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是構成現代社會三種最主要的組織形式。非營利組織作為一種有別于營利性企業的特殊組織,有著其自身獨有的特點,本文試從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對該組織的財務管理目標及其特征進行探討。
眾所周知,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營利。因此營利性企業的組織目標就包含三個:生存、發展、獲利。首先,企業必須生存,只有生存下來才能進一步發展,只有發展才能獲利,而企業最終只有獲利才能體現其生存的價值,這三方面是息息相關的。與企業組織的營利目標相對應,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也就與獲利緊密相連。有關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通常有幾種具體的表述,有利潤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及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最大化。盡管表述不一樣,但其實質都是以營利為其最終目的。與營利性企業相比,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管理目標同樣要取決于組織本身的目標,那么,非營利組織的目標是什么呢?
一、非營利組織的目標
要了解非營利組織的目標,首先必須了解什么是非營利組織以及非營利組織的使命。日本學者川口清史認為:非營利組織一般是指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而從事商品生產、流通、提供服務的民間組織。因此非營利組織通常指的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這樣一些組織,這些組織提供有償服務,并收取合理的費用來彌補它們提供服務所消耗的成本,以維持組織的生存。它們不是以盈利作為組織運營的最終目標,這些組織即使有盈余也要回饋給其他有利于該組織宗旨完成的運作或組織的擴充,而不會分配給組織的成員、管理人員,或者進入任何一個私人的賬戶。非營利組織機構通常包括學校、醫院、慈善機構、合作團體、社區組織等。
非營利組織相對于企業而言,具有兩個典型的特點:首先,非營利組織服務于社會大眾,而不是特定的個人或組織。所有的非營利組織都是在利用自身的資源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它們提供服務是服從于某些公共目的和為公眾奉獻,在一定范圍內為社會公益服務,也就是完成某一社會使命。而企業的對象為其股東,也就是說企業必須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力求給股東帶來財富的最大增長。因此,非營利組織具有典型的公益性。其次,非營利組織不是以營利為目標的組織機構。也就是說,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為社會公益服務的組織,因此,非營利組織既沒有流通股份,也沒有股東。而企業是由股東出資建立的,股東向其提供必要資金,企業就必須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為股東謀求利潤和財富的增長。
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的根本區別在于,非營利組織是為了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而存在,而不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所以,非營利組織的目標是服務于社會大眾,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這些社會使命包括進行社會救助、科學文化創新、以及彌補政府與市場失靈等內容。因此,非營利組織的使命,是一種社會承諾。是一種向善的變通,是一種公平正義社會的實現,也是一種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環境和平共存,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遠景。該組織的根本性目標是為了完成社會使命,使廣大社會公眾受益。
二、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目標及特征
與非營利組織的目標——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相適應,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目標可以描述為:獲取并有效使用資金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其財務活動就包括籌集資金并運用所籌資金為社會公眾服務。這與營利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與財務活動截然不同,企業是以營利為目標的組織,因此其財務管理目標是通過籌資、投資、收益分配這三大財務活動實現股東財富的增長。因此,與企業相比,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中沒有利潤指標
在營利性組織中,股東出資建立企業,企業就必須為股東創造財富,而利潤則代表了企業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說明企業為股東所創造的財富越多。因此利潤成為衡量企業績效標準的一個重要指標,為企業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方法,便于企業進行分權管理,同時也便于不同企業之間進行業績的比較。非營利組織是為了實現其社會使命而運作的,因此,對于為實現其社會使命所提供的服務,也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但該收費水平與營利組織相比相當低。有些甚至是免費的。非營利組織在運作過程中也會產生收益,以便提供其活動的資金,維持該組織的生存。但即使有收益,也不能將收益分配給其創立人、會員、干部、董事或員工。這是因為非營利組織的最終目標是完成社會使命,并不是為了產生利益。因此在非營利組織管理中沒有利潤指標。
其次,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中,顧客不是其主要資金來源
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大多為外部的捐贈,而這些捐贈者的主要目的不是期望獲得同等或成比例的回報,而是希望非營利組織為整個社會或特定團體提供更多的服務或商品。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民間捐贈、服務收費和政府補貼。民間捐贈大部分部分來自個人、基金會和企業的捐款,這是非營利組織獨特的收入來源,也是其與公共部門及私人營利機構相區別的標志之一。服務收費是非營利組織獲得資金的極其重要來源,在發達國家,會費、收費活動和商業經營所形成的收入在非營利機構總的資金來源的比例達到一半以上,它也是非營利組織總收入的最大部分。非營利組織盡管不以營利為目的,但為了自身的生存與運作,提供有償的服務。除了民間捐贈和服務收費以外。政府補貼也是該組織資金的主要來源。在一些歐洲發達國家。非營利組織最大的一個資金來源就是政府補貼和撥款。政府除了給非營利組織以直接的資助外,還通過所得稅豁免、私人和企業非營利捐款的減稅等對非營利組織提供間接資助。較為充裕的資金來源,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非營利組織有能力完成其社會使命。
第三,在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中,責權利不明確
在企業中,所有者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等機構實施對經營者的監督,并通過利潤等量化的績效指標來考核經營者的經營業績,進而將責任、權利落實到個人,因此,在營利性組織中,其責、權、利相應明確。但在非營利組織中,由于缺乏利潤等具體的量化衡量指標體系,使得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人員經常難以就各種目標的相對重要性程度達成一致,同時對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組織實現自己的目標難以確定,非營利組織運營效率的衡量成了一大難題。因此對于各部門的責、權、利也就無法十分明確。而且,量化衡量指標的缺乏,一方面不便于非營利組織的分權管理,另一方面不同非營利組織之間也無法進行績效的對比。
第四,非營利組織的所有權形式特殊,即資金的提供者對于組織的財產并不享有所有權
對于企業而言,股東出資創辦了企業,成為企業的所有者,擁有企業資產的權益,因此企業的法人資產歸股東所有。而非營利組織的成員不是按照法律要求而組成的,而是在自愿的基礎上,捐贈出一定的資金或財產給該組織。在成員將資金或財產捐贈出后,捐贈者對該資產就失去了所有權,該資產的所有權就歸非營利組織所有。非營利組織成員不能對其捐贈出的資財的權益進行轉讓、出售,但非營利組織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按照資產提供者的要求來進行運作、管理和處置。但資財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者以此獲得經濟上的利益。因而非營利組織通常不進行損益的計算,也不進行凈收入的分配,即使有收益也是留歸組織本身所有。因此對于非營利組織而言,資產的權益屬于組織本身所有,而不是歸資產的提供者所有。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