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Bourdieu于20世紀80年代在《社會學研究》上正式提出了“社會資本”這個概念以后,社會資本理論不斷發展,逐漸進入到各個領域的研究中,被廣泛地用來解釋許多社會現象以及組織、區域甚至國家的經濟社會情況。在眾多關于社會資本的研究中,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會資本的收益方面,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闡釋了社會資本的有利性,卻相對忽視了社會資本本身存在的風險,這是不利于我們更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社會資本的。
一、社會資本及其益處
由于社會資本涉及領域的廣泛性,目前對于社會資本概念的定義多種多樣,主要可分為以下3種:最狹義的概念是普特南(Robert Putnam)對社會資本的界定。他認為,社會資本是人們之間的一套“橫向的聯系”,包括“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的信任、網絡(networks of Civic en-gagement)以及與網絡相聯系的規范”。社會資本的特征是推動了組織成員之間互利性的配合和協作。科爾曼的定義卻涵蓋了社會結構和用來調節人際行為規范的總體準則。而最廣義的社會資本概念,則是將社會資本界定為社會中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在的粘合劑,包括調節人們之間行動的規范和價值觀念以及產生這些規范和觀念的制度。社會資本三種概念被累進地拓寬,第一種定義包括非正式和局部的水平協會,而第二種定義強調階層協會,第三種定義在綜合前兩者基礎上將正式國家結構(政府法規)納入其中。考慮我們討論社會資本的全面性,這里的社會資本采用第3種定義。
在關于社會資本的研究中,人們首先關注了社會資本的收益,研究者普遍認為,對于個人,社會資本有利于個人職業的成功和取得額外的收益;對于組織,則有益于組織內部資源共享、產品創新及強化銷售關系、區域生產網絡和組織間的學習等等。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社會資本的風險有可能超過其帶來的益處,并且有時社會資本給行為者帶來的收益是建立在給其他行為者帶來風險的基礎上。
二、社會資本的風險
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兩面性,社會資本存在巨大收益的同時也必將存在相應的風險,我們對其所包含的風險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其風險主要包括:
(一)社會資本盲目投資帶來的風險。社會資本的建立和維持需要大量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并不一定能產生預期的收益,有些投資可能是無效的。由于社會資本的專屬性和“用進廢退”特性,一旦個人或組織對某一社會資本進行投資,沒有及時地予以利用和維護,那么由該投資形成的資產不僅難以轉移,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逐級消失,最終成為沉沒成本。
現在很多組織對社會資本認識不足,以為社會資本有益無害,越多越好,對社會資本進行盲目投資。但是在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們發現,社會資本包含多個緯度,不同緯度對組織的不同方面產生影響,單純從量上予以投資,不考慮社會資本緯度和結構對組織目標的影響,這種投入并不能產生預期的結果,必然會造成組織資源的巨大浪費。在社會資本投資前沒有進行收益與成本的預算,也可能給組織造成負效益。Hansen在研究社會資本收益時發現,為了完成同樣一個工程項目,擁有強聯系的團隊要比擁有弱聯系的團隊所花費的時間更多。雖然強聯系的團隊具有信息收益的優勢,但為了維持這種信息順利流通和共享卻需要極其昂貴的維護成本。Hansen認為弱節點比強節點更有效的原因不僅僅是弱節點不會產生冗余信息,更重要的在于弱節點比強節點花費更少的成本去維護這些聯系。
(二)社會資本過量帶來的風險。社會資本過量帶來的風險主要有3個方面。首先,強社會資本會造成組織成員的搭便車行為從而影響士氣。Portes(1998)認為在關系緊密的團體,社會資本反而有可能引起“搭便車”問題,并且對成員的進取心造成負面影響。強社會資本雖然共享了信息和成果,但也因此淡化了個人與團隊的界限,不僅使得團隊成員間的競爭動力減弱,并且使成員間的督促作用也弱化,從而為搭便車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降低了整個團隊的活力。
其次,組織內部的強社會資本會導致過分嵌入抑制新思想的產生,導致思想偏見和思維慣性。就如Powell和Smith-Doerr說的“過分緊密的聯系可能導致聯系的盲目性”。Kern(1998)基于德國企業的狀況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德國企業由于內部過度的團結,使得公司很難進行徹底的改革,尋找和采用新觀念的步伐變慢。
(三)社會資本的不當利用帶來的風險。首先,局部的強社會資本形成了部門墻,不僅不利于信息、資源在整個組織內的流通、共享,甚至成為組織更大范圍融合的負面障礙。其次,對于小團體的強烈身份認同可能成為組織的分裂因素,Brass和Butterfield等指出了社會網絡如何促使不道德行為和陰謀的發生。社會資本的團結作用能使組織分裂成“相互對抗的部分或是成為對特殊利益尋租的集合體”。再者,社會資本會進一步造成社會不公,統治階層會利用其掌握的社會資本強化其統治地位,在資產、職位分配上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不僅加劇了社會的不公,也阻礙了社會各階層的疏通,造成社會的分裂。
三、建議與對策
如何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本?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防止風險,做到社會資本投資的最大化。
(一)客觀全面地認識社會資本的功效、風險。社會資本是很重要的資源,在某些情況下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社會資本并不是萬能的,有其本身的不足,不可能替代其他資源。我們要充分認識社會資本可能存在的不足,舍棄對社會資本的盲目信賴,打破社會資本越多越好的觀點。我們要了解社會資本結構的組成及其不同組成對組織的不同影響,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有針對性地投資,避免盲目投資造成的浪費。
(二)做好投資前的預算。我們投資社會資本的目的是想從中獲益,所以除了要避免盲目投資外,還要在投資前對投資所需的支出和可能帶來的收益作一定的預計。如果投資可能的收益還不能彌補投資支出,顯然這種投資應該被制止。
(三)監視組織社會資本情況。組織培養社會資本的本意是促進組織發展,提升成員福利,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會出現社會資本過量的情況,不僅形成部門墻,阻礙信息流通,更可能限制競爭、抑制創新,甚至引起組織分裂,極大地損害組織的發展動力。作為組織管理者,要及時關注組織及各部門的社會資本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通過人事變動、引入競爭等手段予以平衡。
(四)引導和監督社會資本的運用。社會資本恰當運用才能產生符合組織利益的結果,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個人或團體用其所掌握的社會資本謀取私益,且往往以損害組織利益為代價。社會資本運用過程離不開人的因素,故對社會資本的使用進行引導和監督成為預防社會資本因不恰當運用帶來風險的重要手段。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從制度建設、思想教育及輿論引導等多方面著手。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