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生態旅游景區及其開發的內涵
生態旅游景區是一系列生態旅游點組合而成的、具有生態美學特征的、具有較為明確的主題和功能的一個旅游地域系統[(楊桂華,2004)。按照現階段人們開展海洋旅游活動的區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為海岸帶旅游(coastaltourism)、海島旅游(island tom'ism)、遠海和深海旅游(oceantourism)(潘海穎,2007)。海洋生態旅游景區可以定義為:以海岸帶、海島、遠海和深海等海洋空間區域為依托,具有鮮明生態特征,注重親近自然、保護自然,具有一定景觀和界域的旅游地域系統。其中包含具有觀賞和保護價值的海洋動植物、海洋地質構造、海域等自然資源,也包括一些相關的人工要素。
開發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其本質是將資源轉變為產業的社會勞動過程。旅游開發往往強調因地制宜,有著鮮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既是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又是海洋生態旅游市場的開發,資源是推力,市場是拉力;調查、規劃、建設、經營、評估貫穿著開發的始終。
二、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研究回顧
國內外最早和最為系統的生態旅游景區是通過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來開發的。生態景區的理論研究晚于實際生態景區的開發。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對海洋生態旅游景區的研究較多。島嶼以及小島國最具代表意義的3s度假勝地受到較大關注,研究方向有物種特有性、生態系統獨特性、地方人文感覺(sense nfplace)、旅游業依賴性、近海珊瑚礁開發、島嶼脆弱性等(David Weaver,2001)。

瑞士學者以西班牙東部巴利阿里群島(BalembicIslands)等4個地中海島嶼的生態開發為研究對象,在生態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結構、當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態措施(當地政府政策保證、ISOl4000論證、生態標簽)等方面做了詳盡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態景區的九項評估指標(Dimitrios 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態旅游:議題與實踐》專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灘、海面、海岸帶的生態旅游規劃、管理和調控理論;另一方面,用6個案例來考察海洋生態旅游景區的實踐,比如馬來西亞Sipadan小島的潛水旅游、愛爾蘭Shannon Estuary海濱的觀鯨活動等(B.Garrod,B.Wilson and J.Wilson,2003)。
在我國,針對區域海洋旅游開發的研究,大多提到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原則。2002年,朱龍研究了蓬萊旅游度假區的再開發,提出蓬萊、長島的生態旅游開發;周國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發表了系列論文,如《海洋旅游產品調整優化研究——以浙江為例》(2006)等。但涉及具體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的論著,較為鮮見。
三、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范式
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中需要貫徹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區開發原理與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技術的結合,在旅游景區開發中注重事前預防、超前定位、動態監控、系統管理,其實質是合理開發海洋旅游資源,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避免旅游資源開發導致環境惡化。
(一)景區開發條件分析階段
在海洋生態旅游景區的開發中,除了旅游資源分析和市場分析(本文對此兩項分析,不再展開)以外,首先要考慮景區環境質量,其直接影響景區的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景區開發項目的環境調查范圍至少應是景區半徑的1.2~1.5倍,通常需要確定景區環境調查的指標體系。
第一,景區生態環境調查。完整的景區生態環境調查包括社會、自然、經濟三個亞系統,其中自然亞系統是環境調查的重點;既包括現狀調查,也包括歷史變遷的調查。主要的調查內容有:海岸帶和海島地理地質、海水、動植物、氣候、土壤及土地資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自然災害、污染危害)等等,重點是海岸與海洋資源狀況、利用狀況與利用潛力,特殊環境(如:河口、海灣、鹽沼、紅樹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環境特點與問題。
第二,景區生態系統分析與評價。包括景區生態系統分析、資源態勢分析和綜合分析。景區生態系統分析著重景區生態結構分析(即生態系統類型、空間分布、各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特點)、過程分析(分析生態運行過程,各系統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景區內外生態系統相互關聯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區生態系統的資源生產功能和環境服務功能,分析生態環境功能需求以及評價生態系統對這種需求的滿足程度)。資源態勢分析著重景區的資源種類分析和資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區特有的旅游資源和海洋資源優勢;考慮資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護稀缺資源,做到用養結合、采補平衡。綜合分析的重點是景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如淡水資源的供應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種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載能力;其次是生態環境與資源的相關性分析:明確景區生態系統特點和可以利用的生態資源,分析景觀資源開發對環境保護的依賴程度和保護要求。
(二)景區生態功能區劃階段
在景區生態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需要提煉出景區生態特征、確立景區的生態保護原則、明確景區生態保護對象。具體海洋生態旅游景區的生態特征和保護對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黃金海岸自然保護區,沙質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處達44米,為我國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構成了國內獨有的海洋大漠風光;其主要保護對象為:沙丘、沙堤、瀉湖、林帶和海洋生物等構成的沙質海岸自然景觀及所在海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浙江南麂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海域重要的貝藻類基因庫,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海島海域生態自然保護區;其保護對象是島嶼及海域生態系統、貝藻類。
景區功能區劃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為最終表達形式。海洋是景區開發的主體資源,海水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生態因子,旅游是其主體產業。常見的海洋旅游景區的功能區有:自然保護區、特殊環境、風景旅游區、公園、特殊保護地、特產地、居住區等。生態功能區有明確的界域和明確的功能目標或指標。景區總是處在不斷發展與變動之中,其功能區劃也必須具有一定的可調整性,以適應不斷發生的變化。
(三)景區市場運作階段
雖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龐大的生態系統,但現階段,海洋生態旅游景區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護區和珊瑚礁生境。在堅持景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也能有效地實現生態環境的總體平衡。遵循旅游開發的原理,進行景區的合理定位、設計和建設,進行品牌建設,有助于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廣東省南澳島于2005年成為中國首個國家4A級海島生態旅游景區。該島海上生態游、漁區風情游、風車陣瀏覽、國際候鳥天堂島嶼觀鳥游、搜獵海洋奇觀、觀看南粵第一道曙光等20多項海上生態游樂項目備受游客青睞,形成獨特的南國海島生態旅游品牌。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風景區以優秀的生態資源、優越的人居環境被聯合國國際交流與合作委員會(CCC/UN)授予了“全球優秀生態旅游景區”光榮稱號,結合宗教旅游資源優勢,推進“世界佛教圣地、國際旅游勝地”的建設。
(四)景區動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階段
景區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景區水環境影響評價、景區空氣環境影響評價、景區土壤環境影響評價、景區動植物影響評價、景區景觀環境影響評價(石強等,2007)。而海洋生態旅游景區所依托的海洋生態系統,是一個可以稱謂而又很難準確描述的術語。根據海洋生態系統的環境特點,除潮間帶外,一般可以分為淺海帶或叫沿岸帶和外海帶兩類生態系統(毛永文,2003)。在現階段,海洋生態旅游景區多位于淺海帶生態系統,即自海岸線起到水深200米以內的全部大陸架,其中港灣、紅樹林、沼澤地帶等區域較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觀賞,比如觀鯨,需要考慮到遠洋海區的生態狀況。
第一,景區水體影響評價。其指導依據主要有海水水質標準GB309q、《中國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海洋監測規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區物種影響評價。主要關注海洋動物習性改變、生境變化、物種遷移和繁殖能力變化等方面,主要指標有物種數量、多度、性比、年齡比。
第三,景區景觀影響評價。斑塊、廊道和基質是其主要對象,景區開發項目與風景資源背景之間景觀相融性可以用來進行景觀影響評價。主要有形態、線形、色彩和質感等。
四、結論
海洋旅游景區是生態環境敏感地帶:一方面因為資源豐富、特色突出,是旅游開發的重點;另一方面,景區的生態環境脆弱,大部分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閾值還不清楚,容易受到破壞而難以恢復。因此把海洋旅游景區開發成為海洋生態旅游景區,是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性開發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利用資源,實現市場價值的一種方式;可以發展成為以維護海洋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永續利用為目的的旅游活動區域。
海洋生態旅游景區是一個管理系統,始終突出保護性管理,保持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協調;開發需要融合景區開發理論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調查景區生態環境現狀,預測景區開發帶來的生態影響,進行景區生態功能區劃,在景區市場運作過程中,對景區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動態評價。在開發中,需要特別重視海洋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過程,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促進海洋生態環境的整體和諧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