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共同存在的經濟現象,也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內蒙古作為一個農牧業大區,經濟結構的二元性也在逐漸加強。本文通過比較勞動生產率這一度量指標對內蒙古的二元經濟結構進行了詳細分析,并與全國水平進行比較,提出發展建議。
一、二元經濟含義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在1954年發表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中提出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他指出,在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著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個經濟部門,一個是“資本主義”部門,又稱現代部門;一個是“維持生計”部門,或稱為傳統部門(農業部門)。在二元經濟模型中,勞動力的無限供給是一個關鍵因素。劉易斯認為,在傳統部門,相對于資本和自然資源來說。人口存量過大,以至于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很小或者等于零,甚至為負數。因而在傳統部門存在著大量隱蔽性失業者。而這種大量隱蔽失業人口,既是傳統部門生活低下、發展受阻的根源,又是現代部門擴張所需的動力源泉。二元經濟的長期存在會阻礙和延緩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不僅延緩了傳統部門的發展,而且拖延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現代部門的經濟擴張以犧牲傳統部門為代價,導致部門間不平等狀態的強化。
二、二元經濟結構特征及度量指標
(一)二元經濟的主要特征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與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過程,其核心問題是實現傳統部門的改造和實現傳統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的轉移。隨著農業部門的發展及農業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完畢,農業的邊際勞動生產力也就與非農業的邊際勞動生產力趨于相等,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的發展水平、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費水平也就趨于平衡。
二元經濟結構的突出特征是:以傳統農業部門為主的第一產業的邊際勞動生產力遠低于非農業部門(二、三產業)的邊際勞動生產力。最為直接的表現是:在傳統的農業部門中,較大的勞動力份額卻只能創造出較小的產出份額,而在以工業為代表的現代部門中,較小的勞動力卻能創造出較大的產出份額。
(二)度量指標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度量指標之一,是指某部門的收入比重與該部門勞動力就業比重的比率,它能客觀反映一個部門當年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很顯然,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差別越大,經濟結構的二元性越強:傳統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小于1,而現代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大于1。在二元結構加劇階段,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遞減而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遞增,兩個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差距拉大;在二元結構消減階段,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遞增而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遞減,兩個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差距縮小。
三、內蒙古二元經濟結構強度分析
根據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得出內蒙古和全國的各部門就業比重、產值比重及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值。
(一)產業比重分析
內蒙古和全國的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總體都趨于下降。這種變化趨勢符合產業演變規律。產業結構演變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在第一產業中所占比重將不斷減少,在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將會增大。庫茲涅茨對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的進一步研究得出: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處于不斷下降過程中。
從數據可以也反映出,內蒙古的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都比全國水平要高,這說明相對全國的二元經濟發展水平,內蒙古二元經濟的發展是比較落后的。但是,從其數據變化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正在接近全國的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水平。內蒙古的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下降,主要由于近年來區內能源、電力、加工業等工業部門不斷壯大,同時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二三產業為國民生產總值做出更大貢獻。
(二)就業比重分析
從表中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內蒙古的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先上升后下降,1999年達到最高點52.56%,到2004年幾乎又回到1997年的水平51.90%,而且總體比重一直高于全國水平。這主要因為在2000年之前,內蒙古的工業發展還很落后。加上長期戶籍制度限制導致城鄉分離,所以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不斷上升。從2000年起,工業部門迅速壯大,二、三產業產值增長較快。從而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部門。進而使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但是也從表中看到,2004年的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又接近1997年的水平。雖然統計數據的波動不可避免。但也應該引起重視。從數據上看,內蒙古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這為農民增收、城鄉統籌發展等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嚴峻挑戰。
(三)比較勞動生產率
通過產值比重與就業比重的比值來計算得出比較勞動生產率。先看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化趨勢。總體來看。全國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從1997-2003年持續緩慢下降,到2004年略有上升。從前面可知。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如果下降,說明經濟發展處于二元經濟的加劇階段。在此階段。非農產業(第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趨于上升。當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與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距達到最高點之后,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轉而逐步升高,從低于1的方向向1接近,非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漸降低,從高于1的方向向1趨近。此時二元經濟開始進入緩解階段。
全國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和非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在2003年達到最大,根據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算出為1.39;2004年全國農業和非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差距減少。根據數據算出為1.28。因為差距最小的數據只有一年,我們還不能得出全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二元經濟緩解階段,但是從8年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數據看,雖然總體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有所減緩,我國的農業與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將會縮小,以后我國的二元經濟的發展應該是趨于緩解的。
內蒙古的二元經濟發展階段和全國狀況有所不同,1997~2004年,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持續下降,8年時間從0.57下降到0.36;而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持續上升。從1997年的1.47上升到1.69,可以看出內蒙古的二元經濟的發展正處在加劇階段。而且從數據變化幅度看,內蒙古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幅度和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幅度都是比較大的。因此在今后幾年內,內蒙古農業和非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還將繼續擴大,二元經濟的結構將會繼續加劇。
四、結論及建議
從以上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全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可能會向趨于緩減的方向發展,而內蒙古的二元經濟結構則會繼續強化。二元經濟結構對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多方面的制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發展中,內蒙古應盡力協調二元經濟。使其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從1997-2004年內蒙古的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一直高于全國水平,但這并不是因為農業發展效率高。而是因為二、三產業發展水平總體落后于全國水平,其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一直低于全國水平。所以內蒙古在發展二元經濟時。不僅要注重農業發展效率的提高,同時也要提高二、三產業的發展水平。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