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根本上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核心是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因而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離不開市場,離不開農村流通。
一、構建現代化農村市場體系,是新農村建設的客觀需要
(一)建設現代化農村市場體系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需要
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要實現農民增收就必須用現代理念引導農業發展。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積極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相應轉變農產品流通方式,完善農村市場體系,提高農村流通效能,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推向市場,將農民需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以最低的成本盡快地送到農民手中,解決農民“賣難買難”的問題,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所以,建設農村市場體系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關于“三農”問題的政策和措施,穩定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二)建設現代化的農村市場體系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近幾年,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水平會隨之發生變化,消費結構也會隨之變化,據統計,在農民的消費總量中,除40%的食品由農民自己滿足之外,其余消費活動完全市場化,這就要求建立與之適應的農村市場體系。但是從目前的狀況看,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體系建設并不樂觀,流通渠道不暢、市場網絡殘缺不全、農村消費安全狀況惡化等問題,導致農村消費成本過高,農民購物不方便,農民有錢不敢花,影響了農民消費需求的滿足。因而,在生活寬裕的基礎上,要真正地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在農村建立起現代化的、有嚴格質量管理的流通和消費市場,通過滲透性更強的批發和零售方式、以更合理的價格向農民提供工業消費品。
(三)現代化農村市場體系的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由于我國耕地資源缺乏、勞動力規模巨大,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我國農民的現金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已接近90%。農民從農業中獲得的現金收入不到總現金收入的一半,必須在農業的產前產后尋找收入增長點,在更廣闊的農村與城市經濟互動中謀取就業機會。而農村流通業的發展,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效促進對農村勞動力要素的吸納與集聚,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二、我國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各種農村有形市場迅速崛起,形成了結構相對完善的有形市場網絡。然而,由于多年來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中存在著“重生產、輕流通”“重城市、輕農村”等非科學發展思想,導致我國的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相對于國民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仍顯落后。
(一)缺乏合理規劃和指導,農村市場體系不完善
長期以來,人們對開拓農村市場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少合理的規劃和指導,導致重復建設和市場缺失并存,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一方面有的地方市場分布過多、浪費嚴重,導致“有場無市”“空殼市場”;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市場建設不足,沿街叫賣、沿街為市、占道為市的現象比比皆是。從全國來看,東西部地區在農村市場建設上很不平衡,差距比較明顯。
(二)業態結構不甚合理,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
供銷、物資、商業等國有流通企業在農村的銷售網絡明顯萎縮,不能發揮主渠道作用;連鎖經營涉及行業不多、規模不大,門面不多;物流配送相應滯后,網絡體系不夠健全;個體工商戶雖然活躍,但在運輸、經營、倉儲設施等方面局限性較大;農村市場主流業態仍以傳統百貨店為主,商品種類以日用品為主,市場定位趨同。據統計農村市場實行連鎖經營的交易額占農村總交易額的比重不足10%;農村日用消費品90%以上通過對手交易銷售;農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農村批發市場僅有9.23%的市場全部或部分采用了電子商務交易技術。
(三)流通主體及其組織發育遲滯
據國家內貿局調查,在縣以下的農村市場中,流通主體主要是個體、私營流通企業,占有90%的份額,國有商業、物資、供銷流通企業正在逐步淡出,有規模的運銷大戶和經紀人剛剛起步。這些個體工商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經營條件簡陋,經營方式落后,專業化素質低,難以承擔現代流通的重任。再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農村部分干部的市場觀念、市場意識淡薄, 只重視抓生產方面而忽視流通組織的建設。
(四)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有形市場建設速度較快,然而大多農村市場建設簡陋,設施落后,對于能夠提高農產品流通質量和效率的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等物流設施和信息、檢測等設施建設的投入更存在嚴重不足,影響了農村流通市場的發展。國家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不夠是很明顯的,同時農村金融的投入甚微,當前農村資金普遍外流嚴重,根據有關專家估計,各類銀行機構從縣鄉村抽走的資金,近幾年每年大約在3000億元左右。而作為農村流通的主要參與者——一家一戶的農民更存在資金嚴重匱乏的問題。
(五)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流通效益低下
由于農村相對落后,各種社會基礎設施很不完善,近年來,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但仍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交通運輸條件更差;再者,農村通訊相對落后,與外界交流存在困難,缺乏市場信息,供求信息不暢通。落后的基礎設施使得我國農村商品的采購、運輸、倉儲成本很高,流通效益低下。
(六)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健全,市場監管乏力
盡管我國農村市場體系初步形成,但涉及農村流通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規至今尚未出臺,地區封鎖仍時有發生,阻礙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農村市場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不少執法部門重復檢查,盲目檢查,以罰款代管理,干擾了農村商品流通的正常經營秩序。由于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健全的商品質量檢測制度,農村市場假冒偽劣商品泛濫,農產品化肥農藥殘留超標等現象也屢見不鮮。另外,一些地方亂漲價、欺行霸市等問題比較突出,農民利益時常受到損害。
三、構建現代化農村市場體系的對策
(一)提高對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工作
各級政府應改變過去“重生產,輕流通”的思想,提高對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應該把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作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大事來抓。政府對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監督及管理等職能應該適當集中,各有關部門應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以形成推進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合力。
(二)改革整合傳統農村流通企業,發展新型業態
第一,穩步發展農村連鎖商業。國家應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國內外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加快農村城鎮店、超市、便民店等現代流通業態的發展,依托和整合現有農村服務組織,開展農副產品、農資和消費品的連鎖經營, 實行統一配送,形成現代流通網絡,拓展分銷渠道,方便農民購買,為農民提供各種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第二,改革農村供銷合作社。農村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市場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發展農村市場體系要充分發揮供銷社在市場開發和組織網絡上的傳統優勢,利用對農村商品流通的組織管理經驗,培育一批示范性的專業市場,促進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快速建立和發展。第三,引導和扶持個體商業。私營和個體商業雖然規模小、設施差、管理水平低下,但他們為農民購物提供了方便,小店鋪完成了大流通,構成了農村商業網。在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中,要繼續堅持發展私營和個體商業的政策,通過建設行業協會,開展各種培訓班,不斷提高人員素質和行業信譽,通過聯盟、連鎖等方式做出品牌,形成規模經濟。
(三)多渠道籌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由于比較利益低下,靠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自身積累來建設現代化的農村市場體系是不現實的。因而,必須拓寬農村市場體系的融資渠道,多方面籌措投入資金。一是增加財政投入。政府在逐年提高中央預算內的農業基本建設投資用于農業的比重中,增加對扶持和鼓勵農村流通業發展的投資項目;在對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中,增設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相關支出。二是加強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支持。制定相應的信貸特殊優惠政策,調動農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村流通業信貸的積極性。三是要積極引導先富起來的農民個體戶、經銷商、超市老板等流通主體自主投資;四是加大農村市場的招商引資力度,拓寬投資渠道。
(四)大力引導培育市場流通主體
在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中,政府應大力引導和培育市場流通主體,包括農村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營銷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等。第一,整合優勢資源,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針對當前農村物流企業以民營為主,且規模不大,分布分散,地區分割比較明顯的特點,要培育、發展、壯大、提高一批農村龍頭企業。政府可以建立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制度,對符合標準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使之不斷增加數量,壯大規模,帶動更多的基地,創建更多的品牌。第二,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的中介服務機構。在農村流通中,農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農民運銷合作組織、農村經紀人隊伍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聯結生產與市場、作為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應積極扶持和引導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引導其開展跨區域聯合,不斷壯大實力,增強服務功能和帶動能力。
(五)加大扶持力度,營造優良環境
市場經濟靠市場配置資源,但投資總是向著效益高的行業和區域轉移和集中。農村市場潛力很大,但農民居住分散,現實購買力較低,且交通線長,國內外的大型連鎖經營企業無暇顧及,小的連鎖經營企業心有余而力不足。國家應該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加大對農村市場扶持力度。一是從政策上扶持。對于到鄉鎮村從事流通業的商貿企業,政府應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和幫助,讓他們可以享受比在市區內投資更加優惠的政策。二是加強財政支持,發展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由于農村基礎設施的缺乏和落后,制約了我國農村現代流通業的發展,我們應采取各種措施,調動各方力量,特別是加強財政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來發展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以促進農村現代市場體系的構建。三是從資金信貸上扶持。要加強銀企聯系,積極為龍頭企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村小工商戶發展融通資金。四是在信息服務上扶持。開發市場信息,搞好商情預測,及時準確地向農民、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龍頭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作者單位:菏澤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