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自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首次在倫敦水晶宮以展示和交易推銷英國工業產品為目的成功創辦以來,已經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被業界人士稱之為“無煙工業”的會展經濟,在展覽會不斷升級的影響下,正越來越成為現代化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也隨之成為一個城市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
一、中國展覽業的現狀特點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積極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2005年GDP增長率達到9.9%,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21億美元,為我國會展業提供了良好的內在發展動力、外部條件以及扎實的經濟基礎。近年來,我國的展覽業發展迅速,總規模連續保持近20%的增長速度,會展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05年,我國有專業展覽公司4900多家,全國各地上規模的展覽場館150多座,可供展出面積322萬多平方米。舉辦的展覽達到3800多個,展覽業的收入總額為127.5億元。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會展業在各城市發展迅速,尤其是以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成都五大會展城市最為活躍,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東北、中西部”五個會展經濟帶。環渤海會展經濟帶——以北京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為重點,其會展業發展早、規模大、數量多、專業化、國際化程度高,門類齊全,知名品牌展會集中,輻射廣。長三角會展經濟帶——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等城市為依托的會展產業帶已經形成。該產業帶起點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規劃布局合理、貿易色彩濃厚,受區位優勢、產業結構影響,發展潛力巨大。珠三三角會展經濟帶——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交會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廈門、東莞等會展城市群,形成了國際化和現代化程度高、會展產業結構特色突出、會展地域及產業分布密集的會展經濟帶。東北會展經濟帶——以大連為中心,以沈陽、長春等城市為重點的會展經濟帶,依托東北工業基地的產業優勢及東北亞的區位優勢,形成了長春的汽博會、沈陽的制博會、大連的服裝展等品牌展會。中西部會展經濟帶——以成都為中心,以重慶、西安、昆明等城市為重點的會展經濟帶,通過不斷發展,現已形成了成都的西部國際博覽會、重慶的高交會、西安的東西部洽談會等品牌展會。
二、內蒙古會展業發展現狀
內蒙古的會展經濟起步相對較晚,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不斷深入進行,內蒙古的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2006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479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2513美元,財政收入712.9億元。近5年來,全區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長,增速連年位居全國第一。在我區經濟發展和全國會展業方興未艾的影響下,我區的會展每年舉辦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發展迅速。展覽會整體的辦展水平、質量和規模都有了較大提高。場館展覽面積也不斷增加,會展經濟也漸露端倪。自1987年內蒙古第一個綜合性展覽館——內蒙古展覽館在呼和浩特市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先后又落成了包頭國際貿易中心、內蒙古商品交易中心、包頭神華國際會展中心、赤峰國際會展中心、滿洲里國際會展中心和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等規模不等的專業展覽場館。其中以內蒙古展覽館為龍頭,自建成以來先后舉辦各類展覽會、展銷會、洽談會等200多個,10多年來共有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國內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一萬多家公司企業前來參展,平均年接待國內外觀眾達上百萬人次。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目前是內蒙古地區最大的展覽場館,可提供3萬多平方米的展覽場地。
近年來,隨著內蒙古的藥品經銷商在全國范圍銷售網絡的影響,以尋求全國及省區藥品代理洽談的“藥品交易會”也不失時機地在呼和浩特召開。該會自1997年舉辦以來,規模從五六十個展位發展到700多個展位,吸引全國各地十萬多客商前來參會。每年的春節大年初八和8月初的幾天里,“藥交會”成了呼和浩特市的一景。在春節的淡季里,許多大酒店由于該會的召開春節不放假,客房被“藥交會”客商預訂一空,幾個有名氣的大酒店客房入住率更是達到100%。會議舉辦地點的前廣場被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占滿,附近的交通也由于會議的召開更是擁擠不堪。這在內蒙古的冬季甚至夏季的展覽會中也是少見的。尤其是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前后,在新落成的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相繼舉辦了《中國北方旅游交易會》、《2007中國民族商品交易會》和《第三屆中國西部(呼和浩特)文化產業睜覽會》。這幾個國家級展覽會在我區的召開先后吸引了全國乃至俄羅斯、日本、蒙古國、韓國、美國等國家地區的數千家企業前來參會,參觀總人數突破了60多萬人次。
初顯成效的會展經濟有效帶動了內蒙古地區商業、賓館、餐飲、旅游、交通、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眾多展覽會的召開促進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和經貿合作,擴大了內蒙古在金國范圍的影響,并有力推動了我區企業與全國和國外企業的交流,使我區產品走向全國和國際市場。
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會展經濟有著巨大的生機和發展潛力。隨著引進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融資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科技進步和科研成果的產品化,我國經濟將保持持續快速的增長。這些都為會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基礎。
“如果在我這個城市開一個國際會議,就好比一架飛機在我們頭頂上撒美元”,一個美國市長如是說。2002年規模盛大的北京國際汽車展就是如此,它給會展經濟以最好的詮釋。這次展覽會給北京帶來數以億計的各項收益。酒店、餐飲、交通、零售、廣告、印刷、旅游等行業都從中受益。業內人士說,參加北京車展的國外和香港、臺灣企業近300家,如果每家企業來lO人參展,每人每天餐飲住宿花銷100美元。展期加上展前的布展準備和撤展按10天計算,僅此一項就超過了300萬美元。而實際上有的企業來人更多,如德國奧迪公司連布展的設計施工人員都來自德國。再加上國內700家參展企業和約40萬的觀眾,其中3成來自外地。這些人在北京的住宿、吃飯、交通、消費也不是小數目。據大會有關人員估計,只展覽會門票收入就超過300萬元。我區的藥交會雖然還不能和北京的車展相比,但它也包下了呼和浩特市的五六個大型賓館酒店,吸引了全國各地30個省市、自治區的700多家企業、2000余名企業代表參展,超過十萬人到會參觀。拉動呼和浩特的第三產業收入估計也達億元左右,其會展經濟效益逐漸凸現。
三、內蒙古會展業發展趨勢
內蒙古的會展經濟雖然取得一定的發展,但與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沈陽、哈爾濱等城市相比差距還比較明顯。雖然在我區成立60年大慶之際,國家的幾個大型展覽會在我區舉辦,顯示了我區能夠承辦大型展覽會的強大實力。但也應該看到在這之前,我區舉辦的展覽會規模相對較小,檔次低。100個國際標準展位以上的專業展覽會很少,大都在七八十個左右,與北京。上海等地動輒上千個展位無法相比。區內展覽公司少,辦會的也少。外省來的展覽公司辦會多,但不太注重展覽會的社會效益,有的外省展覽公司舉辦的展覽會甚至受到參展企業的投訴和媒體的曝光,破壞了內蒙古的形象。市場的不規范運作,給剛剛起步的內蒙古會展業帶來了阻礙發展的弊端。本來不大的會展市場,相同類的展覽會就有好幾個在一個年度召開,且規模都很小。這樣在很小的范圍里無序的競爭,使參展企業無所適從,每個展覽會也不會達到滿意的效果。業內人士認為,內蒙古的會展業在全國的。角度上看還只是剛起步,行業管理不規范,自治區內的專業展覽公司比較少,專業人才缺乏。展覽場地少,展覽面積普遍不大,一些場館的設備老化,現有的場館不是設備老化展覽面積小,就是場館設計不適合舉辦展覽會,接待不了現今在全國召開的中型以上的展覽會。而且也沒有形成內蒙古地區特色的品牌展覽會,展覽會的舉辦更僅限于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個城市。雖然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的建成結束了我區接待不了全國大型展覽會的歷史,但由于缺乏專業管理人員和經驗不足,幾個大型展覽會的管理都存在諸多問題,大慶過后場館一片冷清。從長遠看,發展內蒙古的會展經濟必須面向全國、面向國際,規范市場形成品牌。只有打造知名度高、信譽好、優質的品牌展覽會才能將內蒙古的會展產業做大做強,內蒙古的會展經濟也才能夠真正發展起來。
要打造會展經濟優質的品牌,必須確立好自己的定位。山東壽光的蔬菜水果,西安楊凌的農業,浙江義烏的小商品都打造成了全國知名的展覽會,其效益、規模和影響都可以和北京的汽車展相比。內蒙古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與俄羅斯、蒙古國邊境接壤,廣闊的天然草原,占全國產量第一的羊絨生產企業,豐富的煤電和天然氣資源,迅速發展的奶牛養殖業等眾多推動自治區發展的資源和產業,是可造就我區品牌展覽會的無限資源。內蒙古在今后應下大力氣培育自己的品牌展覽會。利用我區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的便利條件和邊境貿易的發展,培育“中蒙俄三國邊境貿易洽談會”,培育“中國奶業產品博覽會”、“中國草牧業博覽會”、“中國羊絨及皮毛博覽會”,發展“內蒙古民族商品交易會”、“內蒙古文化產業博覽會”、“內蒙古旅游交易會”、“內蒙古藥交會”,從形式上創新,改革做大做強“內蒙古那達慕大會”等具有地區特色的品牌展覽會,并通過培植專業化的展覽公司和聘用專業的展覽人才來推動會展業的發展,改善現有場館的辦展條件,提高辦展和管理水平,提供優質服務。從而確立內蒙古會展業品牌展會的發展方向,真正使21世紀的朝陽產業——會展業,成為我區城市的一個經濟增長點。
近些年國內外的發展成就說明,會展經濟與它區域性經濟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像中國這樣正在成為“世界的加工廠”的國家,制造業的快速推進為推動整個會展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和活力。這一點不僅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這樣大的城市有充分的體現,而且在山東壽光、西安楊凌等小城市也正在迅速崛起和發展。
值得欣慰的是,“藥交會”經過幾年的打造磨合已經走向成熟,“奶牛博覽會”也正在引起全國相關產業廠家的重視。我區羊絨、奶制品等產業在全國領域中的迅速發展,生產基地不斷擴大,醫藥產品的銷售大軍遍布全國各地的,這些產業形勢的發展,也為將來打造內蒙古會展品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可以預見,今后5到10年,內蒙古的會展經濟將步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
(作者單位:內蒙古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