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準則國際化是一種全球趨勢,與國家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表現在:促進宏觀經濟的增長;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等。筆者通過對國際會計準則在世界范圍內的調查研究,發現在全世界128個國家中,有67個明確要求國內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須使用國際會計準則,達到了全世界國家總數的一半以上。國際會計準則還得到了美國的重視,歐盟的支持,亞洲國家的紛紛效仿。通過分析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會計準則 國際化 經濟
在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加深,國際貿易、跨國公司的急劇增多,使得會計準則國際化成為一種大勢所趨。會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國家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會計準則國際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會計準則是一種指導性原則,用于規范會計核算(尤其是財務會計核算)、制定會計制度等。會計準則規范的數字背后體現并調整著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關系,影響利益分配格局,其與國家的法規、政策一樣,都是一種政治博弈過程。會計準則國際化是指消除或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之間的差別,增加相互之間的共同點,使之逐步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簡稱IFRS)趨于一致,從而使提供的財務信息在國際間具有可比.性。會計準則國際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其主要體現在:
1、會計準則國際化利于促進宏觀經濟的增長。會計準則與宏觀經濟的增長密切相關。W.Carlin和C.Mayer(2000)發現,在財務會計信息質量較高的國家,GDP增長較快,依賴外部融資的行業的研究開發投入增長也較快。Busman和Smith(2001)認為,財務會計信息通過一定途徑影響經濟表現(economic performance)。換句話說,保守的會計準則會消除經濟增長中的泡沫成分,短期來看會降低經濟增長水平,但長期來看對經濟健康增長卻是十分有益的;而樂觀的會計準則正好相反。因此,制定會計準則往往是以政府利益為第一導向。
2、會計準則國際化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力以科學技術為基礎、以升級換代為形式的不斷智能化規律,反映了發展的歷史趨勢和一般結果,反映了生產力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會計準則國際化能夠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我國目前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系,從而使通過會計信息系統產生的財務報表具有可靠性和相關性。財務報表是提供給投資者,幫助投資者參與決策的,投資者增加投資額,就會增加企業的擴大再生產資金,從而加快企業的發展。每個企業的生產力擴大了,整個社會生產力也必然擴大。
3、會計準則國際化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對于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發展,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突出作用表現在:一方面,會計準則國際化促使中國的會計準則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實、更公允的會計準則。這些準則為國家監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信息;另一方面,通過真實、公允的會計準則,也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有用的財務信息。會計準則能夠通過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披露上市公司的關聯方關系與關聯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從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二、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從1992年就開始制定企業會計準則,并隨后陸續發布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到2006年,中國財政部正式發布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這39項新準則極大程度地參考了標志著中國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又往前邁了一大步。然而仍存在下列問題:
1、法律環境與準則的制定有差異。在法律體系上,我國是成文法體系國家,與英美等遵循例法體系的國家有很大差別。在法律傳統上,幾乎沒有依賴律師和會計師職業判斷的傳統。法律環境發展上的滯后與中國會計準則中要求更多地以會計師的職業判斷來處理問題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2、缺少完整的會計概念框架體系。國際上通行的“財務會計與報告的概念框架”的作用是指導會計法規的制定、實施,是會計理論體系的指導綱領。而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的會計概念框架體系。會計準則的制定必須由會計概念框架指導。由于對財務會計的基本根據及其相互關系還缺乏深入的認識,因而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缺乏一個規范的理論基礎,影響著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
3、會計準則的側重上有差異。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范的側重點是利潤表,以收入、利潤的計量為優先考慮,其確定的基礎是由歷史成本原則、配比原則和穩健原則構成的。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范的重點是資產負債表,按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于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有鑒于此,我國當前對上市公司監管強調利潤指標的傾向,使我國會計準則在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等方面難以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完全一致,造成相關財務信息缺乏可比性。
4、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利益關系在體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種制度安排。會計系統隸屬于公司體系內部,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的影響。當企業組織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內部和外部控制時,會計系統可能成為內部人控制條件下用來欺騙股東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使會計準則得到有效執行防范舞弊行為。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諸多問題,如:法人股東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場“用腳投票”的功能難以發揮;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準審計報告卻沒有相應的處罰;政府會不自覺地干預企業經營等等。
5、我國會計界參與制定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較小。我國1997年加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并成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觀察員,為我們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提供了空間。財政部會計司司長馮淑萍也作為亞洲的代表被選人準則咨詢委員會。2001年1月1日,改組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開始運轉,以往以注冊會計師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會的政治化決策過程被專家決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說,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發言權將大打折扣。實現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不能采取被動的態度,而應爭取主動,在國際協調中取得發言權。
三、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對策
為了中國經濟的更快更平穩的發展,為了保證中國會計事業的發展。筆者認為,在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問題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協調會計準則與其他法律法規的關系。會計準則是國家法規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能脫離整個法規體系而存在。它與其他法律、法規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利益向背,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共同存在和發展。會計準則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協調包括:①會計準則與證券交易法的協調;②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的協調;③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協調。
2、加快建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一般而言,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需要構建一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制定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時,要考慮我國國情和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由于我國以前沒有在會計準則之外再另外制定“概念框架”作為行動指南,若直接制定一項與會計準則分離的、理論性的概念框架,則很難被大眾普遍接受和理解。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根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我國在制定財務概念框架的過程可以分兩個步驟來實現:第一步先修改、充實現行的基本準則;第二步,等到將來時機成熟,基本準則可以轉化為更符合國際慣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3、補充和修訂會計準則內容。對我國實務中尚未出現,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將會出現的經濟現象,其準則的制定,在考慮我國經濟環境具體特征的基礎上,可采用國際上多數國家所應用的比較先進科學的方法,也將有助于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同時,理論界應當對此內容進行充分的研究、討論,進行前瞻性研究,并隨時關注國際研究動態,使我國會計準則跟上國際化的步伐。
4、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我國,要真正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會計準則執行機制十分重要,它是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因此,在繼續準進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加快我國會計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時,應當強化會計監管,即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才能確保會計準則制定發布后得到有效執行。建議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的財務行為,進一步增強公司管理層及時、充分、如實披露財務信息的意識,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促使管理層在真正提高公司質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靠非正常交易及關聯方交易等操縱利潤;要鼓勵和支持信息評估、分析、傳輸、咨詢等行業的發展,提高投資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強公開披露信息對市場的作用。
5、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如何在新的體制下體現發展中國家的條件和利益,是新的國際會計準則形成機制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我們應通過咨詢委員會這一渠道,了解、跟蹤、研究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動態,爭取在制定國際會計準則過程中體現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降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成本。具體而言,我國應介入國際會計準則制定過程,積極開拓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空間。應采取積極措施,逐步向雙向主動的會計協調方向發展,既有選擇的使用國際會計準則,又要將我國會計準則介紹出去,在歐美主導的國際會計標準體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這個體系更加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