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各國經濟的發展。貿易摩擦的發生。既有結構因素,也有技術因素,更主要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毫無疑問。WTO體制的建立旨在使各成員國在國際貿易中求得共贏。然而在現實運行中,由于它在制度供給、收益分配等原則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在管轄范圍、職責與功能方面存在無限外延的困惑,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上缺乏公平與透明度等問題,致使大家所期盼的共贏并沒有實現,相反,國際貿易摩擦卻頻頻發生。
一、WTO框架下收益的非對稱性為國際貿易摩擦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戰后。西方國家為了實現最大限度的相對利益,其主導國際事務的重心逐漸由權力導向轉向規則導向,在實踐中重視利用國際制度來攫取利益,WTO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因此,在WTO制度框架下,利益分配是不對等的。我們通過一個兩單位談判博弈模型(周駿字,2005)來加以分析。假設WTO內所有成員方可大致抽象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類,用以下矩陣表示在貿易談判中的利益分配:
P+Q為貿易利益總量;P>Q>0;M>0,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各提出有利于自己方的甲方案和乙方案。發展中國家可以選擇A策略:堅持乙方案,拒絕甲方案;B策略:放棄乙方案。接受甲方案。發達國家可以選擇C策略:堅持甲方案,拒絕乙方案:D策略:放棄甲方案,接受乙方案。若發達國家堅持甲方案,發展中國家放棄乙方案,則談判結果為通過甲方案。利益分配(Q,P)有利于發達國家;若發達國家放棄甲方案。發展中國家堅持乙方案,則談判結果為通過乙方案,有利于發展中國家。

因此,從總體上看,在WTO談判產生的利益分配中,發達國家會獲得絕大部分。如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中,由于服務業是新興產業,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服務部門尚處于十分薄弱的階段,而發達國家則可以憑借其高度發達的服務業在世界服務貿易自由化中獲得豐厚利潤。因此,雙方在局部利益上發生強烈碰撞自然在所難免,服務貿易領域摩擦的糾紛成為各國經濟摩擦的一個新的主戰場也不足為奇。
二、GATT/WTO中反傾銷規則的不完善性為貿易摩擦的產生提供了機會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反傾銷措施的使用僅限于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使用的次數很少。但到90年代末,發展中國家也成了反傾銷的積極使用者,進一步推動以反傾銷為主引起的貿易摩擦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反傾銷成為當前貿易摩擦的主要表現形式,其原因是由反傾銷規則的不完善性決定的。
(一)反傾銷訴訟中當事人訴訟地位的不平等性
反傾銷調查的申請雖然是由進口國同類產品生產者向本國主管當局提出的,但在具體操作中,申請一經提出并獲得批準,反傾銷主管當局就立即取得了裁決者的地位,從而訴訟也就轉化成了進口方政府針對出口企業的行為。同類產品范圍的界定、調查抽樣方法的選取、出口價格與正常價值的調整與比較、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被確定為非市場經濟時替代國的選取、訴訟期限的延長與否等等,幾乎全部的由進口國主管當局自行決定,而出口企業所在國的政府只能作為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提供證據,或在對判決不滿時提出爭端解決要求。可見,反傾銷訴訟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力量懸殊的不公平較量。
(二)現行國際反傾銷法律制度設計彈性過大,導致操作的主觀性過強
法律規范應在合理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可操作性。但反傾銷法律制度在具體內容上的不確定性讓執法者擁有了相當大的自由裁量空間。
第一,在傾銷認定中過強的主觀性。反傾銷法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或一個統一的標準去分析數據,進口國調查當局完全可以根據需要,自由裁量,選取自己需要的時間段和交易的數據。這樣一來,被申訴方很難預料自己的產品是否會受到反傾銷措施的影響。
第二,在價格計算方面過強的主觀性。對正常價格,《反傾銷協定》把《反傾銷條款》規定的三種可以采用的價格,即出,口國市場銷售價、銷向第三國的最高可比價格和出口國成本加利潤價格的計算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進口國主管當局調查中的任意性。但《反傾銷協定》規定,在采用原產地國成本價時,如果按照實際數額的計算方法有困難,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理的方法。那么,這“其他合理”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所謂“合理”的標準又是什么、這樣的規定給各國留下了相當大的空間。
第三,在損害確定中過強的主觀性。《反傾銷協定》對損害的確定作了比較合理的規定。但同時,《反傾銷協定》又對損害列舉了相當寬的事項:銷售、利潤、產量、市場份額、生產率、投資回報、設備能力利用的實際或潛在的下降;影響國內價格的各種因素;傾銷幅度的大小:對現金流量、庫存、就業、工資、增長率、籌措資金或者投資能力的實際或潛在的負面作用,都可列為損害的因素。而營銷《反傾銷協定》竟稱這仍然沒有窮盡,也就是說,各國可以自行對損害的范圍進行規定。
反傾銷規則的不完善性在傾銷和損害判定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風險和偏見,使反傾銷具備了特殊保護的職能,成為現代貿易保護首選的工具。并且。反傾銷訴訟中當事人訴訟地位的不平等性使得被控國政府在反傾銷問題上處境被動、尷尬,從而減少了反傾銷實施的難度,使反傾銷措施更容易成功。反傾銷的易成功性,將產生反傾銷的示范效應,使一件反傾銷不斷在其他國家蔓延,產生多件反傾銷案,于是國際貿易摩擦愈演愈烈。
三、GATT/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缺陷在遏制貿易摩擦產生方面力度不夠
保障措施、反傾銷條款的模糊性給了締約國家“鉆空子”的機會,導致了貿易摩擦的產生。一旦產生了貿易摩擦,GATT/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就應該通過集體或制度的力量來做出可信、有效的評判,有力地懲罰有關國家單方的鉆空投機行為。但是GATT/WTO爭端機制本身的缺陷實際上卻可能縱容投機行為的發生。WTO爭端解決機制已經比GATT時期的爭端解決機制有了很大改進,但仍有不足之處。
首先,其他國家報復違約國的行動必須得到WTO的授權,而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漫長程序和步驟使違約方有機會影響WTO的授權行為,如否決專家組的人選,進而降低其他國家報復的可信性。再者。爭端解決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有關國家就爭端進行談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談判和磋商都失敗之后才會授權起訴方進行報復,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程序性約束與報復的直接成本結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報復行為的可能性,所以,爭端解決機制的種種程序性安排既增加了報復的時間成本,又降低了報復行為的主動性,從而不利于可信性的提高,而可信威脅又是抵制投機行為的必要條件。因此最終也就難以抑制有關國家的投機行為。2002年初美國在眾多國家的反對聲中作出對進口鋼鐵加征8%~30%的進口關稅的決定,雖然涉及了全球各種類型的國家,但美國卻遲遲沒有受到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制裁。因而,WTO爭端解決機制的這種缺陷實際上促成了貿易摩擦的發生和加劇。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