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幸福感是指人們自身感到的持續、穩定的幸福感覺。包括對現實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和對自己的生命質量的評價,即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全面肯定。幸福指數,則是衡量這種感受的主觀指標。對欠發達的內蒙古而言,發展經濟固然重要。但僅僅增加GDP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只是手段,增加GDP的終極目的是要讓居民快樂幸福,而經濟只是影響居民幸福的眾多因素之一。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很多其他因素對幸福的影響就相對增大了。因此。居民幸福感的測量應該是政府管理部門日常信息工作的重要內容,居民的幸福感對社會經濟發展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政府作為改革開放的領導者,不僅要對廣大居民當前的幸福感有較為清醒的透視和把握,而且還要在更好地發展GDP的同時,致力于更大幅度地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基于此,我們在2006年春季對內蒙古城鄉居民就其幸福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調查項目包括:
1.居民的個人信息:如所屬地區、年齡、性別、學歷、職業、收入等;
2.反映居民幸福感的13個指標:總體生活、身體健康、職業狀況、勞動報酬、業余生活、社會保障、友鄰關系、家庭關系、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區環境、治安狀況、交通便利。每個題均為5級分制,1分表示很不幸福,5分表示非常幸福;
3.居民對未來的預期和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
按各盟市總人數比例分配樣本,共發放問卷1800份,回收有效問卷1489份,回收率為82.72%。
一、居民幸福感的單項因素分析
我們分別測量了13個方面的幸福感。下面對反映居民幸福感的13個指標計算平均得分,結果見圖。
統計結果表明,居民對家庭關系、友鄰關系及身體健康方面感覺最幸福,說明居民在處理家庭關系、同事、鄰居和朋友關系上較為滿意;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較為滿意:幸福感相對較低的幾個指標是自然環境、社區環境和社會保障。這則要求政府在改善自然條件、進行環境保護、改善社區環境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花大力氣。
二、居民幸福感的綜合因素分析
我們采用多元統計中因素分析的方法,對涉及居民幸福感13個變量進行因素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共提取4個主因素,它們一起解釋了變量標準化方差的61.331%,說明用4個主因素代表原來的13個變量已有61.331%的把握。
反映居民幸福感13個因素可通過因素分析方法由4個因素來代表。綜合因素的實際意義由權數較大的幾個變量的綜合意義來確定。也即綜合因素1在友鄰關系、業余娛樂生活、身體健康狀況、家庭關系上有較大載荷,即它們的系數大于其他變量的系數。所以,綜合因素1主要是這4個指標的綜合反映,是反映個人能力的綜合因素。第2至4個因素依次為職業生活因素。自然、經濟、社會環境因素和治安交通因素。下面,計算這4個綜合因素的平均得分。
統計結果表明,身心健康幸福感得分最高,為3.674分:治安交通環境幸福感次之,為3.559分:接下來是自然社會環境幸福感和職業生活幸福感。分別為3.091分和3.084分。綜合因素分析也得到了和單項分析一樣的結果,居民的身心愉悅、親友關系幸福感和治安交通幸福感遠遠高于職業生活幸福感和自然、經濟、社會環境幸福感。說明居民在職業、勞動報酬、社會保障方面的幸福感較低,對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滿意度還相對較低。
三、不同層面居民幸福感的分析
我們對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學歷、不同職業、不同收入居民的幸福感進行了交叉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層面的居民對幸福的感覺不盡相同。并不是越有錢人們就越幸福,經濟發達也并不能與幸福劃上等號,也不是學歷越高人們就越幸福。居民的幸福感并不與收入、學歷、GDP增長呈正相關關系。
(一)居民幸福感與地區分布間的關系
在12個盟市中,身體健康、業余娛樂生活、家庭關系幸福感最強的是巴彥淖爾市。生活幸福感最強的是烏蘭察布市,職業、勞動報酬、人際關系幸福感最強的是錫林郭勒盟。社區環境幸福感最強的是興安盟。社會保障幸福感最強的是通遼市和赤峰市,經濟發達的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在這幾個方面并沒有位居前列。交通便利幸福感最強的是通遼市和呼和浩特市,交通狀況的好壞,是衡量居民對于一個地區幸福感比較重要的一個指標,交通幸福感較高的,并不全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反而一些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得分較高。社會治安幸福感最強的是呼和浩特市和赤峰市,環境保護幸福感最強的是鄂爾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經濟發展狀況幸福感最強的是赤峰市。在觀察具體幸福感的同時,我們再來觀察一下總體幸福感。居民總體幸福感最高的三個盟市為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和通遼市,最低的是阿拉善盟和烏海市。
(二)居民幸福感與年齡、性別、學歷、職業、收入間的關系
具體統計結果是,60歲以上的居民幸福感最高,40~50歲的居民次之,但總體各年齡段相差不是太多:男性總體幸福感略高于女性,這個結果稍稍悖于以往學者的研究結果:最高學歷和最低學歷的幸福感不如中等學歷,大專文化程度的居民幸福感最高。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次之。本科以上學歷的僅位居第三。低于小學水平的幸福感最低:律師、會計師、演員、記者等幸福感最高。其次是企事業單位中層管理人員,幸福感最差的是失業、下崗人員,農民、林業工人和礦工的幸福感相對來說也很低:城鎮家庭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左右的最幸福,農村家庭年均收入水平在4000-5000元的最幸福,而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收入最低的居民幸福感最低,但并不是隨著收入的增加。居民幸福感也隨之增加。
四、居民總體幸福感與具體幸福感間的關系
(一)居民總體幸福感與親友關系、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幸福感間的關系
統計表明,居民總體幸福感與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區環境、治安狀況、交通便利幸福感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我們用居民總體幸福感做因變量。用其他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因素做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方程和回歸系數均通過了統計檢驗。我們看到,人際關系、勞動報酬、生活便利程度、自然環境、文化娛樂、治安、經濟發展幸福感,這些不直接被諸如GDP等經濟指標所囊括的“軟性”因素,對居民的總體幸福感均有重要影響,其中交通幸福感對總體幸福感的影響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8。即交通幸福感每增加1個單位,居民總體幸福感就會增加0.18個單位;而治安、自然環境、社區環境、家庭關系、友鄰關系、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回歸系數也在0.10~0.17之間。就是說。這些因素每增加一個單位。對居民總體幸福感的貢獻是0.10~0.17。
(二)居民總體幸福感與生活狀況、身體健康狀況、職業、勞動報酬幸福感間的關系
統計表明,居民總體幸福感與生活狀況、身體健康狀況、職業、勞動報酬幸福感間也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我們用居民總體幸福感做因變量,用生活狀況、身體健康狀況、職業、勞動報酬幸福感做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表明,這些因素對居民的總體幸福感也均有重要影響。其中生活狀況幸福感對總體幸福感的影響最高,回歸系數為0.21,居民總體幸福感與生活滿意感有很高的相關性,但生活狀況滿意感比較高,勞動報酬幸福感比較高,也不一定就意味著其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達到了最高。其余的回歸系數也在0.11~0.16之間,回歸方程和回歸系數均通過了統計檢驗。
五、居民對未來幸福感的預期
統計表明,居民對自己未來社會、經濟和生活的發展狀況表現出了良好的心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內蒙古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增強了居民對未來幸福感提高的信心。雖然內蒙古各盟市均面臨國有企業經營困難,下崗職工增多,低收入群體人數規模有所擴大。農村仍有許多貧困人口等問題,但仍有81.4%的居民對未來幸福感預期樂觀,21.1%的居民認為未來幸福感將有明顯提高,60.3%的市民認為未來幸福感會有所提高,只有1.2%的人對未來幸福感預期悲觀,3.8%的人對未來幸福感不太樂觀。多數居民認為未來家庭收入水平將有很大改善。13.3%的居民認為未來收入水平將有會有大幅度提高,64.7%的居民認為未來收入水平將有會有所提高,16.5%的人認為未來收入水平會與現在持平,只有1.5%的人認為未來收入水平將有大幅度下降,3.8%的人認為未來收入水平將有所下降。但面對生活的壓力和各項改革的深入進行,他們也為未來的子女教育、就業、收入、住房、醫療、養老以及社會治安等問題表示擔憂。我們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身利益就目前最關心的問題做出選擇。位居前三位的依次為:“子女教育”“收入問題”和“就業問題”,而“健康問題”“醫療保障問題”和“養老問題”緊隨其后,列居第四、五、六位。
除學生群體外,“子女教育”已成為社會各勞動群體共同關注的焦點。列在第一位,住房及家庭收入的增長也是居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大學生及失業、下崗人員對就業問題更為關心。近些年,黨和政府對居民的當前利益已非常重視,居民個人收入總體上有了較明顯的增長,住房條件逐漸得到了改善,教育方面的投資也在增加。對就業問題也更加重視,這都為老百姓帶來了實惠。需要我們注意的是,上述幾項可以說是觸動老百姓的社會感覺、社會觀點、社會積極性和總體幸福感的“敏感點”,做好這幾項工作,對于梳理社會情緒、舒緩社會氣氛以及增強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問及在未來的一到兩年中影響居民總體幸福感的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時,回答結果見表。
值得注意的是,“使干部隊伍更加廉潔”是居民最不樂觀的一項,超過半數的居民認為保持原樣或有退步、惡化。這說明居民對懲治腐敗、加強廉政建設有著強烈的愿望。居民對腐敗問題嚴重性的高度集中認同,說明了這一問題的真實性和嚴重性。也表明了居民對此問題的高度擔憂。腐敗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對任何一個政府都是致命的。它本質上是少數人利用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來侵犯人民利益,對此人民群眾是無法長期忍受的,也說明了大力懲治腐敗時不我待。居民對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家地位、搞好社會治安、增加就業機會保持了樂觀的情緒,對改善社會風氣的樂觀度也超過了半數。
綜上。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的逐步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內蒙古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及幸福感較之過去有了顯著提高。隨之對各方面改革的深化高度關注,尤其對子女教育、收入增長、就業、住房改革及懲治腐敗等問題更加重視,這應成為管理層進行決策的參考點。居民對未來生活的信心普遍提高,這為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較有承受力的社會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學院內蒙古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