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在其經營管理活動中面臨的最重要、最復雜的風險,指銀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對象不能按事先達成的協議履行義務而導致損失的潛在可能性,也包括由于借款人那的信用評級和履約能力變動導致其債務的市場價值發生變動所引起的損失的可能性。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在全球銀行業危機中導致銀行大量破產的原因就是信用風險。我國由于政府干預、內部管理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存在大量的不良資產,造成了商業銀行明顯的信用風險。因此,我國急需加快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改革。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用風險在銀行風險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重要的風險。根據麥肯錫公司的研究結果顯示,信用風險占據了銀行總體風險的60%。在我國,由于存在著較高的不良貸款率,更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更高的銀行信用風險。從數據上來看,如果按照“一逾兩呆”額口徑計算,我國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達25%;若按照“五級分類”的口徑,與銀監會不良貸款率不能超過5%的要求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仍然偏高。過高的不良貸款率帶來的銀行信用風險勢必會嚴重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
(二)適應《新巴賽爾協議》的需要
《新巴賽爾協議》在信用風險方面增強了資本要求的風險敏感度,并提出了運用標準法和內部評級法兩種方法對信用風險進行衡量。這體現了《新巴賽爾協議》能進一步調動銀行的積極性,增強銀行的穩健經營,促使銀行之間開展公平競爭。但是,由于我國銀行業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新巴賽爾協議》的實施對我國銀行來說不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我國商業銀行迫切需要加強信用風險管理。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分析
目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建設已日益受到國內商業銀行的重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有:國內部分商業銀行已初步建立信用風險組織管理體系;在商業銀行實現了全面推廣使用5級分類法;銀監會發布的一些諸如風險報告制度、貸款發放流程、貸后管理制度等對商業銀行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國內眾多商業銀行成立了風險管理部門,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已經逐步實現專業化等。但是,總體來說,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大多數股份制、地方性商業銀行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公司內部治理機構。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及國家壟斷的性質,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公司治理結構仍存在較大缺陷。因而至今仍無法形成內部權力的制衡機制,從而不利于對龐大的分支機構進行分責控制,導致了銀行體系內風險管理機構的缺位,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不健全。
(二)尚未建立起高質量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高質量的風險信息管理系統是銀行開展信用風險評估的重要依據。我國商業銀行由于開展信用風險管理的時間較短,相關基礎數據的積累不足。同時,由于我國在信息披露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嚴重落后,使得不少企業的財務數據無從收集,即使最后公布出來的數據也存在一定的失真現象。這些都導致了基礎數據質量的下降,從而制約了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風險量化管理落后,缺乏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進行度量和管理的先進技術

現代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大量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和數理統計模型。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仍停留在定性分析階段,國內還沒有一家銀行對信用風險進行量化。因此,國內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的模型應用和管理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衍產品金融市場尚未形成,信用風險管理工具缺乏
衍生金融產品由于其具有直接對沖風險的性質,被公認是管理市場風險最有效的市場工具。但由于我國金融體系建立較晚,到目前為止,衍生金融產品市場在我國尚未形成。這個市場的缺失以及衍生金融產品的缺乏,極大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通過多樣化資產組合來降低風險的可能性,明顯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國際經驗借鑒
(一)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建立了健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實行集中化風險管理模式。以德國為例,德國商業銀行在其銀行內部建立了獨立的、縱向式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董事會下面設立了獨立的信用風險委員會負責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集中化的風險管理模式,能夠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較好地把握、管理銀行風險,因而被廣泛采用。
(二)建立了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國外大型的商業銀行都擁有一套比較成熟和健全的風險管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以花旗銀行為例,該銀行建有自己完善的全球信息系統,它不僅能做到數據的每日更新,而且具有極強的實時數據處理能力和統計查詢功能,能夠為各個區域、行業、產品等日常檢查及風險評級工作提供全面支持,這些為花旗銀行的高水平風險信用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創建了完善的信用風險預警系統
信息風險管理的關鍵在于及早發現隱患并及時采取防范措施。JP摩根銀行的有關統計分析表明,在貸款決策前若能實現對貸款風險的預測并采取正確地預控措施,將能有效降低實際損失的50%~60%。因此,西方現代商業銀行都十分重視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力求盡早發現風險,將銀行損失降到最低。
(四)強調信用風險管理的量化和模型化
西方現代商業銀行十分注重對信用風險的量化研究。近些年來,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化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和相當大的發展,最有代表性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是1994年J.P.摩根提出的信用度量制模型即VAR模型,該模型現已受到金融界的廣泛認可,為國際上許多金融機構所采用。此外,國際上最先進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模型還有Creditmetrics、KMV以及RAPM度量指標量化方法RORAC等。
(五)合理使用信用衍生產品分散信用風險
信用衍生產品的產生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轉移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因此,近年來,信用衍生產品在國際上的使用呈現爆炸性增長的勢頭。具體來說,目前西方現代商業銀行最常用的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為信用違約期權、信用聯系票據和總收益互換三種。以德國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為例,使用最多地是信用違約期權,它占據了德國信用衍生產品市場73%的份額,信用衍生產品的使用推動了國外整個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不斷向前發展。
四、加強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一)銀行體系內部的應對策略
1.加快建立和完善國內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我國商業銀行要加快建立起科學的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我國商業銀行應學習建立國際上完整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縱向架構,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由它來負責建立全行統一的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同時,要明確各個部門和個人在風險管理體系中的職責,強化個人責任追究制度。
2.加快國內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我國的商業銀行要盡快按照巴賽爾協議的要求盡快建立起獨立、高質量的數量的數據庫,并保持數據信息的及時更新,為國內銀行信用風險的度量和檢測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銀行信息系統建設的投入,建立信息系統及時有效的交流渠道,確保信息系統的開發具有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統最終能涵蓋銀行的所有業務。
3.加快建立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管理體系
風險量化是今后信用風險管理的大趨勢,新巴賽爾協議在信用風險的度量上就大量地引用了數量化的計算模型。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風險量化所需要的基礎數據庫,因此在短期內可能無法構建出符合新協議要求的風險評估系統。但是,只要堅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建立起系統性的風險性衡量方法,仍然可以達到風險度量的目標。從長期來看,我們的目標仍然是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信用風險計量工具。
(二)銀行體系外部的應對策略
1.加快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建設,建立和發展信用衍生產品市場
要加快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建設,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從而為信用風險從商業銀行向外轉移提供可能。同時,在合適的時機,逐步開發金融衍生產品,建立和發展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從而建立其現代化的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2.加強社會信用文化建設,建立規范的社會信用體系
要加快社會信用文化建設,建立規范的社會信用體系,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政府要加強和完善信用信息的使用規范和失信處罰機制,特別是要通過建立健全有關社會信用的法律體系,建立完善的失信處罰機制。其次,要建立一個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評級架構,建立社會客戶的信用檔案,以此來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3.加強對商業銀行的金融監管
按照新協議的要求,一國政府應當通過其金融監管當局逐步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來提高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保障金融安全。對此,我國銀監會應當要加強監督檢查國內各家商業銀行資本金充足率、不良貸款率、信貸規模等,并確定監管資本各類方法需要滿足的最低標準。此外,還要監督檢查各家商業銀行是否按要求對相關信息進行了披露,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以及風險管理部門是否履行了風險監管資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