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工作的基本產品是定期提供會計信息。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會計信息失真套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危害。本文從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出發,利用現代博弈理論的觀點,從立法主體不到住和法律懲治力度不強兩個方面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 博弈論 納什均衡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
探討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首先應明確“真實性”的內涵。筆者認為,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應當把握兩個方面,即會計信息真實既是相對的也是動態的。
會計信息的相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經濟活動基本特征的準確描述,其以“不歪曲”經濟活動情況為判別標準。應當把“合法性真實”作為界定會計信息“相對真實”與“非真實”的現實標準,也就是說,會計信息提供者依據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度,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所生產的會計信息就是真實的;反之,就是失真的。從而尋求出一種確定會計信息“具真”與“失真”法定確認標準。
所謂會計信息的動態真實性是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以一定的條件為轉移的,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的。
事實上,會計信息反映經濟活動只是反映某個時期的經濟活動的事實,在此時期內這種反映是真實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活動的變化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對會計的理解也在逐漸深化,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也在不斷完善。這樣,對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的要求必然會發生變化,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呈現出動態性。
所以,失真的會計信息是在某一個時點上,違背當時的會計法規產生的會計信息。我們應該針對這些失真的會計信息尋找解決的辦法。筆者認為,現代博弈理論正是科學方法之一。
二、現代博弈理論的基本觀點
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而隨著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的觀點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人們之間的行為是相互影響的,所以一個人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對方的反映,這就是博弈論要研究的核心問題。博弈論主要解決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也就是一個主體的選擇受到其他主體選擇結果的影響,同時又反作用于其他主體,影響其他主體的選擇行為,這種決策或選擇的過程就是博弈。
博弈論分析的特征,首先是假設的合理性。博弈論的基本假設有兩個:一是強調個體行為理性,假設當事人在進行決策時,能夠充分考慮到其所面臨的局面,并且能夠考慮到人們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從而做出合乎理性的選擇;二是假設博弈各方最大化自己的目標函數,能夠選擇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博弈論把現實世界中不同參與方之間的各種復雜的行為關系高度抽象概括,進而運用現代數學的方法,研究不同參與方的策略選擇問題,使分析更加科學,結果更加準確。
再次是研究結論的現實性。博弈論分析的最根本特征是強調不同參與方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即某一方的收益或效用不僅取決于自己的選擇,而且還依賴對手的選擇,同時,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為基本前提之一。這就使其研究結論與事實非常接近,更有利于結論的實踐和推廣。
現代經濟學的博弈理論重點在于“多方”“多次”博弈,最終達到給定其他方所采取的戰略,某一方只能采敢某種戰略才能獲得最大利益,或使交易成本最低為“納什均衡”狀態。達到這種狀態的制度實際上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行為規則。
會計生活中的許多活動同樣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如:企業所有者與企業經營者及會計人員在會計監督中的博弈,企業與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的博弈等等,同樣,針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我們也可以采用博弈論加以分析。
三、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博弈分析
(一)立法主體不到位
從信息使用者方面來看,由于各自利益目標的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從理論上說,政府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需要真實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因為他們不僅為了稅收的需要,更肩負著調節社會經濟運作、管理國民經濟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職能。但是,有時由于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于粉飾政績等某種特殊的需要,可能并不需要也不希望會計信息真實。從債權人的角度分析,他們關注債權能否按時收回,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并盡早采取決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但是并非所有的銀行在任何時候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有時,銀行和信貸部門及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來看,真實的會計信息不見得對他們有利。對企業投資的自然人所有者來說,他們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最大。
從制度的角度來看,制度中的個體有各自的利益,每個個體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個體不可能無限擴大自身的利益。因而,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必須不影響制度中其他個體的利益或影響最小。這種由于不同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導致個體利益最優的實現方式的總和就是規則,規則的總和又形成了制度。
如前所述,理想的制度是多方、多次博弈,最終達到;給定其他方所采取的戰略,某一方只能采取某種戰略才能獲得最大利益或使交易成本最低的“納什均衡”的狀態。會計制度在制定過程中也應當多方、多次博弈。我國的會計立法一直體現著國家的主體意志,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只能被動地遵守執行。1993年開始實施的《會計法》,雖然參照了國際慣例,但從制度和頒布的模式來看,仍然屬于政府行為,沒有經過“多次博弈”的過程;1999年新修訂的《會計法》雖然綜合了多方面的意見,解決了會計工作的定位問題,但也只能說是我國的會計立法剛剛走向“博弈”,離“納什均衡”還有較大距離。
(二)法律懲治力度不強
企業作為理性的個體,在法律懲治力度不強情況下。選擇造假策略進行會計處理,說明在企業與企業的博弈中,造假給企業帶來的利益大于不造假。之所以造假的利益大于不造假,一定是會計行為約束條件過松,企業造假遭受的損失很小,這就是造成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博弈時,難以促使企業向不造假的“納什均衡”轉變,企業的最佳策略就是造假,不造假反成了次優策略。造成這種現象的發生正是由于我國的《會計法》立法不完善,使企業有了造假的條件,并有了相對適合的環境而不能及時地對這樣的情況進行遏制。這就需要立法機關不斷的進行博弈,進行研究,建立更為完善的會計法規對造假行為進行約束。
四、利用博弈理論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一)均衡會計立法主體
針對現階段我國博弈主體不到位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會計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修訂過程中,應當充分征求各方意見,進行反復討論和論證,最終被博弈各方所接受。由此引申出“博弈主體應當由哪些利益主體組成”的問題。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政府和其他資財委托者或所有者構成博弈甲方,企業經營人員及會計人員構成博弈乙方。原因如下:第一,政府、投資者或其他資財委托者和經營者是我國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主流,由他們組成博弈主體理所應當;第二,現代會計致力于調和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由于二者之問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把這兩者作為博弈的雙方是合理的。并且,由于企業經理和會計人員都屬于內部代理層次,不觸及財產權關系,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存在“合謀”的動機和事實,因而會計法律制度的博弈問題上,應當將其劃作一方;政府在會計法律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具有規范者和投資者的雙重身份,應當將其與其他資財委托者或所有者作為另一方。
在制定會計法律制度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可以想象,在一個沒有信息公開的條件下進行的博弈,其規則和裁判是否可靠值得懷疑,欺詐和串通的情況就有可能發生,所以博弈雙方應當公開其信息;同時讓廣大熱心的社會公眾(如會計學者)參與進來,增加博弈的公平性,并由獨立的注冊會計師對博弈結果做出公正的裁判。
(二)加大法律懲治力度
對會計造假的打擊力度大,使得會計造假成本遠遠大于造假收益,就能夠有效遏制會計信息失真。可見,加大造假的損失,改變企業的得益,將有助于企業在相互的博弈中,向不造假的“納什均衡”轉變。加大法律懲治力度的一個具體措施是在《會計法》法律責任的內容中做出民事責任的規定,使得違規性失真所獲得的利益與監督發現違規所付出的成本相適應。
會計法律制度制定的最高標準,就是在確保實現會計目標的前提下,按照現代博弈理論,經過反復博弈,直至達到“納什均衡”狀態,制定出能產生絕對真實的會計信息的行為規范。追求絕對真實,正是不斷提高、優化會計準則,不斷提高會計制度質量的動力。在不同的時空,各利益方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理解和要求同樣變化,這時,就需要反復進行博弈,以求得到新的平衡。可見,通過法規的完善,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會得到一定的遏制。但那只是相對的,絕對的杜絕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