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成為黨在新時期的奮斗目標。而社會保障對于消除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縮小城鄉差距,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應當按照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提供的條件和要求,確定社會保障建設的“度”,并合理界定、協調處理社會保障制度內部各組成部分及各方主體利益關系。調動各方積極性。齊心協力共建適應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
關鍵詞:社會保障社會和諧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確立了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奮斗目標,那就是“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這幾個“更加”中,實際上非常重要的就是社會更加和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更加和諧’是戰略機遇期中國社會的主調”?!啊鐣雍椭C’的關鍵是要在社會政策上為弱勢群體提供制度性保障”?!耙娼ㄔO小康社會,就要構建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核心問題就是社會保障”,可以說建設更加和諧的社會第一要務就是健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
一、社會保障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有力保證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為了維護社會安全運行,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穩定,對全體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傷殘、失業以及自然災害等原因而喪失勞動能力或面臨生活困難時,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以確保基本生活的權益,進而達到調適人們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保障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它關系著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狀態,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諧與健康發展。
社會和諧或“和諧社會”是社會存在的狀態,是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均衡協調,是社會分化與整合的動態平衡。它包括社會結構協調合理,社會規范統一,社會整合適度,社會流動科學有序,社會公平正義等豐富內涵。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建設目標,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同時標志著社會改革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社會改革由片面無序到全面秩序;從單純的經濟增效到全面的利益調整;從個案問題應對到妥善處理整體化社會問題等等。其使命是將社會建成充滿活力又平衡有序的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首先體現為在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且和諧相處。社會保障的實質在于國家和社會履行管理義務的職責,給予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其目的在于調適人們的社會關系,使人與人、人與社會處于協調發展之中,從而促進社會的有序穩定協調發展。可見,社會保障作為滿足人類需求、維護社會安全運行的一種機制,在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調節社會關系、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促進社會公平以及穩定社會、生活秩序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社會保障有利于促進社會認同,減少社會沖突,保持社會穩定
普遍的社會認同與社會穩定正是和諧社會所追求的目標。在人的生命歷程中難免有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殘酷的競爭使一部分人因個人或社會原因生活處于難以維繼狀態。這部分人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窮困狀態,最基本的權益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一種被剝奪感,從而不認同這個社會,敵視社會,并力圖改變這個社會,這會極大威脅社會的穩定。社會保障恰是政府與社會給予這部分人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支持與幫助,使他們獲得基本生活權益,從而獲得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有了生存保障,有了平等參與競爭機會,也就有了改變自身生存狀態的可能。他們因此才能夠認同這個社會。因此說,閃耀人性光芒,體現人文精神的社會保障能夠消除弱勢群體對社會的敵視。增強社會認同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二)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方式,調節個人收入,縮小貧富差距
它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公正,為社會和諧奠定了基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當今社會競爭愈加劇烈。競爭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沒有競爭社會就不能發展。在難以杜絕的競爭中總有一部分人處于劣勢而被淘汰。但是,人不同于動物,在奉行適者生存的競爭原則的同時,還要堅守人道公正的原則。社會保障就在于體現社會公正原則,它修正了市場操縱的非人性,為市場機制下的弱勢群體提供平等參與競爭所需要的生存發展條件。其作法是通過向高收入階層征收社會保障基金,由此向貧困者提供資助。通過收入調節克服了社會分配不公,縮小了貧富差距,增進了社會和諧。
(三)社會保障通過調節個人收入,不但縮小了貧富差距,維護了社會公正
人們起碼的生存需要得到了滿足,才能以正常平和的心態進行人際互動,社會才能形成安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另外,社會保障能夠使個人獲得心理安全感。個人心理安全才能使整體社會心理穩定,整體社會心理穩定,社會系統才能穩定。當個人生存岌岌可危,安全感喪失,心態失衡,人際互動就會出現障礙。社會保障中的各種內容,如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撫恤等都起到了增進心理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與此同時,社會保障能夠使人得到尊重,提高人的價值。以殘障人員就業安置為例,殘障人員就業安置是社會保障內容之一,安排殘障人員就業,意義不僅僅在于解決多少人生存,更重要的是讓社會和他們本人看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他們的社會參與熱情,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他們作為社會成員,個人的內在價值有權利得到充分發揮,社會應該予以他們平等的參與社會創造的機會,去為社會為自己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是提升個人價值的最佳途徑。社會保障不僅予以人基本生活權益,隨著它的不斷完善,將使社會生活更加和諧,更加充滿人性關懷。
(四)社會保障能夠推動社會發展
社會發展是包括經濟發展的社會全面進步。社會和諧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均衡與協調。和諧不是停滯或僵化,和諧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和諧。因此說,社會發展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保障不僅有利于經濟發展,而且將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社會保障的實現,需要通過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來源;而經濟發展需要社會保障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只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社會生產、生活才能安全有序,才能增進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全社會的經濟增長。當然,社會發展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還需要精神生活的豐富。有了社會保障,人就有條件去發展經濟活動之外的精神文化生活,才會更多地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人類才會進入更高層次的發展。因此說,社會保障推動了社會發展,也促進了社會和諧。
二、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指明了我國社會建設的方向。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前提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促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從而形成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保障是國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導的各種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國民生活保障系統的統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健全、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
(一)整合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范圍
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城鄉分割、區域封閉、身份限制等諸多特征。這種“多元化”的保障制度,使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原則受到了侵害,擴大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工人、干部、農民之間的差別,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相悖。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銜接。這不僅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也是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客觀要求。要按照互助共濟,分散和轉移風險的原則,加強社會保障的區域間協調,逐步建立地區的社會保障調劑基金,促進社會保險功能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要盡快建立和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作好與企業職工社會保險的銜接工作,減少國家干部、企業職工以及農民工在社會保障領域的待遇差別,以創造不同階層和諧共處的良好的經濟基礎。要積極研究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相互補充、共同保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解決好包括大病保險在內的各種風險的保障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籌措社會保險基金,消化制度轉軌成本
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正在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基金積累制”過渡,在此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制度轉軌成本。按照現行辦法,政府試圖把轉軌成本轉移給后代,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包括一代人為兩代人養老的問題、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引起代際利益的沖突,也不適應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險制度的要求,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償還轉軌成本應該是政府的責任,應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及早采取措施,多方面籌措資金,盡快補償轉軌成本,減輕后代人社會保障的壓力。
(三)主動創造均等機會,強化社會保障功能
由事后補償向事前預防轉變,是當今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趨勢。比如由失業保險向就業保障轉變,由醫療保險向疾病預防轉變,由工傷保險向安全保護轉變,由濟貧向開發扶貧轉變等。為社會成員創造平等機會,是順應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趨勢的良策。一要向社會成員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機會。教育機會均等,是實現政治、經濟平等的基礎。要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制度,健全高等教育中的獎、貸、助學制度,保障社會成員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要為社會成員創造平等的就業機會。要加強職業信息的收集與發布,加強職業介紹,重視職業培訓;要建立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市場壁壘,保證勞動力的流動;要消除各種就業中的歧視性辦法,實現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平等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