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平原農業區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小城鎮建設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取得了明顯成果,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一定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小城鎮越來越不適應欠發達平原農業區經濟發展的要求,發展區域中心城市越來越成為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城市化道路的必然和現實的選擇。
一、發展區域中心城市是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區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理區域內,相對于小城鎮。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完備、文化凝聚力較強、產業結構合理、有一定特色產業。對周邊農業區有較大“極化”作用的中心城市。它是在小城鎮建設起步后,發展舉步維艱的困境下,實現農村城市化,帶動欠發達平原農業區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國欠發達地區的大部分地方人口密度小。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差。不具備發展城鎮的條件,而欠發達地區現有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都處于自然條件、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本身具有發展的優勢。我們應當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優先在有利于城市發展的地方發展區域中心城市,避免在不利于城市發展的地方建設城鎮
(二)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使更大范圍的財力得以集中起來,增強城市的自我發展能力
遠離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小城鎮經濟效益差。不易解決自身的財政問題。難以發展。中外歷史和現實經驗表明,中國欠發達地區的大城市較少。小城鎮過于分散的特點,使得小城鎮難以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使更大范圍的財力得以集中起來。增強城市的自我發展能力。
(三)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鎮經濟效益更高,更易謀生。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條件和發展機會,有更好的科學教育文化環境和基礎設施
在農業入口向城鎮人口轉移的流動過程中,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鎮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人口容納能力。同時,區域中心城市容易形成較高的人口聚合效應和規模效應,客觀上有利于第三產業上一個新臺階。
(四)積極發展區域中心城市。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就業機會。可以促使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
區域中心城市能呈現給城鄉居民真正的城市形象,通過產業聚集,商機凝聚,科技發展,功能完善,成為區域內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勢必對城鄉居民在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創業產生巨大吸引力,促使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同時。發展區域中心城市。有利于打破原有的條塊分割,突出產業特色,凝聚商機人氣,有利于區域內產業合理布局。突出產業特色。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二、欠發達平原農業區發展區域中心城市的可行性分析
(一)傳統地緣關系和頻繁的民間交往,構成了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可靠基礎
地緣臨近不但促進了頻繁的民間交往。而且深化了感情。增強了相互包容性,同時使經濟交往更加密切和富有成效。如武城縣的老城鎮、楊莊鄉和甲馬營鄉,都地處本縣的西南一隅。老城鎮是傳統老鎮。自古以來就凝聚了大量的人氣和商機。再加上這幾個鄉鎮都以棉產品加工和棉紡織業為主要支柱產業,老城鎮成為了這幾個鄉鎮重要的人才和商品物流中心。同時,民間自發的農戶間土地承包和民間借貸等經濟活動,早已打破了鄉鎮界限的束縛。在大范圍內頻繁進行。欠發達平原農業區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已具備了可成熟的潛在群眾基礎。
(二)現代交通通訊的發展為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欠發達平原農業區雖然沒有取得沿海發達地區那樣輝煌的發展成就,但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各項事業都有了大幅度改觀。道路交通、通訊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出成績,特別是一些地區村村通目標的實現以及信息網絡的逐步普及。再加上隨著收入增加,交通工具的改善,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原有的空間和時間距離已大大縮短。發展區域中心城市,擴大其輻射和帶動范圍。提供了前提條件。
(三)經濟發展正在促成相鄰鄉鎮事實上的地城和市場連接
如武城縣的滕莊鎮和魯權屯鎮,兩鎮相距只有8公里。傳統上以集市貿易為基礎的經濟來往本來就很多,再加上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玻璃鋼這一頗具生機的產業同時興起于兩鎮。共同的產業基礎和發展特色,不但客觀上促進了兩鎮的經濟聯系與交流。也產生了積聚產業、共同發展的愿望和要求。如今坐落在兩鎮之間的玻璃鋼工業園已初具規模,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正逐步完善。一個以玻璃鋼工業園為中心。以兩個鎮所為兩翼的區域中心城市雛形已赫然在目。
(四)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符合政府精簡高效的意愿,勢必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
農村稅費改革,減輕了農民負擔。煥發了農業和農村的生機,但同時造成了欠發達平原農業區鄉鎮機關正常運轉的財政障礙,建立精簡高效的鄉鎮機關,成為地方政府費盡心機努力完成的任務。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將一些產業趨同、聯系密切、經濟來往頻繁、群眾基礎具備的鄉鎮合并。不但會整合利用各種資源,促進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帶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而且能整合人力資源,優化政府部門人員結構,這非常符合政府精簡高效的意愿,政府應大力支持和推動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區域中心城市發展。
(五)各地鄉鎮合并的實踐證明。鄉村城市化進程由小城鎮為基礎的遍地開花,向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為主的重點突破
對區域內產業布局、產業調整,對凝聚商機、凝聚人氣,對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都有重大意義,符合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了民意,受到了社會輿論的一致擁護。事實證明,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是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實現城市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可行之路,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條件
地域寬廣遼闊,現代交通通訊便利,文化背景相同,經濟往來頻繁。是欠發達平原農業區顯著的地域特色。這些特色決定了欠發達平原農業區某一產業的發展。往往不是一鄉一鎮所獨有,而是呈現出區域內共同發展的特點。這就為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產業基礎條件。以山東省武城縣為例,該縣現有10個鄉鎮,改革開放后,各鄉鎮都大搞小城鎮建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到上世紀90年代初。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但如前所述的問題大量存在,城市化發展出現了近年來徘徊不前的局面。由于具備了重要的產業基礎條件,發展縣域內區域中心城市成為該縣城市化走出困境的重要選擇。
(一)以老城鎮為中心的棉花交易、棉花加工、棉紡織、地毯編織、手工藝品制作產業區。包括現在的老城鎮、甲馬營鄉、李家戶鄉、楊莊鄉
這幾個鄉鎮位于武城縣西南部,是著名的棉產區。地域相連,產業趨同。互相滲透,已形成了實際上的一體化產業區。
(二)以滕莊鎮為中心的玻璃鋼產業區。包括現在的滕莊鎮、魯權屯鎮
這兩鎮位于武城縣西北部,是該縣產業特色最明顯,經濟實力最強的鎮。兩鎮相距只有8公里。共同的產業基礎和發展特色,不但客觀上促進了兩鎮的經濟聯系與交流。也產生了積聚產業、共同發展的愿望和要求。發展以玻璃鋼產業為基礎的區域中心城市已正式進入規劃實施階段。
(三)以城關鎮為中心的建材、酒類、食品、糧食加工、小商品流通為主的產業區,包括城關鎮和原來的大屯鄉、馬莊鄉
這幾個鄉鎮位于武城縣中北部,臨近縣城。耕地面積大。糧食產量高,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各項產業,服務縣城的商品流通和服務業發展較快,為發展區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產業基礎。
(四)以都王莊鎮為中心的造紙、印刷、室內裝修、木器加工、動物養殖產業區。包括郝王莊鎮和原來的董王莊鄉、蔡村鄉
這幾個鄉鎮位于武城縣東部。由于土地貧瘠,糧食及各類經濟作物產量低,群眾有經商的傳統。所以利用種植效益很低的土地,發展經濟效益高的生產服務產業和養殖業,成為發展共識。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種區域化的產業得到了更快發展,特色更加明顯。
四、欠發達平原農業區發展區域中心城市的政策措施
(一)做好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規劃
規劃是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藍圖。沒有科學的規劃,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就會無章可循。就會變成一團亂麻,也將給區域中心城市的長期發展和未來建設造成隱患。要用改革和發展的觀點,使發展規劃既科學又超前。
(二)適當合并鄉鎮,增強城市對資源的集聚能力
鄉鎮的合并要盡可能按照經濟區域來進行,不能平均化。合并時就要盡可能把處于同一經濟區域的鄉鎮歸到同一行政區域。而不要人為割裂。否則。將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結構優化。要通過鄉鎮合并使經濟資源配置效率達到最大化。而不是簡單地把幾個鄉鎮合并在一起。
(三)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強化主導產業地位
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必須以主導產業為經濟依托。主導產業是在一定經濟區域內形成的,它的確定。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原則。以資源條件為基礎。要打破原有的區域界限。加強原有主導產業之間相互配合。與滲透融合,在較大的范圍內形成規模經濟。
(四)通過工業團區建設促進原來分散的企業集中連片發展
地方政府應積極引導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對于新建企業,一方面從嚴審批在村里企業的用地,或者新建企業原則上不予審批,迫使其在工業園區內落戶;另一方面,對于在工業園區內落戶的企業要給予各種優惠政策,使在工業園區內集中的企業既能夠享受到集中服務的好處,又有成本優勢。并且不影響原來的產權關系。對于老企業,應該本著自愿集中的原則;以相應的優惠政策和一定的利益來調動人區的積極性。
(五)積極推進優質生產要素向區域中心城市集中,強化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
積極推進優質生產要素向小城鎮的集中,這是從根本上強化和擴大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也是新形勢下提高區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把區域中心城市建成欠發達平原農業區經濟增長極的需要。為此。要克服單純把區域中心城市視為培育市場、聚集人口的場所。而應從實現現代化、社會化、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的高度。著眼于從提高區域中心城市的整體功能上去完善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堅決突破傳統的小城鎮單一低功能模式的束縛和影響。
(六)以制度創新促進區域中心城市發展
制度創新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同步及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制度創新是結構調整的基礎,要根據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的特點。制定出可操作性強和相互配套的政策體系,按照市場需求、國家產業政策和本地資源優勢。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制度創新,理順企業與政府(主要是社區行政組織)的關系。逐步培育獨立于社區的企業主體。通過市場對政府的有效替代,為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尋找新的支點。為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間;通過制度創新。努力改變工業小區或開發區每鄉一個、遍地開花的現狀,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通過制度創新完善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府精簡機構、提高效率、強化服務的目標。
(作者單位:德州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