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們對非營利組織的依賴越來越深,但是非營利組織自身的發(fā)展卻困難重重,尤其在資金需求方面,幾乎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都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非營利組織處在資金嚴重不足的狀態(tài)下,無法開展正常的活動。根據(jù)清華大學NPO研究所對1508家NPO進行的調查結果分析,有41.4%的非營利組織認為資金缺乏是最突出的問題,占所有非營利組織面臨問題的第一位。
一、非營利組織籌資現(xiàn)狀分析
根據(jù)清華大學NPO研究所提供的一份名為《中國NGO研究——以個案為中心(2001)》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非營利組織有近50%的資金收入是政府提供的財政撥款和補貼,21.18%是非營利組織的會費收入,6%是非營利組織的營業(yè)性收入,5.63%是企業(yè)提供的贊助和項目經費,5%是其他收入。根據(jù)收入來源結構分析,可以得出我國非營利組織當前的籌資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非營利組織對政府依賴性強
我國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主要依賴于政府的財政撥款和補貼,而不是以項目為導向的經費支持,至今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多元化的籌資渠道。這種單一的過分依賴于政府的籌資渠道,使得非營利組織缺乏提高效率的競爭機制,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管制成本,而且使非營利組織行政化傾向嚴重,不利于非營利組織的職能發(fā)揮。而且在政府不再對非營利組織注入資金時,非營利組織也就無法利用自創(chuàng)收人生存,一旦失去重要資金來源渠道,組織領導或成員必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籌資,嚴重影響組織職能的發(fā)揮,導致籌資更加困難,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二)非營利組織自創(chuàng)收入比例低
非營利組織的自創(chuàng)收入,包括其通過提供產品或勞務而向消費者收取的費用以及通過投資而從受資方取得的收益。根據(jù)《世界銀行發(fā)展報告(1992)》和國際勞工組織《社會保險成本(1993)》的資料顯示,國外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中,民間捐贈所占比重僅為10%,公共部門資助所占比重為43%,私人收費所占比重為47%,這表明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自創(chuàng)收入。在我國香港,自創(chuàng)收入占非營利組織收入的40%。在美國,1995年非營利組織的主要收入來源于服務收費,它占總收入的56.6%。而我國由于長期處于政府的控制之下,非營利組織對政府的從屬性與依附性很強,獨立自主的生存能力較差,獲取自創(chuàng)收入的能力較弱,自創(chuàng)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相當?shù)汀?998年非營利組織的收入結構中,營業(yè)性收入僅為6%??梢?,自創(chuàng)收入的嚴重不足,是我國非營利組織陷入資金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非營利組織社會公信度不高
非營利組織缺乏社會公信度,向社會募款效果較差,而媒體向社會募款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我國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guī)定:“社會團體應當向業(yè)務主管單位報告接受、使用捐贈、資助的有關情況,并應當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但現(xiàn)階段,我國許多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是不公開、不規(guī)范的。根據(jù)清華大學NPO研究所于2000年組織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在我國,10.5%的非營利組織沒有年度財務報告制度,一半以上的非營利組織通過內部審計或不通過審計制作定期的財務報告,只有14.7%的非營利組織通過注冊會計師等外部審計進行規(guī)范的年度財務報告。財務信息不公開,捐款人就無法了解所捐資金的使用情況,必然會降低公眾對非營利組織的資金管理和使用問題上的信任度。而混亂的財務管理和暗箱操作所引發(fā)的貪污腐化、徇私舞弊和低效率等丑聞,更是對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造成嚴重的打擊,極大地削弱非營利組織通過民間捐贈獲取資金的能力。
(四)非營利組織接受社會捐贈比例低
我國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中,企業(yè)與民眾的捐贈比例較低,其中的原因:一是公眾捐款的意識不強。我國人民群眾的平均收入不高,且長期置身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那種政府包辦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環(huán)境中,傾向于免費享受別人提供的福利,參與、資助社會公益事業(yè)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二是稅收減免的激勵效果不明顯。目前我國關于公益事業(yè)捐贈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1999年)》、《關于完善城鎮(zhèn)社會保障體系試點中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2001年)》和《扶貧、非營利性捐贈物資免進口稅收暫行辦法(2001年)》。它們雖然以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明確了對非營利組織在內的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社會捐贈予以稅收減免鼓勵,但這些稅收減免方面的規(guī)定還很不夠,對公益捐贈的激勵效果不明顯。
二、非營利組織籌資對策建議
(一)拓寬非營利組織的資金籌措渠道
隨著我國非營利組織從政府領域向公共領域轉型,社會對非營利組織的服務需求在不斷增加,非營利組織籌資渠道可涵蓋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營利組織、個人、基金會和自創(chuàng)收入。成熟的非營利組織應采用多元化的籌資渠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非營利組織由官民合作朝民間自治發(fā)展,國家財政撥款和補貼不再是主要的籌資渠道,這部份比例將逐漸縮小,由營利組織、個人、基金會籌資比例將逐漸增大,非營利組織必將尋求新的高效的籌資渠道以滿足生存。
(二)提高非營利組織自創(chuàng)收入的比例
非營利組織雖不以營利為目標,但并不等于不能營利,它可以進行營利性經營并獲取利潤,不分配給組織里的個人,成為組織籌措資金的一部分,為完成組織的目標和使命而使用。非營利組織可通過以下途徑來獲取自創(chuàng)收入:1.收取服務費用。顧客支持型和公眾支持型非營利組織在對其顧客提供商品或勞務時,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2.從事經營活動。非營利組織在開展實現(xiàn)其社會使命的主要業(yè)務活動的同時,還可以從事一些相關的經營活動,將獲取的收入用于組織的發(fā)展壯大,以便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3.進行商業(yè)投資。對非營利組織來說,投資是一種重要的籌資方式。例如慈善基金會可將閑置資金投入到房地產、股票或期貨市場去實現(xiàn)資金的保值與增值。當然,非營利組織進行商業(yè)投資,必須遵循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和合法性的原則。
(三)提高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公信度
社會捐贈是非營利組織重要的資金來源,要獲得更多的和持續(xù)的社會捐贈,需要非營利組織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自身公信度的建設,讓企業(yè)和個人更多的了解并支持組織的活動,從而擴大組織的社會影響力。非營利組織在宣傳和活動中,要“以人為本”,盡量激發(fā)民眾的同情和認同感,培養(yǎng)人們的慈善意識,開拓持續(xù)性的資金來源。此外,還要引入競爭機制,淘汰那些不正當和服務質量差,又嚴重影響非營利組織聲譽的組織;及時公開和反饋捐贈信息,讓捐贈人了解資金的流向和用途,進而增強人們對非營利組織的信任程度,提高社會的捐贈愿望。為此,非營利組織必須維護自身的公信力,主動完善自律機制,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構,確保組織運作的公開化和透明化。
(四)提高非營利組織接受捐贈的比例
在市場經濟下,非營利組織在籌款的策略上應該采取顧客導向,分析組織在市場中的位置,關注那些接受組織宗旨的人們,設計使?jié)撛诰杩钊藵M意的活動計劃,甚至和潛在捐款人一起合作設計活動項目,同時通過籌款活動培養(yǎng)新的潛在捐款人。針對我國個人捐贈比例太低的情況,非營利組織在籌資時還應該重視對捐贈者的利益補償,想方設法拓展個人捐贈領域。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在不對非營利組織聲譽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下,正確地運用利益驅動機制,給捐贈人以利益補償,以此來推動捐贈事業(yè)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學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