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區域差距的存在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但隨著不平衡的發展。將使總體效率的提高漸趨邊際,同時也使固有矛盾逐步突出。從蘇錫常地區所在的江蘇省資源開發和利用來看,南北兩地帶各有側重,蘇南制造業較發達,屬于加工型地區,蘇北資源較豐富,屬資源型地區,蘇中介乎兩者之間。近幾年來,蘇北加工業雖也有一定的發展,然而結構再造的難度很大,開始形成支柱的大多是農產品的初步加工業。這既是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又成為影響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原因。
二、主成分分析法
區域經濟評價的方法很多,究竟如何選擇,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區域的實際情況,這跟對區域本身的認識有關。數理統計方法是目前常用的技術。為了減少對運算和分析問題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并且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們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對原始指標進行處理,然后用系統聚類分析的方法,進行可持續發展水平劃分和區域分類。

主成分分析法也稱主分量分析,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主成分是利用降維思想,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設有n個評價區域,每個評價區域測得p個指標,總共有np個觀測數據。若n=100,p=10,則有1000個數據。要弄清這么多指標的數據之間的內在規律,須在p維空間中加以考察。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為了克服這一困難,一個自然的想法是找較少的綜合指標來代表原來較多的指標,而這些較少的指標既能盡量多地反映原來較多指標的信息。綜合指標的選取通常是取原指標的線性組合,適當調整他們的系數,使指標與指標之間相互獨立且代表性好。
三、蘇錫常地區可持續發展主成分數學模型的構建
(一)主成分分析法評價精標的選取
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狀況,必須建立適當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最終是服務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的,因而指標體系所包括的內容應當能充分體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利于人們通過有效的調控措施促進區域的持續穩定發展。從理論上講,指標的選擇要遵循層次性、相關性、可操作性、動態性等原則,但由于指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加上有些指標的確定又十分困難,所以筆者在選擇評價指標時,在基本遵循上述原則的同時,往往更重視以下幾個方面:(1)選取的指標能客觀地反映出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的主要方面;(2)指標的地域差異要明顯;(3)指標之間基本上相互獨立;(4)盡量選取相對指標。
筆者選取了2005年蘇錫常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指標進行評價。

(二)主成分數學模型的建立
主成分的求證程序包括數據標準化處理、計算相關系數矩陣、計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方差貢獻率、主成分載荷矩陣、建立主成分數學模型和計算主成分得分等。這里用SPSS統計軟件首先計算出前四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和主成分載荷矩陣。

前四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超過80%,說明用這四個主成分足以代表原來20個指標反映的信息。主成分載荷是主成分與變量(原來的20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
我們根據這四個主成分方程,可以計算出各個地區的主成分得分。每個地區各個主成分得分的數值是經過了標準化變換處理。它們的平均數為0,標準差為1,這樣便于比較。
(三)聚類分析
這里將上述主成分分析得出的各個地區的四個主成分數值作為評價因素,采用系統聚類法進行分析。其聚類的過程為:計算樣品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歐氏距離平方
Dij=∑(Xik-Xjk)2
式中,Xik是第i個地區第k個因素的值,Xjk是第j個地區第k個因素的值,k=1,2,3,4,代表評價因素,即四個主成分指標。Dij值越小,兩個點之間的相似程度就越大;反之,相似程度就越小。因為有13個地區,四個參評因素,則構成13階相似矩陣(對稱方陣)。這時各地區自成一類,共13類。
(四)系統聚類譜系
利用SPSS軟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變量,對數據進行降維處理,可用下圖稱為系統聚類譜系圖。聚類譜系圖直觀地反殃了13個縣市之間可持續發展水平的親疏關系,即相似性程度。據圖,我們可以把13個縣市可持續發展現狀劃分為四個類型。蘇卅市區、無錫市為同一類型(Ⅰ類),張家港、常州市區為同一類型(IⅡ類),昆山、太倉為同一類型(Ⅲ關),武進、宜興、溧陽、常熟、吳江、江陰、金壇為同一類型(Ⅳ類)。

Ⅰ類,包括蘇州、無錫市區,經濟發達,工業化、城市化程度高,經濟國際化水平穩步提高,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業、知識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城市的集聚和擴散能力強,是蘇錫常地區最高級別的中心城市,也是蘇錫常地區可持續發展水平最高、能力最強的地區。
Ⅱ類,包括張家港、常州市區,兩市城市規模大體相當,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高;同屬于新興的工業城市,城市的集聚與擴散能力僅次于蘇州和無錫市區,城市人居環境較優美,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僅次于Ⅰ類地區。
Ⅲ類,包括昆山、太倉兩個縣級市,是蘇州是最為發達的縣級市,外貿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較高,是蘇錫常地區經濟國際化水平最高的兩個縣級市,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水平較高。
Ⅳ類,包括武進、宜興、溧陽、常熟、吳江、江陰、金壇七個縣級市,鄉鎮企業發展較快,鄉村城市化水平普遍較高,但人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在蘇錫常地區相對較低。
四、基于蘇錫常地區可持續發展主成分模型下的發展對策
要使蘇錫常的經濟能夠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下去,只能向我們正面對的國外發達地區正在開始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技術和知識索取動力。經濟增長的方式應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建立“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反饋閉環運行方式。充分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在生產中,減少產品的物料,能源使用量,減排有毒物質,加強物質的循環,最大限度地可持續利用資源。建立企業間、部門間廢物輸入輸出關系,為廢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消耗者,達到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的目的。
保持持續穩定的快速增長。GDP增長速度建議為2005年12%,2010年10.8%,2015年10.2%,2020年9.8%,2030年7.5%,GDP由2001年3793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9615億元,2020年28306億元。
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2005年為4.5:53:42.5,2010年4.2:50:45.8,2020年4:45:51。
工業生產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實現產業升級。培育一批比較優勢明顯、增長空間廣闊、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產業,扶持一批具有創新能力、擴張潛力和增長動力的核心企業,培植一批知識和技術含量高、增長空間大、競爭能力強的核心產品,發展一批具有前瞻性、關鍵性和廣泛應用性核心技術,造就一批具有戰略思想、現代意識和開拓精神的企業家。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型環保、新型紡織服裝業。
農業生產向高效農業的轉變,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建立由穩定的種植業、發達的養殖業、一流的園藝業、先進的加工業、活躍的流通業所構成的優質、高產、高效、創匯的現代化農業體系。
第三產業要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素質,形成以社會化、產業化、現代化為標志的第三產業體系。突出發展對國民經濟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主要是物流業及信息服務業等。加快發展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行業,主要是教育、培訓、科學技術等知識智能型行業。大力發展投資少、收效快、就業容量大、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主要是旅游業、物業管理、房地產、社區服務、飲食服務業等。盡快發展與知識經濟和科技進步相關的新興行業,主要是科技開發產業、金融保險業、文化產業、咨詢服務等。

蘇錫常三市均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這是蘇錫常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區域可持續發展主成分模型是協調好特定區域內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與行為,使區域保持和諧、高效、有序、長期的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