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金融工作,2003年成立自治區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專門負責為駐區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企業搞好協調服務。各盟市政府也先后成立了金融工作辦公室。部分旗縣也設立了金融辦公室。不斷加大各級政府對金融工作的指導、協調、服務力度。在推動地方金融發展、及時處置金融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治區先后建立了對金融機構的表彰獎勵制度、稅費優惠政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網絡、信用環境建設法規、打擊非法逃廢金融債務工作機制、金融穩定和應急機制,初步形成了一個多方位支持金融業發展的組織體系和政策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全區金融業的高速、高效和健康發展。
一、經濟和金融良性互動發展的五年
2002-2006年是我區經濟和金融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也是經濟和金融發展變化最大的時期之一。5年來內蒙古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生產總值由2001年全國第24位進入2006年第17位。人均生產總值2萬多元。由2001年全國第16位進入2006全國第10位。經濟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帶動了金融業的超常規發展,而金融業又為經濟實現跳躍式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5年來全區金融機構存貸款高速增長。資本市場融資取得歷史性突破。保險業務快速發展。以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郵政儲蓄、信托公司、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等為框架。多層次、多品種的金融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金融改革和創新全面展開,區外金融機構紛紛入駐,金融資金大量涌入。金融業已經成為我區第三產業發展的突出亮點。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不斷提高。2006年全區金融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達到15.9%。超過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的1.4個百分點。
5年來我區金融業發展有以下特點:
(一)存貸款增長速度不斷加快
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由2001年末的1498.8億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4036.6億元,年均增長21.9%;2006年存款余額增幅達22.4%,比全國高5.6個百分點。2006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205.2億元,貸款余額增速從2001年的9.7%提高到2006年的22.9%,超過全國信貸增長速度。超過全區經濟增長速度,超過全區同期存款增長速度。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二)地方金融體系逐步壯大
全區基本上形成了以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郵政儲蓄、證券公司、信托公司、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貸款子公司、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等為框架的、多層次、多品種的金融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
(三)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到2006年末,全區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22家,股票市值930億元。5年來,全區在境內外資本市場共計融資200多億元。去年我區在全國率先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又在全國率先完成了上市公司清欠任務,累計清理大股東占用資金20多億元。
(四)保險業呈現多元競爭發展格局
全區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從2001年的24.6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72億元,年均增長24%。目前全區保險主體有15家(一家籌建),保險業總資產159.8億元,從業人員3萬人。全區保險業務總量快速增長,保險覆蓋面迅速擴大,呈現出多家競爭、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五)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
我區積極配合和支持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股改上市工作,妥善解決改制過程中的歷史包袱,依法保全銀行債權,使銀行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大幅度提高。兩家信托公司成為自治區重要的融資平臺,兩家證券公司成為綜合類券商,并且通過證監會規范各類資格審核。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到2006年末有15家旗縣統一法人社正式掛牌運營,26家獲準籌建。經過積極爭取。我區成為全國開展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的6個試點省區之一、全國小額貸款機構5家試點省區之一、全國微小貸款2家試點省區之一。我區與幾大國有商業和政策性銀行的合作機制不斷深化,與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大范圍、寬領域、深層次的金融合作機制逐步形成。
(六)推動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框架初步建立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先后成立了各級金融辦,制定了對金融機構的表彰獎勵制度和稅費優惠政策,建立了打擊非法逃廢金融債務的工作機制、金融穩定和應急機制,形成了覆蓋各盟市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網絡。初步建立了一個多方位支持金融業發展的組織體系和政策體系。各類突發性金融風險得到及時有效處置,有力地維護了地方金融穩定。
但我區金融業的發展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金融發展水平相對較低。2006年末全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在全國排名第25位,存款余額排名第26位,總量偏低;全區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和生產總值之比)1.5%,大大低于全國2.7%的平均水平。二是地方金融企業實力不強。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沒有融合,股權結構單一,資產質量不高,資本充足率較低。三是面向中小企業、農牧業、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不足。2006年全區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619.5億元,其中用于中小企業的貸款占15%、用于農牧業的貸款占3.7%、用于社會弱勢群體的貸款僅占0.5%。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盡快加以解決。
二、努力把金融改革和發展推向新階段
抓緊機遇,迎接挑戰,全面推進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安全發展,對于實現我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后一個時期我區金融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建設西部金融強區為目標。全面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全方位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健全金融組織體系。做大做強金融企業,著力擴大融資總量,創新金融服務品種,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提高金融資產質量,全力維護金融穩定,建立起大中小企業并重,多樣化融資方式并舉,品種豐富、層次齊全、分工合理、各展所長、互聯互通、運行高效的區域性金融服務體系,形成經濟社會與金融發展相互推動的新格局。
(一)全面推進農村牧區金融改革,構建農村牧區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農村牧區金融改革的目標是形成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各展所長、服務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充分發揮商業性金融為“三農三牧”服務的作用。利用農業銀行在縣域的資金、網絡等優勢。搞好農村牧區金融服務。二是穩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協調城市商業銀行和駐區股份制商業銀行到農村牧區設立村鎮銀行和貸款子公司,積極引導農牧民組建農村資金互助社。穩步擴大小額貸款公司試點范圍,支持郵儲銀行做好在農村牧區的儲蓄、匯兌和小額貸款業務。三是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積極推動旗縣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確保今年全部完成旗縣統一法人社、農村商業(合作)銀行的改制任務。深化農信社管理體制改革,理順自治區與盟市、旗縣的關系,構建簡潔高效、分工合理的管理體系。在鞏固現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走商業化運作的路子,推動農信社向現代金融企業方向邁進,力爭用3—5年的時間將自治區聯社改造成產權明晰、治理完善、內控嚴密、經營有特色的全區性農村合作銀行。四是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積極支持農業發展銀行調整職能。拓寬支農支牧服務領域,大力支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涉農領域的種養、加工、流通等中小企業發展,做好開辦農村綜合開發等中長期貸款的準備工作。協調開發銀行不斷加大在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小城鎮建設、資源開發、農村牧區飲水、農牧民培訓等方面的信貸投入,積極推動全區縣級開發性金融的資金全覆蓋工作。五是搞好財政支農支牧資金和金融資金的聯動。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支持,多渠道籌集擔保資金。推動其向農村牧區延伸。積極探索把一部分用于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等財政資金轉變為貸款項目的還本付息補貼資金、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或擔保資金。這樣既能產生財政資金帶動信貸投入的成倍放大效應,又能產生財政資金不斷積累的蓄水池效應,形成財政資金帶動信貸資金的良性循環機制。
(二)健全金融組織體系,培育地方金融龍頭企業
進一步整合金融資源、延伸服務網絡,做大做強全區金融機構。一是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積極支持中國建設銀行等3家已上市銀行解決分支機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配合農業銀行做好不良資產核銷、債權落實等股改前的準備工作;配合國家開發銀行做好商業化改革的各項協調工作。二是擴大金融機構覆蓋面。抓住國家鼓勵各家金融企業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機構和網點的機遇,積極支持各家股份制銀行在盟市設立分支機構。推動包頭市商業銀行在區內外進一步拓展分支機構、鄂爾多斯城市信用社改組成立城市商業銀行,支持烏海市商業銀行在小三角地區增設分支機構。完成中信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在我區分支機構的組建工作。積極引進養老、健康、出口信用等專業化保險公司在我區設立分支機構,引導保險公司向旗縣及農村牧區延伸機構。三是扶持地方金融企業做大做強。抓緊推動包頭市商業銀行、恒泰證券公司、內蒙古信托投資公司等企業上市融資。促使其按照國際標準運作。迅速成長壯大。積極支持呼市、包頭等地的城市商業銀行通過市場化運作整合資源。成立自治區股份制商業銀行。打造地方金融龍頭企業。加快呼和浩特市商業銀行、內蒙古信托投資公司增資擴股工作進度。爭取呼和浩特市商業銀行股本增加到6億元以上,內蒙古信托投資公司股本增加到lO億元以上。四是推動中俄蒙雙邊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引進俄蒙銀行來我區設立分支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協調各家商業銀行在俄蒙設立分支機構。加快銀行結算便利化。支持各家保險公司在俄蒙開展人壽、財產、運輸等保險業務。
(三)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目前資本市場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股票、債券、基金等產品交易非常活躍。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優化資源配置和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等功能。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一是加快培育擬上市企業。繼續加強與證券監管及有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加大對企業發行審核的協調力度,支持已通過審核的公司盡快申請上市。建立和完善上市后備企業的培育機制。制定促進地區上市后備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發展規劃。重點推進霍林河煤業主板上市、特弘煤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和福瑞制藥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進程。二是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資能力。支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發行新股、可轉債、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等資本市場金融工具。擴大融資規模,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重點推動鄂爾多斯、伊泰、伊利、蒙牛等企業進行再融資;推動草原興發的重組工作,實現寶山能源借殼上市;加快包鋼集團整體上市步伐。三是加快實施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激勵約束和外部監督機制。四是抓住國家大力發展企業債券的有利時機,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大力發展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五是加快礦產資源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工作。積極發展創業投資基金,擴大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四)積極發展保險市場,擴大保險服務覆蓋面
一是大力發展農牧業保險。今年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已經納入財政預算。我區是全國6個試點省區之一。要抓緊確定試點范圍和試點品種,落實配套財政資金。制定承保方案。確保試點成功。探索把一部分用于農牧業抗災防災資金轉變為保險補貼資金,提高農牧民投保能力。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牧業政策性保險業務,創新農牧業保險產品。二是積極推進煤炭、建筑等危險行業以及車輛、旅游行業和公共聚集場所責任保險。健全安全生產保障機制。促進政府公共服務創新。三是統籌發展城鄉商業養老保險。鼓勵個人和企業通過商業保險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
(五)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力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中小企業是我區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關鍵是解決融資問題。目前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股權多元、覆蓋全區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網絡已經基本形成,下一步要圍繞我區大型骨干企業和龍頭企業,大力支持與之配套協作的中小企業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配套、聯動發展的新格局。一是盡快做大做強擔保機構的實力和規模。進一步加強與開發銀行的合作,引導民營企業投資人股,推動擔保公司的整合和重組,形成一批股權結構合理、風險控制嚴密、覆蓋范圍較廣、資金規模較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進一步提高擔保資金與銀行貸款的放大比例。二是建立長期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財政資金支持制度。各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增加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的資本金以及建立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制度。形成自治區、盟市、旗縣、企業四方共同出資,覆蓋各個盟市。面向當地中小企業、農牧民的信用擔保網絡體系。三是建立中小企業貸款貼息、信用擔保、信用評級的聯動機制。進一步加強財政用于農牧業產業化項目的專項資金、工業中小企業的貼息資金、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協調運作,形成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合力。四是積極推動成立中小企業信用促進會。成為中小企業與金融部門合作的組織平臺。形成與貸款平臺、擔保平臺協同運作的中小企業融資配套服務體系。同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創業指導、技術引進、物流、信息、法律等其他服務體系。五是積極借助全國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網絡。尋找有實力的、具有高成長性的區外企業。通過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引進資金、管理和技術,實現中小企業經營機制、創新機制、管理機制的飛躍。
(六)改進和加強金融服務,打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
完善現代化支付體系建設。鼓勵支付工具創新。加快推廣個人支票業務。全面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銀行卡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推廣公務用卡,開辦農民工銀行卡業務。積極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加快建立起對弱勢群體金融服務的政策扶持體系。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微小企業貸款、小額貸款、下崗失業人員貸款、農民工培訓貸款、助學貸款和面向農民工的意外傷害保險和責任險等業務。認真實施《內蒙古自治區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完善信用信息數據庫。建立信用激勵懲戒機制,大力開展信用評級服務。認真貫徹執行自治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中針對金融業的稅費減免政策。嚴厲打擊洗錢活動、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非法逃廢金融債務以及金融詐騙等破壞金融秩序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