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四位一體”的不斷深入,個體私營經濟將迅速發展壯大,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已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稅源結構也將隨之發生新的變化。研究和加強個體私營經濟的稅收管理。對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提高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現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個體私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擴大,特別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個體私營經濟已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后勁。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拾遺補缺”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個體工商戶已達一億萬戶。私營企業已達5000萬家。從業人員總數已達9000萬人。注冊資本總額達9萬億元。個體私營經濟創造的產值近10萬億元。繳納的稅收6000多億元,約占全國稅收總額的1/5。個體私營經濟的作用明顯增強,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是新增就業的主渠道和支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是各級財政特別是地方財政日益重要的收入來源。它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需要。而且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促進了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二、個體私營經濟稅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稅收負擔低流失問題嚴重
近年來由于只重視對國有和集體經濟大型稅源的控管,而忽視了對征收難度大、成本高、稅源小的個體私營經濟的稅收管理。對個體私營經濟征稅嚴重不足。應征數與實征數之間存在較大差額。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個體私營經濟稅收流失的局面。稅收流失已成為個體私營經濟稅收管理中一個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問題。
(二)規范管理不夠征收機制弱化
長期以來,稅收指導思想是以組織收入為中心,沒有把稅務執法放到稅收法制的高度來給予足夠重視,只作為組織稅收收入的一種手段來加以運用。由于過分強調了稅收的收入職能,使稅收執法居于從屬地位,弱化了稅務執法的剛性。盡管實施依法治稅多年。但在任務治稅的重壓下,加強個體私營經濟稅收管理進展緩慢。造成稅基管理弱化,納稅申報困難,稅法剛性不強,征管手段不力。
(三)稅制不完善、征管漏洞多
現行稅收制度與管理制度對所有制形式多樣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經營方式和核算方式的多樣化顯得很不適應,增值稅征收范圍狹窄。稅源難以控管。如交通運輸和建筑安裝行業未納入征收范圍。導致增值稅鏈條中斷,失去了自繳自核功能。稅收優惠政策過多過濫,缺乏科學性和嚴密性,特別是按經濟成分制定的一些稅收優惠政策適應性差。不便操作。致使不法個體商家乘機濫用稅收優惠政策,騙取國家退稅和減免稅。
(四)活動隱蔽會計信息失真
除稅務部門外,目前對個體私營企業會計核算的管理基本上無其它外部行政機關強有力的制度約束。管理監督不嚴,造成個體私營企業經營行為不規范、內部管理混亂,做假賬和賬外賬。甚至虛開代開增值稅發票。內部憑證真實性下降和會計信息失真。
(五)納稅整體環境不佳
納稅入納稅意識不強,法治觀念淡薄,偷逃稅愈演愈烈。由于各種原因,當前納稅人還沒有形成自行或委托中介機構直接辦理納稅申報、自覺履行納稅義務的習慣。主動納稅氛圍不強,稅法缺陷加劇;部門配合不力,征管力量軟化。由于在征管實踐中金融系統和其它相關部門配合不力,嚴重影響了稅款的足額征收;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納稅人故意隱瞞收入。企業多行開戶?,F金交易盛行,銀行結算賬戶形同虛設,稅基難以監控,對個體私營經濟稅收不能應收盡收。
(六)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不足
稅收優惠政策適用范圍不夠,削弱了自身的吸引力?,F行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適用對象是以零售為主的商貿企業和服務業,而對其他能大量吸收下崗人員的加工工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沒有做出規定。這種按所屬行業、經營方式、所有制性質對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區別對待的做法,沒有體現稅收公平、公正的原則。減免稅種單一,抑制了地方政府執行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積極性。現行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所減免的稅種主要是營業稅、所得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等地方稅收,而主要稅種增值稅并不在減免之列。以減免地方稅收來促進再就業,加大了地方財政壓力。
三、個體私營經濟稅收征管問題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導致稅負失衡。破壞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機制
由于不同經濟類型企業之間稅收負擔水平存在差異,所有制經濟結構稅負不平衡,國有企業稅負明顯重于個體私營企業,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扭曲了政府正常的收入機制
稅收流失直接成為導致政府規范預算收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使得財政難以安排其必要的支出,迫使政府各部門競相通過收費來彌補經費不足,因而極大地削弱了稅收在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分配中的調節職能,扭曲了財政收入機制。
(三)產生了社會收入分配不公
由于個體私營經濟稅收流失的存在,進一步加劇了國民收入向居民個人分配的傾斜和高收入與低收入的兩極分化,使稅收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調節公民收入水平和實現社會公平的功能。
(四)扭曲了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杠桿
個體私營經濟部門的稅收流失。使稅收不能通過經濟利益的誘導實現對產業結構的有效調節而失去了杠桿功能,從而模糊了國家調節經濟的邊界。使得該限制的產業得不到限制,該激勵的產業得不到足夠的鼓勵。進一步加劇了產業結構的失衡。
(五)誤導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向
從稅收傾斜角度看,稅收流失是納稅人自己給自己的“稅收優惠”,是國家不情愿給予納稅人的“財政補貼”,其結果必然影響市場均衡價格的形成。從而誤導全社會資源配置偏離最優化方向。
(六)阻礙了依法治稅進程,敗壞了社會風氣
偷逃稅本身就是一種極壞的社會風氣。而且具有蔓延效應,如果整治不力。任其盛行。不僅使稅收流失日趨嚴重,也弱化了社會道德對偷逃稅的約束力量。嚴重影響依法治稅進程。
四、加強個體私營經濟稅收征管的對策
(一)繼續改革和完善現行稅制
應完善增值稅制度,優化增值稅管理,擴大征收范圍。應將交通運輸、建筑安裝等個體私營經濟比重較大的行業納入增值稅征稅范圍。避免稅收流失;應建立統一規范的稅收優惠制度,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防止各自為政和越權減免稅,以利公平競爭;應加快《稅收征管法》的修改出臺,增強稅收法規的可操作性。
(二)加強個體私營經濟稅源基礎管理
1.建立稅源調查監控制度和稅源動態采集系統。通過調查個體私營經濟戶籍、稅源分布狀況,建立對個體私營經濟稅源、稅基、稅負、稅款的控管體系。應堅持稅源信息的動態采集,為稅收申報確認和稅務稽查提供信息依據。最大限度地實現依法治稅。
2.對稅源戶實行分類管理。應對重點稅源戶實行專人定點監測辦法,對城鎮內較集中的非重點稅源戶實行專人巡回監測,對于邊遠農牧區的稅源戶可利用各地的協稅、護稅組織實行社會監控。
3.積極穩妥地推進建賬查賬工作。應明確建賬和執法主體,強化打擊力度,對違反有關法律規定的應有明確的處罰條款,對于核定征收必須以賬證為依據,防止從低確定稅基。
4.嚴格發票管理。應在全國普遍實行有獎統一發票制度,對消費者取得的購貨發票實行抽獎,以鼓勵消費者索要發票,起到監督經營者使用發票目的。
5.整合現行新老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形成統一完整的稅收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
(三)強化對個體私營經濟的稅收執法
1.提高執法力度。應實行對各種偷逃稅行為進行嚴厲而公平的懲罰新制度,盡量減少自由裁量權的限度,以確保執法的公正、公平、公開。
2.實現稅務稽查向執法型轉變。應盡快建立和完善稅收司法保障體系,強化執法手段。賦予稅務機關獨立司法權。
3.科學規范地制定稅收計算機網絡發展規劃。應逐步實現稅務、工商、銀行、外匯管理、海關、財政等部門的計算機聯網,做到信息共享,建立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稅收監控系統,以提高執法的準確性和反應的快速靈敏性。
4.推行稅務執法檢查過錯追究責任制。以此擺脫權力觀和人情觀的困擾。
(四)積極治理稅收執法環境
1.加強稅務協作。完善綜合治稅網絡。應采取有效手段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合作,建立和完善行政協助制度和群眾協稅、護稅制度。
2.加強與財政部門的聯系、強化會計監督。對財會人員不依法正確核算和造假賬,導致企業未能及時足額繳納稅收,甚至偷逃稅者。應予以嚴懲。
3.建立完善金融結算制度,加強稅銀之間的聯系與協作。應通過立法來全面推行信用交易制度,杜絕大額現金的交易。個體企業可設立企業代碼信用卡。在規定的金額范圍內進行同城和異地的大額經營業務的結算。金融系統應整頓銀行的開戶制度,嚴格禁止企業多頭開戶。
4.加強與勞動就業部門的聯系與協作。稅務部門與勞動保障部門應進一步建立再就業工作聯系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規范和完善《再就業優惠證》的發放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共同把好享受稅收優惠主體資格的審核關。真正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發揮政策效應。
5.發育稅務中介代理市場,推進稅務代理。應積極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納稅人走代理建賬、代理納稅的路子。
6.規范行政機關各種收費項目。應明令禁止出臺除國家規定以外的一切形式的收費,一切收費和稅收都要納入財政和稅務部門統一管理,不允許其它非財政部門直接參預財政分配,特別是執法部門強制性的收費容易滋生腐敗。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