人均收入等方面差異較大,建設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面臨點多、面廣,難以集中、及時提供技術服務的難題。這也是近20年來沼氣推廣“兩落三起”的重要原因。結合這一制約因素,自治區堅持以“政府引導,專業化服務,市場化運作,物業化管理”的思想體系,緊緊圍繞自治區農村牧區沼氣事業又快又好的發展為核心,以拓寬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完善服務手段,創新服務機制為重點,將沼氣服務體系建設與沼氣發展協調推進。鼓勵多元參與,堅持方式多樣,逐步建立以自治區級技術實訓基地為依托、旗(縣)能源站為支撐、鄉村物業化服務站為基礎、農牧民服務人員為骨干的沼氣服務體系,為沼氣農牧戶提供優質、規范、高效、安全的服務,保障農村牧區沼氣事業持續發展。按照內蒙古自治區農村能源規劃目標,2007~2010年全區每年建設10萬口沼氣池。根據內蒙古農村牧區住戶分散、社組之間距離相對較遠的實際,每200~300個沼氣戶設置一個沼氣物業服務站的布局,2007~2010年每年建設沼氣物業服務站350~500個。到2010年力爭使全區已建項目旗縣沼氣技術服務覆蓋率達到100%,鄉村沼氣技術服務的覆蓋率要達到100%。
2.農牧民沼氣應用意識亟待提高。在采訪中記者深刻體會到基層能源站、技術推廣站廣大工作者的艱辛和執著。這種艱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牧民根深蒂固的保守觀念對沼氣應用推廣的巨大排斥和不理解。的確,讓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落后農牧區的人們拋棄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和模式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從東勝區到鄂托克前旗,從烏海市到臨河市,一路行來所接觸到的沼氣推廣工作者無不靠一己之力反復多次地深入農牧戶介紹沼氣應用技術,并親自為農牧民安裝設備。建一個沼氣池,從落實到正常使用,技術員親自上門服務不少于10次。廣大農牧民是最現實的,嘗到甜頭的農牧民往往把這些辛勤工作的同志們當成了最信任的人。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區已形成比較健全的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農村能源管理和技術推廣體系,農村牧區能源管理和技術推廣機構94個,從業人員1386人;沼氣生產工技工隊伍建設也得到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全區獲得沼氣生產工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已達5357人,具備了每年建設26萬個以上沼氣池的能力,其中有76個旗縣的沼氣生產工人數在50人以上。
在沼氣推廣工作中,內蒙古始終把農牧民愿意不愿意、滿意不滿意作為建立沼氣物業化管理機制的標準,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體現“花小錢、大服務”、“民建、民管、民受益”思想。旗縣沼氣技術服務站(辦)定期對村級物業服務站情況監督檢查,采取走訪座談、發放征求意見函、公開舉報電話、召開沼氣戶大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廣大沼氣用戶的意見和反映,以便及時了解民意,解決疑難,確保沼氣用戶滿意。客觀上促進了對農牧民思想意識的解放和有效宣傳。2006年自治區農牧業廳、自治區發改委制作了沼氣綜合利用掛圖1萬張,發放到農牧民手中;2007年,再次并重新設計制作了沼氣建設、宣傳、安全利用、沼氣建設“六大新模式”等掛圖6萬余張,掛歷5000套,于春節前全部發放到農牧民手中,又將編印的《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沼氣國債項目管理信息手冊》印刷6萬冊發放給每個沼氣項目戶,自治區農村生態能源站還在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開辦了沼氣專題技術講座,并與中加小農戶項目辦合作開展了技術培訓。近期,自治區還將編輯出版農村牧區沼氣綜合利用光盤配合各個盟市、各項目旗縣的宣傳報導工作。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進一步擴大了農村可再生能源工作的影響。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開發有針對性的金融創新服務。目前沼氣推廣項目幾乎完全依靠政府推動。兩年來沼氣推廣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國家投入,全區350多萬適宜建設沼氣池的農牧戶只有2.2%用上了沼氣,遠低于全國平均13%的水平,更是與其他省市相差甚遠。因此,要想盡快讓大多數農牧民用上沼氣,用好沼氣,就要廣泛開拓融資渠道,創新金融服務,改變政府單一投入的局面。結合自治區實際,筆者認為,可以采取政府貼息,農牧民貸款先行建池使用,待國家批復后償還。可以在農村牧區大膽開發小額信貸民營化試點。政策上,2005年5月,央行正式決定山西、陜西、四川、貴州、內蒙古和甘肅等6省進行小額貸款民營化試點,為這一實踐提供了政策依據。現實上,內蒙古生產總值已達到4790億元,增長率連續幾年高居全國首位,民間游資儲備充足,具備了成立民間小額信貸機構的條件。需求上,廣大農牧民對小額金融服務需求強烈,而正規金融機構不能提供足夠的小額貸款服務,開拓民間金融服務將有效彌補這一“金融真空”。在實踐上,可以制定民間信貸機構“只貸不存”的原則,以高于國有銀行基準利率4倍以內的貸款利率放貸,保證沼氣產業化應用戶和民間信貸公司雙方共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