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內蒙古稀土工業已形成六大類產品:稀土精礦、稀土硅鐵合金和稀土硅鎂鐵合金、稀土氯化物和碳酸稀土、單一稀土氧化物和金屬、混合稀土金屬和打火石、釹鐵硼永磁材料。稀土生產企業分布在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海市、巴彥淖爾市等地區,其中絕大部分在包頭。截至2005年底,內蒙古稀土企業有70多家,產品品種200多種,稀土產業實現的工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14.4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44億元。稀土礦產品完成4.9萬噸(REO),約占全國產量的41%。內蒙古稀土業正向國際市場進軍。內蒙古將建設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及相關產業最終產品的科研、生產和出口基地。
二、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差,行業萎縮顯現
2003年以來停產企業數量增加,生產規模銳減。由于三廢處理標準高,環保治理存在技術、資金等問題,企業一時難以達標;包鋼尾礦壩已經達到臨界水位,增設壩體的工程受阻,稀土企業無法排水等因素制約,包頭市許多稀土企業已經停產、減產或轉產。2005年稀土生產企業由2003年的百余家銳減到70多家。
(二)產業集中度低,行業整體競爭力弱
內蒙古的稀土企業大多數為小型企業,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稀土產品趨同,大多數為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的原料型初級產品。目前全區稀土工業產品結構中,上游產品占60%,中下游產品及高附加值產品占40%,產品結構亟待優化。
內蒙古稀土企業大部分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自身積累有限,自我擴張能力弱,一些極具帶動力的深加工與應用項目難以盡快實現產業化和規模經濟效益。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的支撐,造成稀土產業鏈的培育、延伸和快速發展相對滯后,規模經濟還未形成。
(三)稀土新技術、新成果開發應用遲緩
突出表現在對高純稀土產品、新型功能材料、應用產品及元器件等方面的開發應用程度較低,稀土產業鏈短。內蒙古稀土主要為輕稀土元素,含氧化鈰約53%,為高配分元素,但目前開發生產的鈰類產品主要是拋光粉。稀土鈰的應用主要在國外。在鈰大量應用的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方面,美國僅1996年就占其國內稀土總消費量的46%,1999年上升到60%。適應市場加快新型實用產品的開發是內蒙古稀土產業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四)資金嚴重短缺
內蒙古稀土企業數量多,但單體規模小,缺少有效的金融扶持,成為困擾稀土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稀土生產企業后續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科技開發投入少,使稀土應用產品開發緩慢,企業難以做大做強,大大制約著內蒙古稀土產業未來的發展。
(五)稀土原材料生產企業環保治理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內蒙古稀土企業上游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缺乏有效的治理辦法,稀土礦中含有的其他有價元素如鈮、釷等還未能回收開發,不但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形成了嚴重的污染。2005年,因環保問題,包頭的幾大稀土原材料生產企業被關停,原材料生產企業的環保問題成為制約內蒙古稀土產業持續發展的緊迫問題。
三、現行政策對稀土行業發展的影響
(一)資源管理和開發
國務院及國家發改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等有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保護稀土資源的約束性政策。然而由于條塊分割,多頭管理,企業隸屬關系復雜,受利益驅動和地方、部門主義的保護,違規或越權審批稀土項目的現象一直有禁難止,約束性政策取得擴張性效果。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國內采用簡單落后工藝開采稀土的大小礦點陸續涌現,市場好時一哄而上,市場差時停產了事。一些稀土資源稀缺國家趁我國內商家低價競銷之機擴大購買、增加儲備;而當中國稀土價格上揚時,外商又開始吃庫存,中國企業承受不了產品的積壓,只得降價銷售以維持生產。資源在我們手里,價格卻控制在別人手中。其結果是我國稀土冶煉與分離加工能力已突破20萬噸,超過了世界每年9萬噸左右的需求量,導致我國稀土產業已跌破成本線的價格低谷。究其原因,就是國家有關稀土資源開發的政策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資源管理的手段和力度還有待加強。
(二)出口管理
為了配合國內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調整,近期我國的出口政策正在發生一些轉變:一是大力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以緩解國內資源和環境壓力,減少了稀土產品的出口配額,使稀土的外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二是從單純追求擴大出口和外貿順差,轉向統籌內外需、追求外貿效益的方向,支持和培育具有高附加值、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由于內蒙古稀土企業總體科技水平較低,產品成本較高,出口退稅一向是內蒙古企業的主要利潤源。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必將使內蒙古稀土生產企業遭受更加嚴峻的考驗。
四、發展環境分析
(一)市場走勢
全球經濟的總體復蘇及汽車、電子行業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稀土需求量的增長。步入21世紀后,在新材料開發和制造技術不斷進步,應用領域不斷拓寬等因素的促進下,市場需求將穩步增長。一方面,由于傳統產業處于全球性的結構調整階段,稀土在傳統領域中的應用將會繼續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另一方面,高新技術領域發展迅速,稀土獨特的性質將在高新技術中的應用量也會進一步增加。在未來幾年內,全球對稀土的需求將以每年5%-10%的速度增加,稀土在傳統領域的應用比例將逐年下降,而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應用會逐年大幅度上升。
隨著全球范圍內產業整合的日益深入,稀土新材料的開發生產加快向稀土原料的供應地集聚。日、美、法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企業已將自身的稀土產品與新材料生產線向中國轉移。
(二)產品發展方向
稀土產品向著高純化、復合化、超細化方向發展。稀土在高技術領域的作用只有在高純化后,其各項物理、化學特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稀土新材料的開發主要依靠稀土與其他化合物經過一系列工藝過程形成復合稀土材料。從總體來看,稀土在傳統領域中的用量增長較慢,能促使稀土需求量增加的領域當屬新材料領域,因此稀土化合物產品結構應適宜新材料領域的需要。目前釹鐵硼磁材增長速度達30%-40%,故釹的用量將快速增長,各稀土化合物企業都要加強釹化合物的開發和研制,既要保證釹的供應量,又要保證其他稀土化合物的平衡應用。
(三)產業技術發展
多年來,稀土企業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利潤率較高,門檻較低,國內稀土生產企業普遍存在原創力不足的問題。對稀土制備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夠,侵權和被侵權現象十分嚴重,致使各生產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這一狀況將在未來幾年出現改觀,各稀土企業和研究單位將會在稀土化合物制備領域加大科研投入。可以預計,大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稀土化合物制各工藝和技術將涌現,企業與科研單位和高校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
(四)市場競爭情況
外資進人速度將加快。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法國羅地亞公司、加拿大AMR公司為代表的外資進入中國稀土企業,運行都頗為成功。先進的管理經驗、通暢的銷售渠道、對科研原創力的重視、本土資源和人力優勢都給合資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由于一系列成功的范例的引導,這一趨勢還會加快。因此,將導致該行業新的競爭。
單體規模小、缺乏特色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稀土行業曾多次出現波動,我國稀土價格一跌再跌,出現從超額利潤向平均利潤靠攏的趨勢,甚至出現為了搶占市場,在低于利潤線下降價銷售的情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特色的小企業將被淘汰出局,留下的是規模大、產品附加值高的企業。
五、宏觀調控建議
(一)修改觀行的稀土產品出口分類辦法。根據稀土產業發展現狀,將稀土產品劃分為三類:一是禁止進出口類,主要指稀土精礦;二是限制出口類(實行配額管理),限制混合稀土化合物、混合稀土金屬出口,并實行配額管理;三是鼓勵出口類,指高純稀土化合物(包括高純稀土金屬)、特殊稀土化合物和稀土材料(拋光粉、磁性材料、發光材料、發熱材料等)等高附加值產品,取消配額管理,全面放開。同時應制訂稀土產品出口管理目錄,每年進行部分修訂,實行動態管理。
(二)實施進蟲口配額傾斜制度。把配額直接發放到有進出口權的大型生產企業,逐步取消配額的二次分配。分配比例向稀土生產大省傾斜,避免因購買配額加大生產企業出口的成本,從而減輕企業負擔。
(三)加強對稀土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和引導。繼續實施稀土礦山、冶煉分離生產總量控制,科學規劃、適度控制稀土精礦生產總量。以內蒙古稀土集團為龍頭,加大稀土原料生產企業的重組。對浪費資源,能耗高,污染嚴重,質量效益差的小型稀土企業進行治理整頓,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政策和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企業通過市場運作,加強與國內外及地方強勢應用企業在稀土深加工、新材料與應用方面的合作與重組;鼓勵企業向開發區集中建設,凡在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通過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建設稀土項目,享受稀土原材料優先供應及稅收的優惠。
(五)推進稀土研發體系建設。發揮包頭稀土院的專業優勢,依托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的良好創新環境,加大稀土項目孵化力度,鼓勵企業建立稀土應用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支持稀土功能材料、稀土木磁電機、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儲氫材料及鎳氫動力電池等中心進行技術創新,集中力量在稀土應用技術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稀土企業每年要提取不少于銷售收入的5%,用于稀土技術研發及人力資源開發,達不到提取要求的企業下一年度不予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六)增強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稀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法律和法規,做到清潔生產,達標排放;改進稀土選礦工藝和藥劑,不斷提高稀土精礦品位;稀土分離推行“精料”措施,積極采用和推廣循環經濟和環保要求的新工藝,優化稀土企業的生產環境。
(七)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對稀土產業發展的支持。政府要逐步加大地方財政對稀土產業引導資金及開發應用資金的投入,引導社會各方面和銀行資金支持稀土重大項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及新產品和新工藝的開發。科技部門要列出專項,扶持稀土科技開發項目。要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和火炬計劃、西部新材料行動計劃、國家產業化示范項目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