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與融資的一種新型、獨立的擔保方式——獨立擔保產生了。這種擔保方式一出現,就受到廣泛的歡迎。目前,獨立擔保被廣泛運用于國際金融、國際貿易領域,我國在對外擔保業務中也頻繁使用。因此,應當盡快明確國際貿易中獨立擔保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建立完善的獨立擔保制度。
隨著近現代國際貿易的空前發展,與之相伴的貿易風險也劇增。為減少新型國際貿易中當事人面臨的風險,保障他們的合法利益,商業實踐中許多新型的擔保方式應運而生,獨立擔保(IndependentGuarantee)就是其中應用最為廣泛、得到關注最多的一種。獨立擔保的基本當事人有三方:保證人(銀行)、受益人(主債權人)、委托人(保證申請人或主債務人)。
一、國際貿易中獨立擔保中當事人的權利
(一)受益人的權利
1.索款權。從合同出具之日起,受益人可隨時向擔保銀行要求償付,除非擔保合同中另行約定了付款時間。受益人提出償付請求和相關單據的時間和地點,可以由當事人約定,如無另外約定,則應于提出償付請求的期限內,在出具擔保的地點,向擔保人提出。
2.擔保轉讓權。這里講的擔保轉讓權指的是基礎合同不轉讓,受益人將擔保收益的轉讓和獨立擔保項下求償權轉讓的情況。對于前者,受益人享有自由轉讓的權利;對于后者,受益人只在擔保合同允許的范圍內享有轉讓的權利。這源于有關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的國際規則對受益人要求償付權利轉讓的限制性規定。如《聯合國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第9條第1款規定:“受益人根據承保的索款權利只有在承保書寫明允許的情況下才可轉讓,而且只能按照承保書允許的程序和方式轉讓。”
(二)擔保人的權利
1.獨立擔保銀行付款后對申請人的追索權。擔保銀行向受益人付款后,即可取得對申請人的追索權。在實際業務中,申請人一般都在委托書中承諾,擔保銀行為履行擔保合同的義務而向受益人付款后,申請人應給予償還;申請人在銀行有賬戶的情況下,擔保銀行可直接將該款項借記人申請人的賬戶上。擔保銀行這一權利,也是獨立于申請人與受益人之間的基礎合同的,不受其基礎合同糾紛的影響。
2.獨立擔保銀行的欺詐例外抗辯權。大多數國家承認,只要受益人的付款請求明顯構成欺詐或濫用權利,擔保人就可以拒付,申請人就可以向法院尋求司法救濟,阻止受益人取得付款。1995年通過的《聯合國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也承認銀行獨立保函獨立性的“欺詐例外原則”。公約第19條規定欺詐例外抗辯權的行使條件,即實際或推定知道受益人方面的索款要求是不合適的構成“不適當索款要求”,該條第二款明確表明索款要求的不適當性可以與基礎交易有關,或能通過參照基礎交易決定,具體是:(1)為了保護受益人而開具承保書的意外事件或風險毫無疑問地沒有發生;(2)法院或仲裁庭已宣布委托人,申請人的基本義務無效,除非承保書表明這類意外屬于承保的風險范圍之內;(3)承保所規定的基本義務已毫無疑問令受益人滿意地得到了履行;(4)受益人的故意不當行為顯然妨礙了基本義務的履行;(5)若是根據一項反擔保而提出索款,反擔保的受益人作為與該反擔保相關的承保的擔保人/開證人,不守誠信地作了付款。就證據方面來說,公約規定欺詐必須是“明白、清楚的”。公約第20條還規定了欺詐例外抗辯權的行使方式,構成欺詐可采用以下臨時司法措施:(1)發出一項臨時命令,使受益人得不到付款,包括命令擔保人/開證人扣留承保款額;(2)發出一項臨時命令,凍結已支付給受益人的承保款項,為此應考慮到若不發出此項命令是否會使委托人,申請人受到嚴重損害。同時,公約在第20條也作出了臨時司法措施的限制性規定:(1)法院可要求提出司法措施的申請人提供法院認為適宜形式的保證;(2)除本公約第19條第1款所述拒付理由或利用承保達到犯罪目的之外,法院不得根據任何其他拒付理由發出上述的臨時命令。
(三)委托人的權利
委托人的主要權利是抗辯權。當擔保銀行履行向受益人付款時違反了應對委托人承擔的善意、謹慎或合理注意的義務,擔保銀行的付款是錯誤的,損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當擔保銀行向受益人付款后取得對申請人的追索權時,對于擔保銀行的追索權行使,申請人享有抗辯權,可以拒絕付款。
二、國際貿易中獨立擔保中當事人的義務
(一)受益人的義務
1.提交符合規定的索款要求和單據。索款要求和單據要與擔保合同的規定一致,單據之間應彼此一致。第一,索款要求、提交的單據必須與擔保合同的要求表面相符。獨立擔保中,受益人要獲得付款必須提交擔保合同規定的單據和文件。第二,受益人提交的索款依據必須內在一致。受益人提交的索款單據往往不止一份,必須保證所有索款單據的內在一致性。第三,受益人的索款要求與擔保合同的規定是否嚴格一致。受益人的索款要求必須與擔保合同的規定嚴格一致,擔保人才能履行付款義務,否則銀行可以拒付。
2.受益人提交的索款要求和單據必須符合法定的或者約定的形式。根據《聯合國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第15條第1款,任何索款要求均應依第7條第2款所屬的形式并依照承保的條款和條件提出。第7條第2款規定:“一項承保可以以任何形式出具,只有其留有承保案文的完整記錄且有公認的手段或經由擔保人/開證人與受益人約定的程序對其來源作出核證”。根據該條,索款書及單據可以采用傳統書面形式,也可采取數據電文等形式,但口頭形式顯然不符合上述要求。鑒于獨立擔保所涉及的權利義務關系比較復雜,索款要求采用書面形式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擔保書中對單據和文件有特殊要求,那么受益人提交的文件也應符合,否則擔保人有權拒絕付款。
3.索款要求應在有效期內提出。索款要求必須在時效當日或者之前提出,否則擔保將終止效力。對于生效日期,除非擔保合同中有不同的規定,擔保合同自開立之日起生效,這意味著自開立擔保合同之日起至失效日之前的這段時期為受益人索款的有效期間,受益人隨時可以向擔保銀行請求付款。那么,失效日期的明確是確定索款要求有效期的關鍵。
一種情況是獨立擔保合同中規定了失效日期,縱觀各類獨立擔保合同,確定失效日期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就是規定一個具體的日歷日期;第二種是將失效期和主合同的履行期限協調起來,規定合同的履行期限加上若干個月為合同的失效期;第三種方法是將前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如規定擔保合同在主合同履行完后再過若干個月終止,但最遲不遲于某一具體的日歷日期,以較早者為準。另一種情況是擔保書未以任何形式確定擔保書的失效日期,則根據《聯合國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第12條C款的規定自擔保書開立之日起六年之日到期。
不論單據或文件是由受益人本人提供還是由受益人以外的第三人提供,受益人提出的索款要求和擔保合同都應當在失效當日或者之前提出。有效期終止,擔保人的責任也隨之完結,受益人再無權提出索款要求。
(二)擔保人的義務
1.對于索款要求與保證條款和條件是否相符的審查義務。各國審判實踐廣泛認同索款要求與保證條款和條件嚴格相符的原則,擔保銀行對索款要求與保函付款條件和條款是否相符的審查義務主要在于確定受益人所提交的單據與保函中規定的要求是否嚴格相符,銀行對受益人所提交的單據與付款條件進行表面形式上的一致性的審查和單據與單據之間彼此表面一致的審查。這與跟單信用證中銀行的審查義務相似。
2.獨立擔保銀行的合理注意義務。銀行在履行擔保合同的義務時,應盡到善意謹慎合理注意的義務,維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銀行的合理注意義務要求銀行應在付款時對付款聲明及有關單據進行認真審查,如果與擔保合同要求不符,應予以拒付;在受益人請求付款構成明顯構成惡意欺詐時,付款請求已超過擔保合同的有效期限的銀行應予以拒付。如果擔保人付款違反了上述規定,導致付款錯誤而給申請人導致經濟損失的。擔保銀行應負責賠償。通常由于擔保銀行錯誤付款,在擔保銀行向申請人追索時,申請人可以以其違反善意、謹慎的義務而進行抗辯。
3.獨立擔保銀行的通知義務。銀行在收到受益人的索款要求時,應該不遲延地將索款要求告之申請人,在間接保證情形下擔保行應該將索款要求告之第一指示行以及第一指示行將索款要求告之申請人。通知的內容有三個:(1)受益人提出付款要求的事實;(2)受益人要求付款的書面聲明和有關文件;(3)擔保人初步審查意見以及是否決定付款的事實。擔保人對申請人的通知義務都不應影響擔保人獨立自主決定是否付款的權利。
(三)委托人的義務
1.獨立擔保銀行向受益人付款后,申請人必須向銀行賠償擔保規定的款項。即使在申請人與擔保行關于銀行是否履行了它的合理審核的義務存在實質性爭論的情況下,申請人也必須首先向銀行賠償擔保規定的款項,然后如果申請人能夠證明銀行違反其應該承擔的審核義務時,才可以訴訟擔保行,向其索回已經賠償款項。
2.獨立擔保銀行要求委托人提供反擔保的情況下,委托人向擔保銀行承擔提供反擔保的義務。提供獨立擔保的銀行為了避免自己因承擔保證責任而遭受損失,通常會要求申請人提供以擔保行為受益人的反擔保,為擔保行向受益人付款之后獲得賠償提供保障。
3.向擔保銀行支付手續費和訴訟費的義務。申請人具有向銀行支付所擔保債權總額的一定比例數額手續費的義務。同時還要承擔獨立擔保銀行因該項獨立擔保業務而發生的與受益人或擔保銀行之間發生的訴訟費用的義務。
(作者單位:廣東潮州韓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