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成本研究可以反映勞動力成本的發展趨勢和變化規律,分析勞動力成本變動對供求關系的影響以及對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影響,可為國家和政府制定宏觀政策提供重要依據,為企業的薪酬管理、裁員等提供參考。所以,對勞動力成本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資上升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是否真的就喪失了呢?人工成本增加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關鍵是看人工成本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關系。如果人工成本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那對于企業來說,競爭力就會下降;相反,如果人工成本增長率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則企業的競爭力就會增強。要真正確切地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存在勞動力比較優勢,就要測量這一地區的單位產值勞動成本。我們引入兩個概念來解釋這個問題,絕對勞動力成本和相對勞動力成本。絕對勞動力成本,是支付每個勞動者的工資的絕對額;相對勞動力成本,也稱為單位產值勞動成本,是單位產品的工資含量,計算公式為:
單位產值工資額=工資總額÷制造業增加值
=(工資總額/勞動人員)÷(制造業增加值/勞動人員)
=平均工資÷勞動生產率
由于中國在世界市場具有出口競爭力的企業和由于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最多的領域是制造業,所以重點以制造業為例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依然存在,并能保持較長時間
(一)制造業的絕對勞動成本在逐年上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絕對勞動成本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制造業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97元上升到2005年的20626元,提高了34.55倍。平均工資是逐年上漲的,增長速度最快的1993、1994年增長幅度達到27.06%和27.927%,1999年以后,工資增長開始保持比較穩定的兩位數增長率。到2005年,工資又出現了22.23%的高增長率。
中國制造業的絕對勞動成本即工人工資的上升,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中國的GDP長期保持在10%左右,社會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物價水平的上漲,同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對人員素質要求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過熱導致勞動力成本增加,而工業勞動力成本是與農業生產收入相聯系的。大量農村富余的廉價勞動力涌入城市,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之間巨大的收入差異,使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中,能保持較長時間的低成本優勢,特別是在制造業方面,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現在,農村的城鎮化、城市化以及國家對農業發展的保護、刺激措施,使得務農收入提高,所以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相應有所增加。這也與農業結構調整有關,農業逐步向生產質量高、有利于出口的高附加值的產品轉變,農民收入相應增加。中國勞動力工資的增長現象也符合要素稟賦理論中的要素價格均等定理,即國際貿易會使各國同質要素獲得相同的相對與絕對收入。全球勞動力套利方興未艾,在推動生產由高成本轉向低成本勞動力群體的跨境遷移活動中,中國多年來扮演著積極的角色。根據要素價格均等定理,中國勞動力工資必然出現增長。

(二)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上升,按高的生產力增長足以抵消工資水平上升帶來的不利
要考察人工成本增加的影響,關鍵要看人工成本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關系。從表1中可以發現,自1985年以來,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是逐年提高的,由1985年的8634.74元/人增長到2003年的94863.57元/人,增長了10.98倍。除了1990年由于政治風波的原因勞動生產率沒有出現明顯增長外,1991~2003年都有非常好的表現,特別是1998年,達到了45.75%的增長率,其他年份的增長速度都穩定在10%~20%這個區間。
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和工資的增長率進行比較,可以1995年為界將工資的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的關系劃分為兩個階段。1995年以前,工資增長率都是高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的,而且超過的幅度比較大。自1996年,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開始高于工資增長率。當然這個超出的幅度在逐年減小。所以可以判定,在1995年之前,由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跟不上工資的增長速度,所以,此時的工資增長會減少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減少對外資的吸引力。但1995年以后,由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大于工資的增長速度,企業單位產值的勞動力成本不升反降,這對企業的發展是有利的。
(三)相對勞動成本呈現下降趨勢,不僅遠遠低于工業化強國,也比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成本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仍然非常明顯
為了將中國制造業的勞動成本和其他國家的相比較,我們必須將兩國貨幣的價值比加以考慮。考察單位產值勞動成本的匯率折算值,可以發現中國制造業每創造一單位產值平均需要勞動成本0.17。在1989~1997年間,單位產值勞動力成本呈現上升趨勢,由1989年的0.17上升到1994年的0.22。此后,單位產值勞動力成本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1998年降到平均水平以下,自2002年來,都保持在0.13,在2005年只有0.11。

將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單位產值勞動成本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德國、韓國的勞動成本達到0.66、0.62,是中國的5倍左右。美國的勞動成本是0.4,日本是0.45,約是中國的4倍;而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也達到0.36、0.39、0.33,約為中國的3倍;泰國0.23,約為中國的2倍;只有印度和中國相當,為0.15。由此可以證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僅是相對于發達國家的,也比亞洲發展中國家低。
二、過于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存在的問題
雖然廉價勞動力是我國制造業目前最大的競爭優勢,但是,過度依賴這個優勢,已經給經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首先,使得貿易環境越來越惡劣,中國成為世界上受各國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巨大的貿易順差使世界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巨大的壓力,造成國民福利外流。

其次,從長期看,低勞動力成本嚴重制約了我國產業的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同時勞動者所得低,必然導致整個社會收入結構不合理,進而導致市場和生產結構的扭曲和畸形化,使社會生產資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再次,企業過度依賴廉價的勞動力賺取利潤,可能失去加大科研投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技術含量的動力,中國經濟也將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以,企業應該從學習和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使質量與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結論
應該看到,低勞動成本依然會在很長時間里給中國帶來勞動力比較優勢,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從長期看,低勞動力成本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怎樣使經濟擺脫對廉價勞動力的依靠需要政府有所作為。
第一,加大教育的投資。中國目前能夠成為世界工廠,關鍵在于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廉價勞動力群體。為了使中國的勞動力能夠支撐起下一個階段的工業發展,僅基礎教育不夠,需要國家加大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投入,增加熟練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
第二,工資的增加不會影響勞動力成本的關鍵在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但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工資的增加會增加企業成本,這些行業又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一旦大規模轉移,將給國家帶來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知道,跨國公司在決定建廠地點時通常要全面審視,對比人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素質、科研開發水平等因素,勞動力價格并不是唯一決定性因素。因此,對于勞動力成本上升給吸引外資帶來的困難,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方面進行彌補,這也是改善中國投資環境的一個契機。
第三,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中國目前出現的民工荒,部分原因是資源錯配造成的。所以,要構建有效的勞動力市場,提供就業服務,增進人力資本培訓,緩解失業,直接創造就業。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