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我國的外資金融機構多采取混業經營模式,對我國目前的監管政策具有一定規避性,給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帶來了困難。同樣,我國各金融機構不斷進行業務和品種創新,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的業務相互融合和滲透,混業經營的趨勢也逐步加強。而我國原有的以機構類型確定監管對象和領域的監管模式難以對混業經營進行有效監管,容易出現監管真空。
一、金融監管對金融體系的作用
金融監管是金融主管機關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力,依法對金融機構及其運營情況實施監督和管理,以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保護存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保障金融體系安全、健康、高效運行。
金融業屬于高風險行業,以混業經營模式運行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內在的不穩定性、脆弱性和波動性,金融監管作為穩定金融的一種手段對維護良好的經濟金融秩序,優化資金配置,提高金融運行效率,保證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促進其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金融監管能起到預警作用,以便及時采取措施,盡可能降低風險造成的損失。
二、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監管的內容不完善
金融監管的內容和范圍包括金融機構從市場準入到市場退出的全部業務活動,但在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中主要是機構的審批和經營的合規性,缺乏完善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對金融機構日常經營的風險性監管尚不規范和完善,在風險監管中存在著重傳統的存貸業務,忽視存在隱性風險及其他金融創新業務等問題,主要強調從資產充足性和資產流動性方面進行監管,忽視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等指標的考核。
(二)監管范圍狹窄
我國金融監管的范圍主要局限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忽視其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更不用說網絡銀行。隨著計算機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及電子商務的興起,網絡銀行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并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對網絡銀行的監管基本上還屬于空白。網絡銀行是在相關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主要采取混業經營模式運營的,我國目前對來自網上的監管不到位。
(三)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在當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混業經營趨勢不斷增強的前景下,金融監管工作需要從業人員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但許多監管人員不能對金融機構的各項指標進行前瞻性和深層次的分析,從而使現場和非現場監管的效果與預期目標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難以實現混業經營趨勢下的金融監管目標。
三、改進金融監管的措施
(一)實行全面金融監管
風險逐步增加及風險擴散面越來越廣,是當前混業經營趨勢下國際金融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因此,金融監管當局應在原有的以合規性監管為主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合規性監管與風險性監管并重。應加大非現場監管的力度,不斷完善我們的風險監管措施,進行全面監管。建立適合我國實際的金融風險監管制度和辦法,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同時,各金融監管當局之間要盡快建立有效的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對業務交叉領域和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實施聯合監管,防止監管真空或重復監管。
(二)構筑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金融監管當局要引進市場退出機制,對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設法化解這些金融機構已經形成或潛在的風險,嚴重者可以勒令其退出市場,真正化解金融風險源,保證整個金融系統處于安全狀態。
(三)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
金融機構內部管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風險與危機的基礎性制度,是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的前提。金融監管當局的外部監管手段只是作為金融機構內控不足的補充,控制風險的根本措施還要靠內控制度?;鞓I經營趨勢下金融機構應對自身各分支機構、各職能部門以及經營決策者加強約束,使金融機構內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四)加強金融機構行業自律
金融行業自律是金融業自我管理、自我規范、自我約束的一種方式。加強行業自律組織(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及中國保險業協會)發展,可以使其在金融監管領域發揮作用,提高行業內部的管理,有效避免各主體之間的不正當競爭,規范其行為,促進彼此協作,與官方金融監管機構一起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安全。
(五)強化社會監督
由于金融監管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很難由監管當局完全承擔,要加強紀檢、審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工商、財稅等機構對金融機構的社會性監管,增強金融機構透明度,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和質量。還要通過新聞媒體,監督各金融機構遵守金融法規,加強金融法規知識和風險防范意識的宣傳。設立公開舉報電話,聘請社會義務監督員,建立暢通的信訪渠道也是不可缺少的。
(六)不斷提高監管人員素質
借鑒國外先進的、系統化的監管人員培訓機制。制訂監管人員培訓方案和計劃,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崗位課程,確定相應的培訓教材,保證監管人員能定期受到崗位培訓,使監管人員不斷擴大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保證監管的有效和成功。監管部門必須采取一切措施,嚴格約束監管人員的行為,防止玩忽職守、循私舞弊現象,樹立清正廉潔、秉公辦事的作風。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