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中國股市牛氣十足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全民皆股熱情高漲的情勢下,對于投資者們而言,2007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破產法》的意義和影響何在呢?對于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如果身陷破產困境時,是否也適用此法呢?近期,由上海匯業律所承辦,在華東政法學院召開的《破產法》實施與破產管理人制度的研討會上,與會者們也就此展開了熱議。
牛市,《破產法》發力 吳 俊
2006年8月27日,隨著參加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代表們高高舉起的手臂,姍姍來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通過了。這部于2007年6月1日正式走上“舞臺”的重要法律的核心內容在于規范企業破產程序,保護債權人、債務人以及利害相關者的合法權益,追求的目標則是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那么,在當前我國證券市場已經由熊轉牛并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情況下,這部法律的意義和影響何在呢?
投資者首先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了解《破產法》對于自身的重要意義。《破產法》是關于商品經濟活動參與者市場退出的基本法。一般來說,與市場經濟運行最為密切的法律主要有三:一是市場主體法,即規定哪些主體是市場活動參與者的法律;二是市場交易法,即如何進行市場交易活動的法律;三是市場退出法,即規定在何種情況下市場主體應當退出市場以及解決其如何退出市場的法律。《破產法》通過一套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將極大地改變我國長期以來企業市場退出路徑不暢的局面,一方面使得“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真正能夠得以貫徹,從而提高市場主體的整體質量;另一方面,則為市場主體的依法退出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使得利害相關者的利益能夠依法得到平衡和保障,從而理順了市場主體的從“生”到“死”之路,并且將有效地促進商業信用乃至社會信用的建立和發展。因此,投資者應當認識到,《破產法》的實施從整體上而言有助于提高自身參與投資和交易的安全性,但同時對于投資者謹慎投資、有效識別風險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破產法》對證券投資者有哪些直接影響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投資者所投資的證券所代表的公司破產,即上市公司破產帶來的影響;二是為投資者辦理相關業務的證券公司破產帶來的影響。
這里主要談論上市公司的破產問題,一直是破產法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具有公眾性,一旦破產,將會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世界各國都對上市公司破產予以特殊規定,比如能適用破產重整程序或者破產和解制度等。但這并不意味著上市公司不會破產,或者上市公司的股東權益有著特殊的“保險”。事實上,我國已經出現了上市公司進入破產程序的實例,例如ST吉紙(即現在的000718蘇寧環球)和ST寧窖(即現在的600159大龍地產)。因此,并不存在所謂上市公司不會破產的“神話”或政府一定會挽救上市公司的諾言。廣大投資者一定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不要盲目聽憑消息投資劣質股票,而是應當堅持價值分析、關注風險、謹慎操作的理念。
因此,在《破產法》實施以后,證券投資者一定要加強學習,重視破產法實施后市場逐漸發生的變化,使自己的資產能更好實現保值、增值。
證券公司也會破產? 楊宏芹
在股市的“財富效應”下,投資者的入市熱情越來越高。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統計,截至今年1月23日,包括A股、B股和封閉式基金在內的個人開戶數量已經突破8000萬戶,達到了8053萬戶;5月28日,深滬股市開戶數超過一億大關。投資者投身股市熱情可見一斑,但需要提醒的是,投資者應該對市場風險有清醒的認識,自始至終要將風險意識放在首位。
證券市場的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這其中也包括來源于證券公司的風險——證券公司破產。證券公司破產是在證券公司嚴重資不抵債,無法清償到期債務,而且無可挽救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最后解決方式。其優點在于:讓低效率的證券公司退出市場,有利于優化資源的配置;使損失由股東、投資者加以分攤,有利于加強風險意識和市場紀律;有利于減少道德風險。
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靈魂。競爭的結果之一是優勝劣汰,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就應退出市場。沒有規范的退出秩序就沒有穩定的市場秩序。6月1日施行的新《破產法》對證券公司的破產作出明確規定,并授權國務院制定實施辦法。從1994年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開始起草《破產法》到現在已經10年有余,在我國的立法史上,除了民法典,沒有哪部法律在時間跨度上能與之相比。
在成熟市場中,證券公司通過破產倒閉方式退出市場是屢見不鮮的。據統計,1971-2001年間,美國通過破產倒閉方式退出市場的證券公司多達299家,平均每年有近10家證券公司破產倒閉。在日本,20世紀90年代發生了三洋證券和山一證券兩起破產倒閉案,尤其是作為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證券,涉嫌挪用巨額客戶交易保證金,隱藏債務達2648億日元,再加上由于違法違規經營導致的巨額虧損,破產時資不抵債達4500億日元之巨,其影響之大,堪稱日本二戰后最大的公司破產倒閉案件。
從2002年鞍山證券被關閉到2006年底,我國已有40多家證券公司被撤銷(關閉)、托管、行政接管、并購或破產。從公司經營狀況的角度看,證券公司的破產清算同其他市場主體的破產清算并無本質區別。但是,由于證券公司的客戶包括為數眾多的個人投資者,證券公司破產對其個人財產造成的損害可能是毀滅性的。如果處置不當,將造成投資者普遍喪失信心,誘發系統性風險。因此,對于證券公司的破產,在普通破產清算程序的基礎上,還需要確立旨在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特殊程序和制度。投資者們除了面臨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政策風險等不同風險之外,還要承擔委托交易的證券公司經營狀況惡化導致保證金提取不能的風險。對于證券投資者而言,選擇合法、規范的證券公司是進行證券投資的前提。
當證券公司破產時 胡茂剛
6月1日實施的新《破產法》明確規定了證券公司破產法律制度,破產法律制度是一種市場化的制度,只要證券公司符合破產法規定的破產原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就應退出市場,而不再由國家兜底。
到2006年我國史無前例地發生了兩起證券公司破產的案例,打破了投資者認為的“證券公司再怎么樣國家都會管,不會讓它破產”的神話。
對于證券公司破產的問題,《破產法》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了先期行政處置程序和國務院特別規定處置程序,對于銀行、證券公司等公眾金融機構的破產確實給予了特別的保護。這說明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也存在破產風險,只是基于其公眾性的特點,其破產與一般企業破產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著自身的一些特殊規則。
天鵬證券因違規經營,于2005年1月14日被證監會責令強制托管,一年后,大鵬證券還是走上了司法破產程序,成為我國證券公司破產第一案。
南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曾經是我國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綜合類證券公司之一,在經歷了行政接管、責令關閉,最終還是于2005年8月16日宣告破產。
南方證券的“厄運”從2004年1月2日開始,由于挪用客戶保證金以及自營業務的巨額虧損,中國證監會和深圳市政府宣布對南方證券實施行政接管。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作出取消南方證券證券業務許可、責令關閉的決定。2006年7月7日,深圳市藍波灣投資有限公司以南方證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逾3000萬元為由,向深圳中院申請南方證券破產還債。南方證券最終以破產方式退出市場,表明了市場方式才是最終的選擇。
對于證券投資者而言,當證券公司破產時,最為重要的就是對其投入的資產補償和收購的問題。這個問題在2003年到2005年之間,因為證券公司大量挪用客戶資金曾經變得相當嚴重。中國證監會、人民銀行、財政部等六部委曾發布了《個人債權及客戶證券交易結算資金收購意見》等有關政策文件以解決相關問題。由于這種國家收購行為是正常法律保護范圍以外的一種額外的政府優惠政策,因此,不可能做到對投資者的全額清償和保護。目前的政策基本上是按10萬元債權以下全額收購,10萬元以上債權9折收購的標準在執行。事實上,這一政策的優惠程度遠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的相關保護政策,例如1999年香港正達證券破產清算,港府僅按每個賬戶限額15萬元的標準給予賠償,而美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SIPC)的賠償限額不過是每個客戶50萬美元,其中現金賠償不超過10萬美元。因此,起草中的《金融機構破產條例》中收購政策向下的調整基本上是勢在必行。另外,對投資者進行有限賠付,并且賠付經歷嚴格的法定程序,經過調查、清算、通知、申請、審定,支付等步驟,費時費力。因此投資者選擇資信良好,管理規范的證券公司非常重要。
該葫蘆上球體細長退化,下球體飽滿圓潤,正面刻繪了一幅山水畫,背面則是題款:“擬唐子畏筆,冶梅先生雅玩,光緒戊子松道人敬贈”。畫面中的意象有遠山、近石、流水、大樹、小亭,布局疏密有致,比例和諧,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山水畫構圖。畫面并不追求精雕細刻,而是寥寥數筆,一繪而就,頗有酣暢之感。整個畫面線條流暢,刀法自然,可見作者不僅精通繪畫之道,而且刻工嫻熟,精于雕刻。葫蘆表面雕刻的低凹處已用墨色染黑,與黃褐色的葫蘆底色相映成趣,儼然一幅畫面發黃的、古舊異常的水墨寫意山水。再來看題款,共二十字,均為楷書,略有連筆,頗具篆刻單刀邊款的意蘊和風格。“唐子畏”即明四家之一的唐寅,子畏是其字;“擬唐子畏”,也就是說葫蘆作者是運用了唐寅的繪畫風格。這么一說,再來看看正面的山水畫,倒還真覺得有幾分唐寅的筆意呢。經查閱相關資料獲知,冶梅即清末畫家王寅。王寅,字冶梅,江寧(南京)人,寓居上海以丹青為業,“其畫如人物、山水、木石、花卉、蟲魚、鳥獸等冠絕一時”,他還曾“游歷日本,名動江湖”,留有清光緒壬午刻本《冶梅竹譜》、《冶梅蘭譜》兩卷。“光緒戊子”是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原來葫蘆雖小,而年紀不小,已有百多歲之長了。唯一遺憾的是該葫蘆作者“松道人”的生平尚不可查,只有印章著錄。經過這一番釋讀,我們大致可知:這是光緒年間一位名叫松道人的畫家,運用唐伯虎繪畫筆意刻繪成的一件葫蘆小品,作為小禮物贈送畫家王寅。
一個小小的葫蘆,有書有畫、有名有款,是一幅用特殊材料繪制成的中國畫作,它包含了贈送者的良苦用心和真摯情誼。看來,品味這葫蘆山水,不僅可以更獲得審美享受,感受歲月的滄桑,還能品味舊時文人間的真摯友情呢。
一只青花碗的故事
□文·圖/鹿耀世
從我記事起,我家就住在北京東城南小街后拐棒胡同,一個有著高臺階的舊宅子后院。院子兩邊砌著好看的花池,四周是方磚墁地。一溜兒帶廊子的北房住人,那背陰的幾間南房滿登登地堆放著雜物。父親曾說,你老爺爺(我曾祖)在清朝為官,后來在你爺爺這輩兒敗了家,分到我手里這點東西,只是九牛一毛了……
父親是個小職員,薪水不多,為了貼補家用,經常要從南房里倒騰出來點估衣、瓷器、文玩什么的賣了換錢。那時,穿長衫打小鼓的經常光顧我家,有的混熟了,不請自來,坐在廊子上的小茶幾旁邊,有一搭沒一搭的和我娘聊閑篇兒,心里頭算計著我們家那些老東西。有一次,我輕輕推開南房虛掩著的門,跑到里面和妹妹藏悶兒玩,好奇地數起那貼了編號的箱籠,瀏覽著一件件笨重的家具和花花綠綠的瓷器,感到一股神秘的氣氛。突然,咚的一聲,妹妹碰掉了柜上的一個長長的畫軸,我展開一看,里面露出一個陰沉著臉的老太太,嚇了我們一跳,我趕緊把那帶著一股霉氣味兒的大畫兒卷好,放回原處。后來,娘告訴我,那個老太太是慈禧,是宮里畫師的作品,朝廷賞賜給老爺爺的。夏天的時候,父親把南房的衣物、書籍、字畫紛紛懸掛、平攤在院子里的蔭涼處過風,真像開了個展覽會。父親一邊整理著一邊興致勃勃地給我們講了一些老家當的故事。
六十年代初,我們這條胡同列為拆遷區,建起了人民文學出版社。我家搬到了和平里簡易樓的兩個單元房。當時,雇了三十多個平板三輪浩浩蕩蕩來到新居。因為房子小挪不開窩兒,只好在幾天內就處理了一批暫時用不著的硬木家具和一批陶瓷。“文革”開始了,風聲越來越緊。因為出身不好,又迫于父親被審查的壓力,我和姐姐、妹妹在幾個晚上偷偷撕爛字畫、砸碎瓷器,以換取精神上的解脫。一場噩夢終于過去了。
20年之中,我又先后搬過三次家,經過反復“吐故納新”,逐漸變成了“無產者”。最后,祖傳的古物真剩下九牛一毛了:那就是一只道光年間的青花大碗:此碗口徑24cm,高11cm,敞口、深腹、圈足,口沿處有二道青花弦紋,外腹部繪丹鳳芙蓉圖案,發色較深,彰顯道光青花特征。還有一對吃蓮子羹的小銀勺、幾個景泰藍和硬木的小擺件。要說這丹鳳芙蓉圖案的青花大海碗,原來和海水江牙蟠龍圖案的是一對兒,幾十年來,一直和廚房的餐具放在一塊兒,吃面時盛鹵,吃飯時盛湯,泡干蘑木耳什么的也都用它。后來,不小心摔碎了一只,只剩這孤獨的“丹鳳”了。如今這件成了寶貝,被我高高供在了書柜頂層。前不久,有個畫家到我這里作客,看中了這個碗,試探地想請我出讓,我苦笑著說,祖上的東西都沒啦,就這么個念想兒,還是我留著吧!
編輯:劉超