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8日,江西省上饒市中院開庭審理了一起特別的官司,原告方是在婺源乃至深圳都小有名氣的攝影愛好者汪峰,而被告席上坐的卻是最美鄉村一江嶺風景區的鄉政府。從1999年開始,汪峰就不遺余力地宣揚家鄉婺源的美好自然山水,并刊登散文首次提出“中國最美鄉村一婺源”這一概念,那么,如此熱愛家鄉的汪峰為何要狀告“最美鄉村”呢?
投資“江嶺”景區
模糊合同起隱患
汪峰1962年出生在婺源縣太白鎮,初中畢業的他瘋狂的癡迷攝影、書法,1993年,他到深圳創業,成立了天先藝設計制作有限公司。
1999年,婺源的旅游基于風景區的分散,不少人士對婺源搞旅游是否有出路還存在爭議,一個偶然機會汪峰認識了婺源縣時任代理縣長的徐縣長,并向其進言:婺源旅游業的發展在于宣傳與推廣。徐縣長對此頗為認同并鼓勵他為家鄉旅游業的發展多作貢獻。回到深圳后,經過一番醞釀,汪想到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宣傳方案。1999年11月5日,他首先在深圳攝影上刊發《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散記》一文。據汪峰告訴記者,這是他最得意的一篇作品,因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婺源是中國最美鄉村這一叫法,之前,婺源官方都稱婺源是中國最美的“農村”,而在他看來,“鄉村”更有內涵、更有詩情畫意。“我出席婺源官方社交場合都宣揚鄉村比農村叫法更好,之后,最美鄉村變成了官方的口號。”汪峰得意地笑著說。除了撰文宣傳婺源外,他還把深圳的攝影團隊請來婺源采風攝影。
2000年3月,正是油菜花盛開時節,汪峰組織了廣東攝影家學會的人來到了江嶺采風,江嶺位于縣城偏遠的溪頭鄉內。當轎車從縣城顛簸了兩個小時山路來到江嶺,攝影愛好者被滿目的油菜花震撼住了,從高山上望下去,江嶺的油菜花層次感特別強,美不勝收,有攝影家感慨:“江嶺大概是婺源最值得去的地方。”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層層疊疊,一望無際,黑瓦白墻的徽派民居夾雜在一片金黃之間,在婺源再沒有比這更壯觀而令人驚喜的了。而此時的汪峰心中正在醞釀著一個新的大膽想法。
2003年,汪峰認識了溪頭鄉的何書記,當汪峰提出欲到江嶺搞投資,把江嶺推廣出去時,何書記表示大力支持。很快,兩人關系迅速升溫,成了“投緣人”。4月13日,汪峰以天先藝設計制作有限公司的名義,與鄉政府簽訂了《關于開發江嶺田園風光景區的合作協議》。協議內容非常簡單,約定征地、景區申報工作由鄉政府負責,而汪峰必須在2003年9月30日前在景區入口處建一座門樓,如果因縣鄉公路改造所耽誤的時間除外。合同還約定,項目開發總投資為500萬元,2003年10月1日前汪峰必須投入50萬元資金啟動項目,但對于啟動項目的資金用于干什么,合同并沒有明確規定。正是這樣的模糊合同為日后的隱患埋下伏筆。
政府單方解約
做了“嫁衣”成不了“新娘”
在簽訂合同后,汪峰就馬不停蹄地辦理相關手續。2003年8月5日,他注冊成立了婺源縣江嶺汪峰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并取得營業執照,很快取得衛生許可證和旅游經營許可證。第一次通過媒體宣傳婺源讓他嘗到甜頭,他決定這次仍走老路。2003年10月13日,在深圳特區報上他以兩版篇幅著力宣傳江嶺風光和招商推介,隨后又連續幾年邀請廣東攝影家協會組織全省攝影家來江嶺采風,聯合舉辦全國攝影大賽,把獲獎、入選作品在廣東全省各城市巡回展出及編輯印制攝影畫冊5萬冊,其中大部分圖片選自江嶺景區拍攝;他還邀請廣東衛視、深圳電視臺對江嶺景區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推廣。汪峰告訴記者,這些宣傳推廣花費了他百萬資金,這樣才把江嶺景區從不為外人所知推到了全國范圍內廣為人知,尤其在全國攝影旅游界,其知名度提升得極高,每年有近10萬攝影游客蜂擁而至,一時間江嶺成了“全國油菜花攝影者的圣地”。可是,正當他興致勃勃要大干一場時,2005年3月8日晚,時任溪頭鄉的余鄉長(現在的鄉黨委書記)突然來到他婺源的家里,送給他一份關于解除“開發江嶺田園風光景區的合作協議”函,并讓他簽字,“當時正值正月,我老母親也在家,鄉政府的做法讓我不滿,我與鄉長差點打起來。”函中提到解除合同理由是,“原本約定汪峰必須于2003年10月1日前投入50萬元資金啟動項目,但是至今尚無進展”。對于這樣的理由,汪峰打心里不服,在他看來,自己花去上百萬的宣傳費用就是啟動項目的資金投入,于是,他拒絕簽字。可是,3月18日,鄉政府就與婺源大鄣山旅游有限公司簽訂了就江嶺開發的“旅游合作開發合同”,突然之間遭遇這樣的境況,汪峰感到極度委屈,他覺得自己做了“嫁衣”,而“新郎”卻是別人。
與鄉政府“撕破臉”
無奈走向訴訟路
在遭遇鄉政府解約后,汪峰就向縣招商局、縣委書記、省監察局、省經貿廳遞交材料反映情況,期待事情能峰回路轉,但是只有縣招商局組織進行一次調解,而鄉政府的態度是“錯在汪峰,沒有任何調解的余地”。據汪峰說,之后他多次打電話聯系何書記,但是他要么不接電話,要么扔下一句“你有本事就去告”后就掛掉電話。汪峰想到了向法院起訴,但是,他又不想與鄉政府“撕破臉”。2007年3月5日,再過三天就要過訴訟時效的無奈之下,汪向上饒市中院遞交了訴訟狀,狀告溪頭鄉政府和婺源大鄣山旅游有限公司,并索賠100萬元的經濟損失。
2007年4月18日的開庭場面頗為罕見,不僅鄉長親自出庭,鄉黨委書記也參與旁聽。這在江西尚屬罕見。原告律師茶鄉律師事務所的馬健主任向記者透露,在婺源,狀告政府部門的官司,法人代表鄉長親自出庭這還是第一次。而第二被告旅游公司也派出董事長參加開庭。
法庭上,鄉政府辯稱,2003年9月底,協議約定的汪峰“必須投入50萬資金啟動項目”、“在景區入口處建門樓”至今仍是紙上談兵。鄉政府找汪峰時卻不見其人影。2004年,汪峰仍是沒有任何開發動作,一個很好的旅游開發項目,不能長久處于浪費、閑置狀態,村民也鬧意見,多次要求鄉政府盡快與原告汪峰解除合同,另行招商引資。鄉政府認為,合同約定“汪峰必須于2003年10月1日前投入50萬元資金啟動項目”,這個50萬元必須是投入在景區內,而汪峰在外宣傳所花去的錢不能算入這個啟動資金之列。
汪峰的代理律師指出,汪峰在深圳做了大量的宣傳、推介,花去了大量的心血及金錢,這就是在履行合同約定,何況合同中沒有約定50萬元的資金啟動項目必須是景區內進行;至于沒有建門樓,那是因為鄉政府的道路遲遲沒有改造,道路沒有修好,就不好選擇門樓建設的具體地址。代理律師還認為,實際上,第一被告早已與第二被告惡意串通要將原告排擠出江嶺旅游景區開發市場。第一被告于2005年3月8日制作了解除與原告協議的函,原告尚未收到的情況下,3月18日,第一被告就與第二被告簽訂了同一開發項目的《旅游合作開發合同》。第一被告與原告解除協議就是毀約。
婺源大鄣山旅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吳向陽當庭指出:“因為我公司在婺源開發大鄣山景區非常成功,溪頭鄉西岸村委會早在2004年就多次到我公司請求去開發江嶺景區,但是我明確回絕了。2005年3月,溪頭鄉政府稱汪峰沒有能力開發而且單方違反了合同,并通過了司法程序,中止了雙方合同,在這種情況下,溪頭鄉政府受西岸村委會的書面委托,與我公司簽訂了江嶺景區旅游合作開發協議,因此,我方不存在惡意串通的行為。”
法庭上雙方律師圍繞著宣傳、推介所花費用是否屬于前期啟動資金,以及是先修路還是先建門樓唇槍舌劍。
法庭決定擇日再判。
編輯:孫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