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內蒙古各家金融機構認真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各項金融指標均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經營效益大幅提高,金融運行總體平穩。
一、內蒙古金融運行基本情況
截至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795.37億元,比年初增加720.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73%;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3836.13億元,比年初增加596.1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80%。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企業存款較快增長,儲蓄存款、企業存款增加額占比呈反向變化。2007年9月末,企業存款增加額占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增加額的比重較2006年同期上升了13.99個百分點,而儲蓄存款增加額在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增加額較2006年9月末下降了17.10個百分點,占比呈反向變化。
(二)各金融機構存款份額占比變化較大。在全部金融機構中,4大國有商業銀行存款占比呈下降趨勢,政策性銀行存款占比上升。1~9月份,4大國有商業銀行存款增加362.52億元,占金融機構各項存款49.93%,較上年同期下降9.95個百分點;政策性銀行存款增加74.52億元,占金融機構各項存款10.26%,較上年同期上升9.42個百分點。
(三)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速同比雖有所回落,但仍持續在高位運行。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3805.61億元,比年初增加600.43億元,同比多增68.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96%,同比回落2.04個百分點。增加額在全國和西部12省區排名分別為第二十一和第六位,同比分別下降一位和二位;增長速度比全國17.13%的增速高4.83個百分點,在全國和西部12省區排名分別為第二和第一位,全國排位同比下降一位。1~9月份的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額已占到2006年全年新增額的96.93%。
(四)貸款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基本相適應,按好地支持了自治區的經濟建設。2004年以來,內蒙古經濟快速發展,以18%以上的速度排在全國前列。金融機構在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大背景下,積極調整資金支持經濟發展,貸款增長速度快于經濟增長速度3.46個百分點,與經濟增長基本相適應。
(五)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貸款發放季度趨于均衡。今年以來,為了預防經濟過熱,國家進一步加強了貸款投放管理,部分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由全年控制轉為季度控制,尤其從下半年開始,部分金融機構貸款規模逐月進行控制,使得今年貸款投放季度比例趨于均衡。今年前三個季度貸款增加額分別為247.59、210.34和151.50億元,各季度貸款增加額占1~9月份貸款總增加額的比例分別為41.42%、33.53%和25.23%,而上年同期則分別為39.19%、45.15%和15.64%。貸款投放更加趨于理性和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六)貸款投放體現區域政策,“金三角”地區貸款增幅較高。1~9月份,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三個地區金融機構新增貸款291.68億元,同比多增26.59億元,增加額占全區金融機構新增貸款的48.57%,比上年同期下降1.27個百分點。其中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增加最多,分別增加90.16和145.33億元,同比分別多增50.18和30.18億元。優勢經濟區域信貸的大幅度投放,形成了優勢區域的帶動作用,有效地促進了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良客戶的聯動發展。
(七)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持續較快增長.票據融資增幅繼續下降。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短期貸款余額為1600.35億元,比年初增加246.65億元,同比多增48.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40%,同比提高3.76個百分點,比1季末回落2.49個百分點,比2季末提高2.16個百分點;全區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余額為2051.97億元,比年初增加351.81億元,同比多增80.3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25%,同比回落0.53個百分點,分別比今年1、2季度提高1.10和0.50個百分點。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各金融機構緊縮信貸規模,通過控制票據融資業務量調整信貸增速,票據貼現增量明顯減少。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票據融資余額為150.71億元,比年初增加2.17億元,同比少增60.3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19%。
(八)農業貸款增加較多,個人消費貸款繼續保持較快增長。1~9月份,貸款投放圍繞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自治區六十周年大慶,重點支持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余額為297.80億元,比年初增加106.28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新增額的17.7%,同比多增26.68億元;鄉鎮企業貸款余額為51.85億元,比年初增加25.47億元,同比多增22.71億元。個人消費貸款繼續保持快速增長。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170.48億元,比年初增加43.63億元,同比多增52.4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65%,同比提高40.31個百分點。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130.87億元,比年初增加31.59億元,同比多增36.8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09%,同比提高37.31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占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的76.77%,個人住房貸款增加額占個人消費貸款增加額的72.40%。
(九)金融機構經營效益顯著提高。截至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盈利額達74.58億元,同比增盈29.72億元。其中,農業發展銀行實現利潤0.94億元,信托投資公司盈利0.77億元,扭轉了上年同期虧損的局面;農村信用社盈利4.15億元,同比增盈1.07億元;4家國有商業銀行共盈利53.66億元,占全區金融機構盈利額的7 1.95%,同比增盈20.78億元。
二、內蒙古金融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存貸款期限錯配進一步突出。今年1~9月份,全區金融機構新增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共計499.40億元,同比多增136.21億元。其中,活期存款增加463.43億元,同比多增227.26億元;定期存款增加35.98億元,同比少增91.05億元。1~9月份,新增中長期貸款351.81億元,同比多增80.30億元。從近年來的統計數據看,在全區金融機構的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中,定期存款余額和增加額占比不斷下降,與中長期貸款占比逐步提高形成鮮明的對比。結果導致銀行資金運用中,更短期限的資金來源對應更長期限的資金運用,使存貸款期限錯配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二)信貸需求旺盛與宏觀調控的矛盾依然存在。2006年以來,國家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大,截至2007年9月末,央行已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7次加息,目的是嚴把信貸閘門,遏制投資和貨幣信貸過快增長。而目前全區經濟正處于較快發展的階段,在直接融資渠道不暢的條件下,對銀行信貸資金呈現剛性需求。因此,如何認真執行“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宏觀調控政策,找準宏觀調控政策與全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的切入點,是擺在全區金融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金融機構信貸投向依舊集中。隨著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內蒙古金融機構通過信貸資金的集約投放有效地促成了電力、交通等地方基礎產業的形成,實現了金融與經濟的雙贏。但同時也造成了信貸資金配置上的高度集中。9月末,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貸款余額達904.12億元,占全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23.76%,比年初增加71.57億元,占全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加額的11.9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貸款余額為424.48億元,占全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11.15%,比年初增加81.41億元,占全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加額的13.56%。9月末,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三個地區貸款增加額占全區各項貸款增加額的48.57%,占比近全區的一半。9月末,全區中長期貸款余額為2051.97億元,較年初增加351.81億元,占全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加額的58.59%。
(四)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金融機構收入影響較大。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后,中央銀行存款利率沒有相應提高,金融機構利率收益受到影響。雖然提倡金融機構控制貸款,著力提高除貸款外的其他業務收入,但內蒙古其他業務較少,國家宏觀調控貸款發放,減少了金融機構貸款收入,其他業務又沒有相應的開展,對金融機構收入影響較大。
(五)“牛市”對金融業的影響顯現。自去年以來,我國股市持續火爆,金融機構的營運能力受到考驗。一是儲蓄存款增速趨緩,銀行資金來源壓力增大;二是儲蓄存款加速活期化,銀行資金管理難度增強。本輪“牛市”行情持續時間長、增幅高,使投資者獲利豐厚,也使居民對股市、基金投資的信心倍增,一方面已入市的資金為了操作方便通常是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在金融機構進行存放,另一方面未入市的居民資金也往往以活期存款的形式持有,等待時機進行投資,因而造成儲蓄迅速活期化。儲蓄存款活期化雖然使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的成本降低,但使管理難度增加,特別是在當前信貸資金長期化的背景下,極易增大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給金融業的穩健運行帶來挑戰。
三、實現內蒙古金融平穩運行的政策建議
(一)充分認識宏觀調控的重要性。中央銀行一直在積極推進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同時也充分考慮并最大程度地維護了金融機構的利益。一是通過注資和不良資產剝離,大力支持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使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大幅度改善,盈利能力顯著增強;二是在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過程中,人民銀行承擔了絕大部分匯率風險;三是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保持對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的控制,使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差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四是通過發行中央銀行專項票據置不良貸款,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促使其改善法人治理結構,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五是為了大力支持農村金融服務、體現金融調控政策的“區別對待”原則,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執行低于一般金融機構1.5~2.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增加了農村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
(二)端正對市場份額的認識,爭做小而精的社區銀行。目前,商業銀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各金融機構對市場信貸份額的爭奪更為重視。中小金融機構處于業務發展初期,擴張貸款規模的欲望更加強烈。事實上,中小金融機構經過幾年的發展,貸款占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流動性比較充裕的情況下,中小金融機構應嚴格審批條件,避免盲目吸納大銀行退出的不良客戶以繼續追求更高的市場份額或以更快的速度擴張規模。中小金融機構作為銀行業的中小企業,應該立足區域、立足特色、立足專業技術、追求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和利潤的穩定增長。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有效的盈利途徑,充分利用當前利差較大的時機,大力推進業務經營的戰略轉移,通過加大業務創新、技術研發力度、拓展中間業務、細分客戶市場、培育客戶忠誠度等途徑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三)根據社會經濟需求,保持貸款均衡投放。今年,商業銀行在均衡投放貸款方面已經有了相當的改善。各商業銀行一定要從長遠利益考慮,建立起“百年老店”的品牌意識,防止短期行為,給社會一個穩定的預期,即好企業任何時候都能貸到款,壞企業任何時候都貸不到款。金融機構繼續秉承貸款投放與貸款項目和實體經濟正常貸款需求相匹配的信貸基本原則,改善信貸服務,避免貸款在月度間、季度問的大起大落,在自身穩健經營的前提下,支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四)繼續做好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后的資金籌集工作。目前,炒股票、基金、紙黃金的越來越多,再加上保險等居民投資渠道的增加,分流儲蓄存款的因素不斷增加。國家為預防經濟過熱,又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來源正在受到較大的挑戰,因此,各金融機構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多方籌集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資金來源穩定。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