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收入分配涉及到國家、企業、社員等諸多單位和個人,是其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難題。本文分析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利益分配原則、主要方式,分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完善其利益分配機制的思路。
關鍵詞:合作經濟組織 利益分配 對策
在任何組織的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難題。利益分配關系到組織的存亡。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發展緩慢,贏余有限,而農民的短視和注重眼前利益的做法會將合作經濟組織的有限盈余分光,阻礙組織發展壯大。如何處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分配問題,既能促進組織的發展又能使農民獲得必要利益是一個理論與現實均值得探討研究的難題。
一、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利益分配原則和主要方式
(一)國際上通行的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則
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影響比較深遠的合作原則有三個:古老的羅虛代爾原則、蒙德拉貢原則和1995年國際合作聯盟通 過的原則。
羅虛代爾原則的主要內容有:人社和退社自愿;通過入股以籌集資金;一人一票民主辦社;按市價現金交易,商品保質保量;盈余按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額多少返還;發展教育等。就利益分配而言,羅虛代爾原則認為:在產權結構方面,可以用集股的辦法籌集資金,股數不限、股金不參與分紅、股息不高于銀行利息,這體現著合作社參與經濟生活的效率意識,也體現著對勞動者而非資本所有者的政策偏愛;在日常交易方面,按市價現金交易正是符合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說明合作社對外是追求效率進而獲取利潤的;在利潤分配方面,盈余按交易額返還,從而將社員與合作社的關系牢固化,并強化社員融入合作社的正向激勵,這充分體現出合作社所有者與上顧者同一的最基本特征,也體現了合作社在追求效率同時兼顧公平的經濟組織特性,進而直接地維護勞動者自身的利益。
蒙德拉貢原則較好地實現了資本聯合和勞動聯合的結合,具體表現在以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上:組建了人民勞動銀行這一所有成員社共同擁有的第二級合作社,以解決成員社的資金困難;建立內部個人資本賬戶,將社員繳納的平均化股金計入該賬戶并計一定的股息;稅后利潤的70%用于社員返還,20%留作公積金,10%的社會基金,股息之外的分紅也計入個人資本賬戶以增加股本,這種利潤分配制度能將資產量化到個人以明確產權,也隨著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從股息和資本保值上增加了社員的利益。蒙德拉貢合作社正是適應市場經濟的產物,一個既堅持合作社原則又適應市場經濟——按利潤最大化原則配置資源并追求資源配置效率的合作社典范。
1995年的國際合作聯盟原則是在羅虛代爾原則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同時也進行了與時俱進的變革。新規定的合作原則主要有:自愿和開放;社員民主管理;社員經濟參與;自主和自立等。從利潤分配的角度看,作為人社的條件之一,國際合作隨著盟原則要求社員公平地人股,民主管理合作社的資本,投資的最終決策權屬于社員,分紅也受到一定限制;盈余的分配是先提取適當比例的公積金,再按照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額(即惠顧)進行利潤返還。應該說,國際合作聯盟原則吸收了蒙德拉貢原則的合理成分,也做了現實的調整,既突出體現了合作社的公平與效率兼顧原則,又使這些原則更具有彈性。
綜合以上三種主要的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則,資本報酬有限與合作社盈余按社員與合作社之間的交易額比例返還給社員是合作社利潤分配原則的最主要特征。這兩大原則普遍存在于發達國家運行最為規范也最為緊密的合作社中,而合作社以外的其他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類型如我國專業協會在利益分配上與之就有了不小的差距。
(二)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
1、隱性式分配。即合作組織本身無經營收入,也不直接分配,它通過采用契約制度,以相對穩定的價格或保護價格收購組織成員農產品,利用組織銷售網絡統一對外銷售,在合作組織與社(會)員之間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使會員直接從銷售環節中獲利。這種分配方式的優點是充分利用合作組織的“合作利益”,由合作組織集合農民的批量供給和小規模需求組成規模供給和規模需求,內部組織交易替代外部市場交易,從而穩定市場,擴大影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會員獲利水平。
2、返利式分配。即合作組織與社(會)員在建立穩定購銷關系的基礎上,將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按產品交售量返還一部分給社(會)員。采取這種分配方式激勵了社員(會員)擴大再生產,有利于合作組織最大限度集中社(會損產品,形成規模優勢。
3、返利分紅結合式分配。即合作各方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共同參股,組織經濟共同體,實行按股分配式按股分配與按交易量分配相結合。采用這種分配方式體現了公平原則,有效地調動了股東尤其是大股東的積極性,為合作組織發展籌措資金,有利于合作社發展壯大。
(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利益分配方式與國際上通行的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則的比較
1、在合作社的產權結構上,國際合作聯盟要求成員等額繳納并民主控制合作社資本,對社員入股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定,而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一個重要機理是通過交易的發展形成規模經濟,專業合作社在初創階段資金是比較稀缺的生產要素,沒有形成規模將很難增強合作組織的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因此我國大部分專業合作社在剛建立的時候都向社員籌集大量股金來解決資金短缺的困難,有些合作社則是由產業化公司或供銷社牽頭創辦的,他們的資金自然在合作社的股金構成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以至于農民民主控制合作社資本的要求難以實現。
2、在合作社的交易過程中,由于合作社的所有者與勞動者同一,因此國際上通行將合作社的盈余按照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額比例進行返還,留下一定的公積金和公益金用于擴大再生產,從而充分考慮勞動者的利益,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正是因為合作社具有上述本質,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也應該堅持這樣的交易原則。但事實并非如此,尚未完全規范的專業合作社由于資本的壓力在交易過程中很少考慮勞動者的利益,很少按照交易額返還合作社的盈余,即使能夠返還,也只是占整個合作社利潤的一小部分。
3、在合作社的股金分紅上,國際合作聯盟原則和以前的經典合作社原則都強調限制股金的分紅,如蒙德拉貢原則要求股金不分紅,保計息(股息高于當地銀行基準利率的2%-3%),即使進行股金分紅,也對分紅占合作社利潤的比例有著嚴格限定。與上述交易過程的邏輯相類似,我國很多專業合作社將大部分的盈余都用在了股金分紅上,這是由合作社特有股權結構導致的不均衡決策權決定的。
二、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利益分配中存在的問題
(一)自身積累少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重分配、輕積累,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導致專業合作組織自身積累相當少,擴大再生產能力十分有限。
(二)分配過于向大戶集中
從股金結構來看,由于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由部門、龍頭企業或涉農組織、大戶牽頭領辦,他們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往往擁有較大的股份,因而擁有較多的投票表決權,在利益分配中往往占優勢、得大頭。從掌握的資源來看,有的領辦者具有很強的技術,有的掌握著強大的市場,控制著從生產到流通的每個環節,農戶對其依賴性很強,在分配中農戶往往處于劣勢地位。
(三)財務監管不力
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不愿意聘請專職會計,不建立規范的會計制度,習慣于記流水賬、打白條。由于財務制度不健全,在組織內部,社(會)員代表大會、監事會無法對理事長、理事會進行有效監督,難以保證利潤盈余在大戶與小戶之間合理分配;在組織外部,經管部門也難以對專業合作組織的財務運行情況進行有效監管。
(四)防范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
不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的風險意識、憂患意識不強,對市場前景盲目樂觀,對自然風險估計過低,缺乏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效措施。大部分專業合作組織沒有提取風險基金,也沒有參加農業保險,加上合作組織向銀信部門的融資能力有限,自身積累少,—旦遭遇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將會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社會)員毀滅性的打擊。
三、要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利益分配機制
(一)創新產權制度
1、明確產權邊界。在合作組織建立之初,必須要以發放股金證,建立股金賬等方式明晰國家、會員個人、龍頭企業或其他經濟實體投入的資金份額,防止集體和個人產權混淆,避免組織共有資產流失。
2、維護組織產權性質。按照“經營者與所有者同一”和“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農民社員必須在合作組織內部占有絕大多數股份,政府部門、龍頭企業和其他經濟實體作為發起人,可以占較大的股金比例。但持股比例不應超過總股金的20%,以防止政府扶持政策和合作組織盈余過分向少數人集中,一般會員難以真正享受到合作組織帶來的好處。
3、創新產權機制。設立身份股和投資股,身份股實行一人一票,投資股在享有分紅權的同時也可設想賦予一票決策權,以便于吸引外來資本。
4、明確組織法人財產權地位。按照合作社法,落實法人財產地位。
(二)完善分配辦法
在堅持按交易額分配的前提下,適當兼顧按股分配。傳統合作社一般都嚴格按交易額分配盈利的原則,反對社員通過擁有資產受益,但這種做法完全忽視了會員對合作社出資多寡的因素。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資金是一種最稀缺的生產要素,會員人股也是一樣,應該獲得必要的報酬。會員與合作經濟組織之間的交易額大說明會員的貢獻大,會員出資多也應該是貢獻多的表示,如果只考慮交易額一個因素,勢必影響出資多的會員的積極性,可能會選擇離開,這對于目前缺乏資金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無疑是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現在應該調動積極因素吸引資金,可以實行“一社兩制”,即在堅持按交易額分配的前提下,適當兼顧按股分配。當然股金分紅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這是合作組織與股份制的重要分配。
(三)規范財務管理
要加強財會人員隊伍建設,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配備專職財會人員,明確財會人員的權利與義務,充分發揮財會人員的職能作用。要強化財務制度建設,有關部門要指導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會計核算內容和秩序,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按會計制度規定建賬。要全面實行民主管理與財務公開,建立公開欄,實行定期公開,讓社(會)員充分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
(四)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要監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嚴格按章規定提取風險金,通過不斷增強自身積累防范風險;要積極引導組織與組織之間,協會與協會之間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整合資源,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完善保險機制,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參加農業保險來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