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消費主義出現了抬頭和蔓延的趨勢,具體表現為:浪費性消費空前盛行:盲目消費有增無減:高消費泛濫成災;傾斜性消費不容忽視。由其主導的消費方式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及倫理價值等造成了巨大威脅。人類要走出困境和危機,應從制度和文化兩個層面來克服消費主義,并努力建立可持續的消費倫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消費主義這一主導西方消費社會和自由經濟的主流價值觀,正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我國近年來受其影響也開始出現消費主義傾向。消費主義對我國乃至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及倫理價值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深入認識消費主義的本質及其多方面影響,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消費倫理,對我國乃至人類文明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消費主義實質及其表現
消費主義是一種把無限占有物質財富、貪婪追求無度消費作為人生價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念支配下的行為實踐。它與一般消費行為的根本區別在于,它不是簡單地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消費。而是為了永遠無法滿足的貪婪和欲望而進行無節制地占有。這是消費主義的實質所在。具體表現為:
(一)浪費性消費空前盛行
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不是建立在滿足需要基礎上的消費,而是大大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具有明顯的奢侈性、浪費性。就消費品的過分包裝而言,從出售的食品、飲料、藥品、服裝到大件的家用電器,一切用品的包裝都越來越講究了。這些花樣翻新,徒有形式而無實質內容的包裝,浪費了寶貴的資源,也加重了環境負擔。
(二)盲目消費有增無減
受消費主義觀念的影響。人們把能夠消費、高消費和超前消費視為正當和善的,給予道德上肯定性的評價。消費水平的高低成為判斷善惡是非與榮辱正邪的標準。所以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往往表現出非理性和盲目性,他們并不知道消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消費不再成為目的,而購買和促銷成為目的,隨之以商家大打廣告戰,大造輿論聲勢,人們被新廣告、新產品、新包裝、新式樣牽著鼻子走,追時髦、趕新潮成為人們的主導消費觀念。
(三)高消費泛濫成災
當代西方發達國家擁有世界上強大的商品生產能力和豐富而健全的商品市場。資本主義追求最大利潤的經濟行為使高消費的生產與盛行成為必然。人們需要什么。“經濟人”便會根據人們消費的需要,生產出豐富多樣的產品,這反過來又刺激了消費,生產高度發達,高消費成風。與之相適應的是,資產階級提出了“消費更多的物質財富是好事”的美學意識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物質欲望”的倫理觀念。這樣高消費現象就在整個社會出現了,穿高級名牌時裝、坐高級轎車,抽高級香煙,用高級化妝品成了時尚。
(四)傾斜性消費不容忽視
消費應當包括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一旦基本物質消費需要得到滿足,精神消費就決定了人的生活質量。馬克思說過:“對于不希望把自己當愚民看待的無產階級說來。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獨立感比面包還重要。”而消費主義卻把消費者引向崇拜物質的方向上,使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比例不對等,形成傾斜性的消費結構,這使人陷入了在異化消費中認識不到自己真正需求的境地。使人成了消費機器。很顯然,這種片面追求物質消費的結果必然造成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相對低下的精神狀態。在這種傾斜性的消費結構的影響下,人們把人均占有和消費物質財富的多少與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功能。作為評價生活水平高低的終極尺度。
消費主義所到之處,雖然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但生態環境的破壞與資源過度開采也接踵而至,嚴重制約看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消費主義引起的倫理困境
消費是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層次。一方面,消費是經濟運行的結果;另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運行又依賴于消費,消費是經濟運行的前提。對于保證經濟平穩有序運行而言,消費就有個“度”的問題,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后。要與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而消費主義卻全然不顧這些,只有一個理念——消費,而且是追求高消費、奢侈消費。因此,消費主義的實踐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必然帶來諸多倫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消費主義危害自然,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
消費涉及到從環境中取得資源以及取得資源的方式,同時還涉及到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從現有環境資源的情況看,學費主義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主要表現有:第一,加速資源的消耗,同時破壞生態平衡。消費主義的盛行同人口大量增加一樣,造成有限資源的加速消耗,增加對資源的壓力。第二,消費主義為消費而消費,使得人均消耗資源量急劇增加,再加上人口的增加,這就使得資源總消費量按幾何級數增長,產生出大量的工業和生活垃圾,加速了環境污染。第三,破壞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消費行為會引導生產行為,消費者的需求刺激了對珍稀動植物的獵殺、采集,會導致更多的動植物滅絕或處于瀕危狀態。
(二)消費主義導致人類代內消費和代際消費的不公正
消費主義從消費性質上看,是一種不公消費,它包括代內消費不公與代際消費不公。代內消費不公包括窮人與富人之間消費不公。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富裕者消費過多資源,就意味著貧窮者消費較少資源。在擁有全球人口1/4的工業國家,消費著地球上40%~60%的各種資源,排放了占總量2/3的二氧化碳,3/4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同時。發達國家一方面通過不平等貿易,廉價攫取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和經濟援助或在他國建廠等途徑把其本國的生態危機、資源危機轉嫁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另外,消費主義還導致代際消費不公,迅速耗竭的資源和加劇的環境污染實際上是當代人提前消耗了本應屬于后代人消耗的資源,會給后代人的生活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三)消費主義導致價值觀危機,嚴重制約了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消費主義社會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價值實現都歸結為物質消費,必然導致對精神文化的忽視,喪失辯證思維能力,成為單向度的人。其次,消費主義將物質消費作為衡量人的價值的標準,認為自我價值只是體現于自我的消費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內在價值,人成為被動、貪婪的消費者,喪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動創造性。再次,消費主義加劇了“人為物役”的異化傾向。人們越來越重視賺錢和享受。而忽視德性、品格以及指導人全面發展的哲學智慧的培養,導致人的道德水準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為物所累呈現退化趨勢,人的綜合素質也變得越來越差。我們現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但價值觀的危機可能是我們面對的最深刻的危機。我們只知道以瘋狂的消費來滿足感性的欲望卻根本不想,也不愿意去想這樣做是否真的感到幸福、進步,是否真的對人有好處,應當以什么樣的尺度去評價所作所為。如果我們在這些問題上沒有一個深刻的反省,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三、抵制消費主義,建立可持續消費倫理
消費主義及其生活方式,給人類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人類要走出困境和危機,就必須在批判地反思消費主義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新的消費理念和消費倫理。為此,需要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行轉變。
(一)在制度安排上,轉換消費主義的經濟模式,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如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推進循環經濟中的作用,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使循環經濟具體模式中的各個主體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實現環境資源的有效配置:建立新的經濟核算制度,將傳統的GDP改變為綠色GDP等:可以說,制度的轉變是能否克除消費主義的關鍵所在。
(二)在文化層面上,積極倡導建立一種持久的文化
這種文化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對家庭和社群活動的支持,對藝術和創造的追求,對教育和學習的熱愛以及對自然的欣賞,因而也是一種能夠持續無數代人的生活方式。能否建立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關鍵在于人們觀念的轉變。觀念的轉變固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有越來越多的人擯棄物質主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并不要求人們變得大公無私,仍然可以合理地追求自我利益,但如果人們的偏好不再是物質主義的,那么物質需求將會大大減少。如果人們不再注重用物的形式來標識自我價值,地球的生態壓力便會大大減輕。相信只要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過度消費對于環境、對于幸福的無益,就能夠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上導向物質的簡樸并不必然導致社會的退步,或是大幅度的失業,我們可以讓更多的人從事精神活動的生產。
(三)必須用可持續消費倫理的觀點對消費主義進行重新評價
可持續消費倫理的內涵是:它指導人們追求真正的幸福,亦即滿足基本需要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它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亦即消費不對環境造成危害,同時人類又能從環境中得到所需;它不會危及后代消費者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消費主義的消費方式之所以是不可持續的,其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消費背離了需要,消費需要不是目的而是生產經營者獲取利潤的手段,從而導致消費突破了需要的有限性,而無限擴張。這也勢必導致經濟的不可持續性。全球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尚未根本轉變,將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使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要堅決抵制西方的消費主義觀念,不要陷入消費的誤區外,也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保守消費,過吝嗇型的生活。經濟和倫理是統一的,只有轉變觀念,建立以“質量型”消費、“公正型”消費、“生態型”消費為原則的消費倫理原則,才可能合理調整投資和消費,實現“可持續的社會消費”。這樣,既有利于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也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哲學與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