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實現增長方式轉變,對于發展工業化道路是極其重要的,本文在回顧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意義。目前在我國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存在的障礙仍未消除,在很大程度上,轉換增長方式和消除障礙的關鍵在于科技進步和政府職能的轉變。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們應該采用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在以建立提高勞動者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方式上,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實現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一、經濟增長理論回顧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歷了令世人矚目的高速增長階段,為何會有這么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呢?經濟增長的理論能否解釋這種現象呢?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以往的經濟增長理論。
關于經濟增長,早在古希臘色諾芬的《經濟論》與《希臘的收入》中就曾論及財富的陸質與來源。對于經濟增長更系統的研究可以說開始于亞當,斯密,他在《國富論》中主要以勞動分工來解釋經濟增長,他認為勞動分工能夠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他的繼承者李嘉圖對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其將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并提出了收益遞減和要素替代的生產理論。馬爾薩斯的經濟增長理論主要關注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和需求約束與經濟增長等方面,該增長理論并不能解釋為什么發達國家人口相對要少于發展中國家,而他們的創造的財富卻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按照該理論可以得出發展中國家以其人口優勢會創造出經濟高速增長的結論,而發達國家只能以很低的經濟增長率增長,最終發展中國家幾經發展會追上發達國家,但是事實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是在拉大,所以該理論并不能解釋現實的經濟發展。
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出現,使經濟理論的研究進入了動態分析,該模型采用了資本——勞動比率固定的生產函數,使得資本與勞動之間不存在替代性,這樣的結果,使得經濟只能沿著一條狹窄的鞍點增長路徑發展,經濟一目偏離均衡態,結果將是走向發散,所以哈羅德——多馬模型所導出的經濟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索洛——斯旺模型的新古典增長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前提條件,假設資本與勞動可以相互替代,在給定假設條件下,無論初始條件如何,經濟都趨向于一個均衡增長路徑。但是,索洛——斯旺模型模的缺陷是它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該理論將技術作為外生變量引入了增長模型,外生技術進步的引入使得該摸型能夠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并保持了收斂性。但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明顯缺陷在于:模型用一個外生的技術進步解釋長期增長,這樣,新古典增長理論是用增長解釋了增長。
但是,在新古典框架中引入內生的技術進步,就會使完全競爭的基本假設遭到破壞。為了解決技術進步的內生性問題,阿羅(1962年)引入了一個“干中學”模型,該模型將技術進步引入為其中的一個內生變量,但競爭均衡不是帕累托最優的,提倡政府干預經濟。
羅默(1986)在阿羅等人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知識溢出模型。該模型認為,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惟一源泉,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有的國家窮,而有的國家富。
縱觀經濟增長的理論發展進程,無論是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增長理論,還是近期出現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基本上都是將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的,本身忽略了經濟的內在結構,也忽略了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差異陸。在現實中,經濟發展要看產出的總體增長,更要看經濟結構內部的演化和協調;不僅要求科技進步,還應發展循環經濟、政府職能的變遷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
二、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意義
要保持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就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的可持續發展軌道。
(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提升我國經濟的綜合競爭力、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導致對原料的需求大幅增加。特別是對石油的需求持續增加,而世界石油價格大幅攀升并持續保持高位,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直接影響,也使我國經濟面臨不穩定的發展環境。由于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經濟總量的擴大,我國對原材料和關鍵設備的進口量明顯加大,經濟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的程度也生增大。面對不穩定的國際經濟環境,要實現我國經濟安全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經濟發展對能源、原材料等的進口依賴。
(二)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必要條件,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表現在主要通過擴大投資規模、過多依靠各種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由此導致了效率不高、效益相對低下和環境壓力明顯加大以及發發展本身的不可持續性。而我國的現實國情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正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和切入點,是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和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以生產要素配置、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等基礎環節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首先,要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二,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鼓勵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勞動力受教育的平均時間每增加1年,GDP就會增加9%。第三,完競爭性市場體系,發揮市場競爭在優化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資源方面的基本功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實踐探討
國務院2005年12月2日頒布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明確提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該規定的出臺對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全面提高我國產業素質和競爭力,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平衡較快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濟集約增長的實質是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這首先取決于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可以改進產品、工程的設計;可以更新機器、設備,降低能耗,提高物質利用率,從而節約物化勞動的投入和使用。同時,科技進步可以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或者在同樣的時間內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活勞動含量,節約活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科技進步還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值,提高效益。可見,科技進步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前提,而促進科技的進步,就要增加研發投入,完善創新載體。構建以自身企業為主體,科技人才高度聚集、各學科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技改力度,強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努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移。這樣才能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其次,要建設節約型社會,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傳統的經濟運行方式應加快向循環經濟運行方式轉變的步伐,即從“資源—產品—廢棄物”向“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轉變應該加快。循環經濟的根本特征為“牴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所以,我們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新機制來發展循環經濟。
再次,作為職能部門的政府,要進一步深化其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消除妨礙經濟增長方式實規根本性轉變的體制性障礙,正確處理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和價格形成的干預,逐步建立以市場定價為主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另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他們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體力量。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教育的內容要全面,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還應加強勞動態度和職業道德的教育。為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河南新鄉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